如何给孩子良好的家教,让他健康成长!

2024-11-19 12:31:56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教育是家庭的一个主要职能,家庭教育是家庭生活的重要内容,它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和影响。从家庭产生的那一天起,家庭就担负着子女的教育任务,只要家庭存在,就必须行使这种教育职能。因此,家庭教育是一种永恒的现象,家庭教育的对象是子女,如何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有用之人,是每一个家长最关心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最关心的问题。任何事情的发展都离不开主观和客观两方面条件,孩子的成长也是如此。从家庭教育的角度来分析,家长用心,孩子不用心,不成;孩子上进,家长不合格,也不成;只有当家长的良苦用心与孩子的个人努力有机结合,配合默契,才能收到最佳教育效果,使子女成才。
  优化家庭环境
  1、父母的榜样作用
  有人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师,也有人说: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帜,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镜子,总之,父母是对孩子影响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家长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孩子从生下来就在父母的怀抱里成长,父母不仅给孩子以生理基因优势的遗传,而且给其以人格品质的塑造。从混沌初开的孩童到学会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的成人,这个成长的历程离不开父母的言传身教,为人父母者要教育好自己的孩子,必须从自身日常生活的一言一行做起。
  一位朋友曾当作笑料向我讲述了他和儿子的一段对话。朋友说:“儿子,你这几天总玩游戏机,就不能控制一下自己,把精力用到学习上吗?”儿子回答说:“你还说我呢,爷爷经常告诉你不要在外面玩麻将,你怎么还总是整宿的玩呢?”一下子弄得这位朋友语塞舌结,可见,孩子们常常把自己的行为与父母相对照,甚至父母行为中的某些失当之处也往往会成为一些孩子开脱错误的“口实”。在日常生活中,家长应十分注意自身的言行举止,经常互相提示,互相交流,努力树立良好形象,给孩子以健康、积极的影响,在一点一滴的小事上给孩子以有益的影响。如:父母工作上应敬业、上进;待人上应热情、大方、真诚;处事上应一视同仁、言行一致。另外,家长应注意杜绝各种在孩子面前“不宜”的行为。比如:不过多的在孩子面前谈论金钱问题,以防带来一些负面效应。
  有人说:子女是父母的折光镜。在孩子身上可以折射出父母为人处事的哲学和做人的准则,的确如此,一个自私自利的家长很难培养出一个甘于奉献的孩子,一个心胸狭窄的父母也很难培养出一个宽宏大量的子女,父母对子女的示范应应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时时处处、点点滴滴。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的端正和完善上。”这便是育人先育己,每位家长都应牢牢记住这一点,这对完善孩子的人格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2、教育应当从改造母亲开始
  自古以来,我们社会对母亲教育比父亲教育忽视的多,认为母亲负责“养”,父亲负责“教”。从《三字经》里的“养不教、父之过”就足以说明。
  所有的人都是母亲所生,并在母亲的抚育下成长着。所以人类的命运操在母亲手中。大教育家福禄贝尔曾说:“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场在掌权者手中,倒不如说是握在母亲的手中,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启发母亲——人类的教育者。”
  一个乐观向上的母亲,带给孩子的是积极美好的影响,而一个整日陷于忧郁情绪之中的母亲给孩子带来消极影响。
  可以肯定的说,凡是成功的孩子都有一位优秀的母亲给予了完美的教育。母亲教育是任何教育所不能代替的,忽视母亲教育,我们的一切教育都将成为无本之木。
  因此,做母亲的应把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强不息,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即使是在事业上不能取得骄人的成就,但积极的人生态度本身,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教育和激励。
  武汉市妇联联合新闻单位作了一项专题调查,评选不受欢迎的妈妈,以下是孩子评出的结果:
  爱打麻将的妈妈;不修边幅的妈妈;爱吵架打人的妈妈;孩子生病是不在家的妈妈;爱唠叨、什么都管的妈妈;不会做饭的妈妈;一毛不拔的妈妈;一问三不知的妈妈;不问是非乱指责人的妈妈;在教师面前说错话的妈妈;经常盯孩子梢的妈妈;不问世事的妈妈;在亲戚间挑拨是非的妈妈;吸烟酗酒的妈妈;在外面有情人的妈妈;对爷爷奶奶不孝的妈妈。
  3、要正确对待孩子的“离心”倾向
  随着孩子进入青春期,由于生理的日渐成熟和视野的拓宽,自主意识逐渐形成,童年时代的百依百顺已不复存在。这时,孩子们对人生和社会开始形成自己的认训,萌生着世界观中的“自我”价值,与父母的主观臆断、传统家教,往往发生碰撞,出现冲突。作为家长如果不注意孩子们这种独立人格的形成,不重视他们开始走向成人过渡的新变化,仍按儿童时期的习惯要求他们,孩子会很不适应,甚至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
  父母对孩子的这种“距离感”和“离心”倾向,必须给予充分的理解,同时进行积极的“调协”和正确引导。要尊重孩子的这种独立意识,充分信任他们能把握好自己的行为,要创造与之交流谈心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和谐的气氛中自觉流露出心中秘密,尤其是母亲应承担更多的义务,主动与孩子沟通。遇事一定要有冷静的头脑,允许孩子有自己的一块生活空间,应注意把握住这一阶段孩子的心理变化,采取正确的处理方法,让家庭始终洋溢着宽松、民主的气氛。
  4、家庭教育中夫妻应做到一致
目前家庭教育中阴盛阳衰的“一头沉”现象愈见严重,发展下去对孩子十分不利,一些孩子性格上的某些缺陷,与此有直接关系。所以,父母双方要增强责任感,应共同承担教育子女的义务。
  家庭教育中,母亲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的作用,但决不能因此而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全部推给母亲,孩子同样需要父亲,父亲在家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心理学家们经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认为,父亲在孩子的潜意识里产生的是一种威严的感觉,这对不谙世事的孩子是约束与监督,使他们不敢偏离散社会行为规范。实际上一般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总喜欢以父亲为榜样,自觉或不自觉的模仿,这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本能。
  另外,男人和女人在思想结构上也有一定的差异。男人往往善于抽象思维,对空间定位的能力更高,在思考量注重事物本身。女则善于形象思维,语言表达能力一般优于男人,分析问题是更为注重人际关系方面,感觉敏锐,善解人意。从父亲那里,孩子可以学到刚强、自信并获得安全感;从母亲那里,孩子学到善良,更多的体会亲情。所以,父母双方只有相互配合,取长补短,才能使孩子得到一个完整的家庭教育。
  在对孩子的培养教育上,夫妻双方应在认识上和行动上保持高度一致性。在培养孩子的思路和具体做法上,夫妻应及时沟通达成共识;当批评孩子时,双方应态度一致,不应该一方讲原则,严格管教,而另一方则纵容溺爱;在承担教育孩子的义务和责任上,双方不应互相推委,而是尽己所能,给孩子以最大的帮助,不存在以谁为辅的问题。夫妻双方还应十分注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论,尤其是事关孩子的是非争论。因为父母之间的不一致常常驻使得孩子没有个明确的是非标准。如果成了习惯,孩子就极有可能养成虚伪等不良习惯,有时还可导致对父母某一方的仇视与对立,为家庭的幸福埋下祸患。
  因此,父母双方一定要增强教育孩子的责任感,共同承担教育孩子的任务,主动走进孩子的生活中,让孩子在父母的双重教育下健康成长。
  5、让孩子在快乐中成长
  这个问题主要是指单亲家庭。离异家庭的家教无疑比正常家庭有着更大的难度,因为家庭的破裂往往会给孩子尚未成熟的心灵带来程度不同的冲击甚至伤害。家庭破碎是不幸的,但因此毁了孩子则是更大的不幸,在家庭纷争中,幼小无辜的孩子最容易受到伤害,处于不幸中的父母,有的会把孩子当替罪羊,在孩子身上撒过多的“气”;有的会把孩子当唯一寄托,给孩子过多的爱,这两种都会使孩子的心理畸形变态。
  单亲家庭存在着爱的缺憾,只有通过单亲家长的睿智和博爱,才能弥补这个缺憾。这位母亲把家教的难题解决得那么完美、那么完善。美在母亲的大度、美在母亲的睿智、美在母亲的博爱、美在母亲的亲情、美在母亲的技巧、美在母亲的人格力量和榜样的作用,正是母亲的这么多的美,才造就了孩子的秉赋,使孩子那么豁达、那么好学、那么坚强、那么善解人意、那么懂事。单亲的家庭生活是艰辛苦楚的,为了孩子,这个无辜者,受害者的幼苗,家长都应以榜样的力量带动孩子一起振作精神,共渡难关,积极主动和孩子相互沟通、理解、支持和关爱,只有这样,才能从创伤中拯救孩子,获得慰藉,从困难中获得顽强,从不幸中获得新生。

二、正确施教
  “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爱尔维修。
  1、注重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
  过去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后来注重能力的提高,现在强调素质教育,构造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这是对教育思想认识的一个深化,是教育制度的一大改进,也是更触及教育本质的一大变革。孩子从7岁到14岁,是孩子智力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期,忽视对其综合素质的开发和教育,便失去了素质教育又一个“黄金期”,这一时期,家长们应重视培养孩子的综合素质。
  比如帮助他从小立志,让他逐步养成一种不甘落后、争先向上的精神。要重视让他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孩子上课注意听讲,按时完成作业,字要写得工整。针对性孩子学习上容易马虎的特点,我们要求他从小在学习上就要认真,做到心要静、坐要稳、看要细、定要清、算要准。使孩子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关心、学会合作、学会共事、学会辨别是非。
  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应支持孩子参加班级和学校和各项活动,增强集体荣誉感,鼓励她在活动中为班级、学校增光。
  这样的家庭教育和引导,才能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以后的学习和发展奠定了非常坚实的基础。因此,作为家长,应记住陶行知先生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在对子女的教育中,应循序渐进,抓好素质教育,走一条因材施教、顺势成材的路为好。
  2、用激励法教育孩子
  天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世间哪有不盼孩子有出息的爹妈?这浓得化不开的爱心,这对孩子翘首以待的企盼。所以,有些家长常常恨铁不成钢,一旦孩子作业有错,特别是当孩子考试成绩较差时,有些父母就用一些尖酸、刻薄的语言来挖苦、讥讽孩子“你真笨,笨到家了”“你真不是一块读书的料,长大只能收破烂”“看你这副死木头疙瘩脑袋,能把人气疯”等等。小小的孩子,那点可怜的自信心,哪能经得起这般的摧残?实际上,自信心如同孩子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坚定自信心的孩子,一般来说他们的智力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孩子一旦对自己失去信心,各方面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所以,做父母的哪怕是只言片语,哪怕是一个眼神,也应仔细斟酌,绝不说挫伤孩子自信心的话,绝不在孩子遇到挫折时还给他脸色看,要精心呵护孩子的自信心。
  爱因斯坦童年的故事更可说明呵护孩子的自信心是多么的重要。爱因斯坦这位20世纪的科学巨人,幼年时他的智力并不出众,3岁时还不会说话,6岁上学时被认为是“差劲的笨瓜”,老师给他的竟是“智力迟钝,话也说不清楚,成不了才”,爱因斯坦的爸爸妈妈却不这样看待孩子,他们相信孩子,也努力去呵护孩子的自信心,他们常常高高兴兴的带儿子去郊游,以开拓他的视野,培养他的探索精神,他们常给孩子一些独特的玩具,想方设法去发现孩子身上常人“看不出的东西”。一次,父亲给了他一个罗盘,谁了没有想到,他竟对罗盘提出了二三十个问题,父母肯定了他的探索精神,同时也强化了他的自信心。就这样爱因斯坦头脑中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假如:爱因斯坦遇到的父母也是天天说他“笨瓜”“迟钝”,即使是爱因斯坦这样伟大的天才,恐怕也会将自信心丧失殆尽,从而将天才扼杀于摇篮之中吧。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家长可根据孩子们都有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采取激励法对孩子进行教育,大体有以下几种:
  (1)目标激励法:鼓励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做到人小志气大,鼓励孩子朝着既定的目标循序渐进。
  (2)榜样激励法:一是家长要经常给孩子讲一些古今中外科学家如何锲而不舍、刻苦攻关的故事,给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帮助他们正确认识难与易、努力与不努力、成功与失败的辩证关系。二是家长要用自己的良好行为来影响、感染和带动孩子,如在公共场所要遵守社会公德,在家庭要讲伦理道德,在工作岗位上要有职业道德,使孩子直接受到教育,不要老是沉浸在打麻将、看电视、酿酒等吃喝玩乐之中,给孩子带来不良影响。
  (3)嘉奖激励法:当孩子思想、学习有进步,被评为“三好学生”或“优秀班干部”,受到学校表彰,有时为邻居或同学做了好事,受到同学们的夸奖,家长除了要在口头上给予表扬和鼓励以外,还应将孩子的证书很好悬挂或存放,以示光荣和珍惜,促使孩子保持旺盛的上进势头。
  这种激励法有人说是“顺毛儿捋”,效果较好,但也要“戗毛儿”,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要及时指出,切忌一棍子打死,全盘否定,家长应本着要爱不要恨,要教不要训的态度,帮助孩子分析为什么犯了错误,如何改正,今后如何避免,不再重犯。
  3、施教要善于抓住时机。
  鲁迅先生在论述儿童教育时说:“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干,便大碍于孩子的发展”。这就告诉我们,对孩子施教要注意研究孩子的心理、孩子的愿望、孩子的情绪,从而选择恰当的时机、恰当的方法,进行恰当的教育。常言道机不可失,相机行事。这些也实用于孩子。比如日常生活中,有些家长不分时间场合的唠叨,不分青红皂白的批评,不分能否被接受的说教等,家长可谓苦口婆心,但孩子却无动于衷。因此,我希望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教育方法:
  一是善于捕捉孩子容易发生特殊心理或情绪变化的时机。比如前面讲述的,当孩子获得荣誉,取得成绩,受到了某种信任时,家长对其肯定和祝愿的同时,进一步明确具体的甚至更高一点的要求。当孩子遇到困难或遭受到失败,家长切莫训斥,应给以鼓励,增强信心,进行分析点拨,可以带其走出“困境”。
  二是孩子日常生活中带有规律性的时机。比如新学期开始时,孩子往往会产生一种新的学习冲动,会产生一种新鲜感,此时若因势利导,孩子便会取得新的进步。
  考试排名公布后,不论孩子的名次如何,家长都不应陷入盲目性,要与孩子共同分析进步或落后的原因,使孩子胜不骄、败不馁。
  召开家长会地,家长应主动与老师沟通,既告诉孩子的长处,也提出孩子的不足,不宜简单地向老师“告状”,或因老师批评孩子的缺点而对孩子大发雷霆,要在与老师的沟通中,寻找帮助孩子上进的措施和方法。
  每当看到别有在某些方面取得成绩时,由于好胜心的驱使,孩子往往会暗下决心,表示要有所进步,甚至要超过某些同学,家长要抓住这一时机,帮助孩子确定适当的目标要求,制定出具体措施,从而使其把决心变为行动。
  其实,生活中有许多对孩子的教育时机,关键是父母要做有心人。
  另外,家长对孩子批评时,应注意时间:
  一是吃饭时不训斥孩子;二是客人来访时,千万不要在众人面前揭短、或用过火的语言责备孩子,这样对孩子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
  4、家长对孩子既不能一味地“看管”,也不能一味地“放纵”。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遍,教育方式上也有了新变化,因为只有一个孩子,家长们怕其有什么闪失,备加呵护,有的寸步不离的严加看管,看着上学、放学,看着学习作业、看着吃饭穿衣、看着玩耍活动……,还有一些家长对孩子过于娇惯放纵,在孩子面前俯首称臣、百依百顺,孩子要啥买啥,穿名牌、下饭店、花钱大手大脚——以上这两种做法都不可取。
  对孩子的教育应采取“宏观管理,微观放开”的方法,即从整体上把握住他的发展,如: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学习目的、责任意识、进取精神、自控能力等。对于这些要多加关心注意引导,并在具体行为细节上让自己驾驭,尽量少干预。这样孩子的自主、自立、自强意识逐步得到了培养,才能不断成熟起来。
  有句老话说的好:种庄稼,不能不浇水,但水浇多了,庄稼会溺死;不能不施肥,但肥施多了,庄稼会烧死。还有,“再苦不能苦孩子”这话不对;“再富,不能富孩子”这话对,这是从多少教训中总结出来的,值得父母们深思。
  因此,家庭教育中的“看管”与“放纵”,是两种完全相反但都是极端化的教育方式。正确的方法应是宽要有度,严要适当,宽严结合。作为父母,对孩子既应动之以情,又应晓之以理,才能避免近乎无情的“看管”与近乎无理的“放纵”。
  5、多陪孩子逛书店,少逛商店。
  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有句名言:“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象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了翅膀。”
  孩子接触书籍,不仅可以从书中吮吸知识的营养,开发智能,拓宽视野,而且可以逐步培养起孩子对书籍的浓厚兴趣,并养成爱书、读书的好习惯。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穿用也越来越讲究,但有些家长对孩子智力方面投入不够,买吃买穿,劲儿大,买书往往排不上号,甚至缺少给孩子买书看的意识。
  也可以有选择的购书。比如:中学生期刊杂志,科普读物,各类名著,关于学习方法的一些书籍。尽量控制孩子大量阅读一些时尚追星之类的书。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应能够以身作则,和孩子共同阅读,共同交流,让孩子在书籍中明辨是非,从书中头脑变得灵活,从书中掌握学习方法,从书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孩子的能力。
  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懂教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