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定、慧”的意思:
戒:亦称增上(卓越)戒学,指戒律。即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
定:亦称增上心学,指禅定。即摈除杂念,专心致志,观悟四谛。
慧:又称增上慧学,亦即佛教教义。慧就是有厌、无欲、见真。摈除一切欲望和烦恼,专思四谛、十二因缘,以窥见法,获得智慧解脱。
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
扩展资料:
佛教中将戒、定、慧三学作为贪、嗔、痴三毒的解法:
佛教中认为,人类的种种苦难(如烦恼、争斗等)主要来源于自身的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即所谓“三毒”。是人类身、口、意等一切恶行的根源。贪欲是对名声、财物等自己所爱好的东西没有满足的一种精神作用;
怒是对不合自己意思的憎恨,从而使自己身心不得安宁的一种精神作用;愚痴是指愚昧无知、不明事理的一种精神作用。
这些精神作用的扩张,使得人类相互间争夺不已、仇恨不已,以至永远不知道解脱苦难的真正道路在哪里。佛陀教导我们要“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就是要人们通过戒定慧的自我修养,去除贪欲心、怒心、愚痴心,净化自己的心灵。
佛曰:“勤修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戒、定、慧“ 即是对治 ”贪、嗔、痴“ 的方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三无漏学
戒是戒律 持戒 定是禅定 慧是般若智慧戒定慧合称为三学,即三项训练。其中,戒是指道德、品行;定是指心的平静;慧是清明的智慧朗照。佛陀教导我们需要培育的就是这三学:防非止恶为戒,息虑静缘为定,破恶证真为慧。学此三法可达无上涅盘,故称三学1. 修戒——完善道德品行;2. 修定——致力于内心平静;3. 修慧——培育智慧。戒定慧三学是次第的关系,即循序渐进的关系。先要完善自己的品德;有了品德,就应尝试让自己的心平静;内心平静了,应进一步提升智慧。所谓“戒能生定,定能生慧”
楼上说的对。
简单理解的话,人的杂念繁杂各种习气难去除,此时直接修定是很难上手的,所以需要戒律来约束身心的行为达到某种调和的状态。须知能听句无所住生其心就悟道的那是六祖那样的非常之人,普通人还是要渐修的。另外戒律约束行为的同时也避免了因自身行为导致的世间因果定律对修行者的阻碍与毁灭。
定心神安定,形神皆安,行走坐卧境界不失的一种状态。事实上修定的过程就是排除杂念的过程。也可以叫做冥想。就是把不必要的想冥掉。戒和定是互为相助的。比如有一定的定力才能在面对诱惑的时候停止,才能在行为中从身心内外执行戒律。要知道只是不作不是受戒,要不想才行。同时,受戒律的约束也可以减轻修习冥想时不必要的干扰和由因果定律产生的外缘。
再说慧。有句话说的由戒生定,由定生慧。这个慧可以理解为智慧。但是不是小聪明的把戏,而是真正洞彻因果的大智慧。这个说起来有点虚,实际的表现就是随缘取用的大乘菩萨道。有句古话叫“随机应变”,那么这个机又要怎么分辨呢?佛门说的菩萨道是要发愿入世的。那么发愿就要行愿才行。那么有行就得启用世间法,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在正确时间正确地点将身心运作模式调整在正确状态并作出正确事情的人就是能够随机应变的人就是有智慧的人。这个说来容易做来难。所以佛祖将一些行为准则制定成戒律,受戒的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可以慢慢体会,待到定力深厚的时候智慧开启自然就知道什么时候要用什么身心运作模式,由改排除掉什么不必要的身心运转模式。这个能力就是智慧。而来排除干扰因素的能力就是定。而实现这些的入门手段就是戒。
无所住生其心不是住在一个无杂念的“空”的境界,而是可以于任何境界中生其心而不执著于任何境界。就是所谓的随机应变,“机”变了之后身心随之改变,过不留痕。永远处于最佳的身心状态。这种状态自然是大自在的了。
戒定慧也可以理解为修行的不同阶段的要达到的状态。入门时,先要守戒,这样才不会造业生苦。定,能守戒,那是解决我与外界的关系,那么定就是要解决自己内心的问题,心动还是幡动的那个故事还记得吗,那就是要入定。慧,能守戒,能控制好内心,然后就是学习、思考佛教的道理,这样就慢慢获得智慧。
八正道可以分为戒、定、慧三部分。这种道,惟有佛教独具,也是区别佛教与其他宗教和哲学的分水岭。
八正道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也就是三增上学。戒,定,慧。正语,正业,正命属于戒的部分。正勤,正定属于定的部分。正见,正思,正念属于慧的部分。一切的修行基底以戒为主。因为戒能保持清静的行为,从而加强定与慧。而定与慧的关系是互补的,彼此互相的支助。有正确的心念(慧)能帮助禅定,而正确的禅定(定)能帮助心念不轻易动摇,干扰或者诱惑。佛陀说过‘以戒为师’的目的就是戒行是解脱之道的基底。只有慧对于禅定并没有什么帮助,反而会产生过多的障碍。所以三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