恢复高考前人们是以什么方式上大学的?

2024-11-19 02:03:0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高考制度恢复之前大学都不再自主招生,大学新生都是直接从工人、农民和士兵中推荐产生,而不是通过高考。报名者条件是必须当过三年以上的工人、农民或士兵。这就是“工农兵大学生”的由来。

毛主席认为这样做打破了高校主要招收干部子弟的局面,会给工农子弟更多的上大学的机会。但是,很快,干部子弟就又占了新生的多数。因为大学停止招生之后,很多干部子弟也开始从事工、农、兵行业,大多都具备了大学新生推举的条件。

周雪光认为,1972到1976年,百分之七十通过推荐上大学的学生是干部子女或者有政治背景,很容易出现政治腐败。同时,由于在劳动中荒废了学业,以及新生的水平的不一致,一些教授抱怨说一些大学生的水平还不如高中生。

扩展资料

高考制度废除的原因:

1966年6月,当时在四中高三(五)班就读的几个高干子弟从他们的父辈那里打探来了中央有意废除高考的消息,他们决定抢先立下这一革命新功。于是一篇洋洋洒洒地写下《北京市第四中学全体革命师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全市师生的倡议书》。

此时,同在西城的女一中(现161中学)有如与男四中相呼应一般也推出了《北京市第一女子中学高三(四)班学生为废除旧的升学制度给党中央、毛主席的一封信》。于是,男女两所高干子弟云集的中学联手将高考制度推向了终点。

196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的通知》发出,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一推迟可不是半年,1966年到1969年,高等学校停止招生。

1970年,部分高校才以“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方式,从有实践经验的工农兵及下乡知青中招生。虽然招生还在进行,但统一形式的高考消失了。

参考资料来源:

百度百科-文化大革命

凤凰网-1966年文革当时为什么取消高考

回答2:

靠出身,靠推荐

回答3:

我国从1905年,科举考试制度被废除,从此中国现代教育登上了历史舞台。1936年,全国已经有100多所大学。当时的高考制度是各所学校自主组织命题,学生可以选择报考多所大学,也可能同时被多所大学录取。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高等院校招生制度也随之迅速发生变化,高考选拔人才的职能始终如一。当年的高校毕业生仅有2.1万人。
1950年实行同一地区高校联合招生。
1951年公、私立大学实行以全国大行政区范围的统一招生。
1952年实行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1952年6月12 日,教育部发布《关于全国高等教育学校一九五二年暑期招收新生的规定》,规定全国高校除经教育部批准的个别学校外,一律参加统一招生。并且实行统一分配制。全国统一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至此,实施近40 年的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宣告结束。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具有现代教育意义的重大改革,也是我国目前高考制度的雏形。1952年8月15、16、17日3天,举行第一次全国统一高考。1965年之前基本沿用了这个模式。这一时期的高考,招生考试规模较小,录取率比较高,考试形式的主观性比较强,尚缺乏对大规模考试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研究。

1952
1957年,全国有高等院校229所,1958年“大跃进”一跃而增加为791所,一年几乎翻了两番,1960年达到高峰为1289所,普通高校招生数从1957年的10.6万一跃为1958年、1960年的26.5万和32.3万人。分别超过了当年高中毕业生的数量(当年高中毕业生分别为19.7万和28.8万人)。大量不具备条件的高校仓促上马(新增一千余所高校中,除个别学校外,多为中专戴帽),招生人数又大大超过高中教育所能提供合格生源的可能,必然造成一度高等教育严重虚肿的现象,加以政治运动对正常教学秩序的冲击和经济困难时期的影响,不同程度影响了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在这几年中,也出现了高考录取率极低的1962年,录取率仅有24.3%,是历来高考录取率最低的一年。其中1962年高中毕业生多达44.1万人,而经整顿后,高校数量也从1960年的1289所下降了二分之一,1962年仅剩高校610所,招生人数只有10.7万。生源最多,招生数量最少,因此1962年的高校的录取率成为最低的一年。1963年高校剩下407所。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批判高考制度成为政治话题,一些人蛊惑“智育第一、分数挂帅”的高考是为资产阶级造就接班人,要“砸烂旧的统一招生制度”。1966年高考在即,国家的高考试题、考生的高考报名等都基本就绪。最值得同情的是:1966届高三毕业班的同学们,他们十二年寒窗,参加全国高考的备考等工作也都准备就绪,7月中旬就要参加全国高考。但是,1966年6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通知:“决定1966年高等学校招收新生的工作推迟半年进行”。然后就是文化大革命,许多适龄学生成为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和回乡知识青年,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1952年以来实行的招生考试办法也被停止,此后的1966年到1969年,我国的全国统一高考招生被停止了达四年之久,严重影响了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
1970年6月26日,中共中央批转了《关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招生(试点)的请示报告》(中发[1970]46号),招生办法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相结合的办法。学生条件: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具有2年以上实践经验,年龄在20岁左右(年龄不超过25周岁、未婚),有相当于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工人、贫下中农、解放军战士和青年干部。还要注意招收上山下乡和回乡的知识青年。人们把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学生称为“工农兵学员”,1970年“工农兵学员”应运而生。1970年10月15日,国务院向各地发出电报:1970年高等学校招生工作,按中央批转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报告提出的意见进行。学制三年和三年半。
1973年进行了“文革”中唯一的一次全国高考。1973年4月3日,国务院批转国务院科教组《关于高等学校1973年招生工作的意见》,提出要重视文化考查。高等学校招生除需经过评议推荐及审查、复查外,着重增加政治、语文、数学、理化四科的书面文化考试,由地、市命题,县(市)主持,文化考试采取开卷形式考试。考试很正规,分笔试和面试,还有体检。考试后由于张铁生的一封信,考试成绩就作为参考,基本上按1972年的推荐制招生。

1973
从1970年至1976年,我国共招收六届(因为1971年没有招生)大中专学生(工农兵学员)约有2300万人,另说有2880万工农兵学员。其中大专院校的学生又称为:工农兵大学生,有94万人,约占工农兵学员的三十分之一,所以:工农兵大学生只是工农兵学员的一部分!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学员清华、北大8月底报到,9月入学。此后全国推广清华、北大的招生经验,有招生的大专院校学生于1971年3月入学,都称1970年为第一届(有少数大专院校是1970年以后才开始招生,这些院校内称是他们院校里的第几届学员会有不统一,对全国而言称1970年为第一届)。1971年没有招生,第二届1972年9月入学,第三届1973年9月入学,第四届1974年9月入学,第五届1975年9月入学,第六届1977年3月入学。学制三年半的1980年8月毕业,所以,工农兵大学生在校时间是1970年至1980年共十年整。

回答4:

大学本科,是高等教育的基本组成部分,一般由大学或学院开展,极少部分高等职业院校已经开展应用型本科教育。本科教育重于理论上的专业化通识教育,应用型本科侧重于应用上的专业教育和实际技能教育,学生正常毕业后一般可获本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全日制本科(又称普通本科)通常是由全国各地的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自主招生或保送等方式进行招生,学制4—6年;另外应届专科毕业生可以通过统招专升本选拔考试接受本科阶段教育,学制2年。

回答5:

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学校复审。
第一,1952年至1965年全国统一高考,1966年6月13日国务院通知:1966年全国高考推迟半年进行,然后就是文化大革命。
1970年大学才重新开始招生,实行自愿报名,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和学校复审的招生办法,从工农兵中有两年以上生产实践经验的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知识青年中选拔的大学生,称为“工农兵大学生”。
第二,你知道每年的全国普通高考吗?就是大学普通班的招生考试。 大学普通班就是为了区别进修,函授,电大,夜大学等办学形式,大学普通班就是大学本科!
1993年人事部、国家教委联合下发教学厅字[1993]4号文件做出了规定,对于1970-1976年进入普通高等学校的大学生,他们的学制当时规定:普通班暂为2至3年,学习期满毕业时已由学校颁发了毕业证书,国家承认其学历为大学普通班毕业。该时期进入高等专科学校的,自然为专科毕业。
第三、 “文革”期间唯一的一次全国高考是1973年。
第四、1950-1976全国普通高考录取人数一览
1950年,招收新生:5.8万人,
1951年,招收新生:5.2万人,
1952年,报考人数:7.3万人,高校招生数6.64万人,录取比例 91%
1953年,报考人数:9.0万人,高校招生数7.0万人,录取比例 77%
1954年,报考人数:13.4万人,高校招生数9.38万人,录取比例 70%
1955年,报考人数:17.7万人,高校招生数9.8万人,录取比例 60%
1956年,报考人数:35.0万人,高校招生数18.5万人,录取比例 48%
1957年,高中毕业生人数:19.4万人,高校招生数10.6万人,录取比例54.6%报考人数:25.2万人,录取比例 42 (%
1958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1.9万人,高校招生数26.5万人,;121.0 (%)
1959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0.0万人,高校招生数27.4万人,录取比例 91.3 (%),报考人数:33.3万人,录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9.0万人,高校招生数32.3万人,录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7.9万人,高校招生数16.9万人,录取比例 44.6(%),报考人数:21.4万人,录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4.1万人,高校招生数10.7万人,录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 30.7 (%),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 40.1 (%)。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 45.6(%)
1966年至1969年,推迟高考,大专院校没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
1971年,没有招生,原因待查。
1972年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
1973年第三届工农兵大学生,1973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5.3万人。
1974年第四届工农兵大学生,1974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6.5万人。
1975年第五届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9万人。
1976年第六届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21.7万人。
注:人们把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大中专学生称为“工农兵学员”,从1970年至1976年,我国共招收六届(因为1971年没有招生)工农兵学员约有2300万人,另说有2880万工农兵学员,其中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又称为工农兵大学生94万人。
第五,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工农兵大学生虽一然入学是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具有两年以上的三大革命实践经验的知识青年,通过学习,他们毕业后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各自的岗位包括领导岗位都做出了自己应用有的贡献!这是不可磨灭的,这是客观存在的!也不是个别别有用心的人的无端攻击,污蔑就能否认的,所以,做人要客观公正,还历史一个本来!工农兵大学生是我国特定时期的特定产物,后来虽因其推荐入学的方式、入学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学制,教学大纲不正规等原因受到了一些非议,但错不在他们,因为当时取消了高考,别无选择。其中大多数人学习比较刻苦,毕业后在各自的工作单位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许多人后来还跻身社会中坚:或成为专家、学者、业务骨干,或选择(在国内或赴海外)继续深造,或被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担任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