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调节或者价值规律,“看得见的手”是指国家的宏观调控。
现代市场经济运行需要“看得见的手”的原因:市场调节具有局限性。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
正常情况下,市场会以它内在的机制维持其健康的运行。其中主要依据的是市场经济活动中的 经济人理性原则,以及由经济人理性原则支配下的理性选择。这些选择逐步形成了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这些机制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 冥冥之中支配着每个人,自觉地按照市场规律运行。
市场机制就是依据经济人理性原则而运行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消费者依据效用最大化的原则做购买的决策,生产者依据利润最大化的原则做销售决策。市场就在供给和需求之间,根据价格的自然变动,引导资源向着最有效率的方面配置。这时的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价格机制、供求机制和竞争机制的相互作用下,推动着生产者和消费者做出各自的决策。
在此同时“看不见的手”也会给市场经济带来一定的危机,所以在此同时也需要“看得见的手”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
“看得见的手”:政府宏观调控 (市场出问题时,政府出手,总有点强制色彩,容易觉察到,所以说看得见)。
”看不见的手“:市场经济体制 (此时政府充当守夜人角色,市场静悄悄地发挥配置资源的长处,所以说看不见,背后主谋是价值规律)。
政府宏观调控也叫国家宏观调控。政府宏观调控或国家宏观调控是以政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主要是财政手段),实现以经济主体为主导、经济主体与经济客体的对称关系为核心、经济结构平衡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
市场经济体制是指以市场机制作为配置社会资源基本手段的一种经济体制。它是高度发达的、与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大商品经济,其最基本的特征是经济资源商品化、经济关系货币化、市场价格自由化和经济系统开放化。市场经济体制(主要是指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只能作为经济运行的调节者,对经济运行所起的作用只是宏观调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市场经济
经济学中“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看得见的手”指国家的宏观调控。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关键在于解开套在这只“看不见的手”上的种种不当束缚。凡是市场能做好的,尽量由市场去做;凡是能利用市场机制的,尽量引入市场机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关键在于让政府这只“手”在公共服务领域看得见、用得好。随着经济、技术和管理等的不断发展,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和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有效作用的边界也在不断变化,二者协同配合的意义和效用日益凸显。
“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亚当·斯密(Adam Smith)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原理:于个人行为的非故意的结果,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虽然斯密在他的著作中从这种意义使用“看不见的手”这个词只有三次——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论》中,一次是他谈到早期宗教思想时,他幽默地写到希腊神话中朱庇特“这只看不见的手”。一次是在《国富论》中,但是这个隐喻所表达的思想是渗透在他的全部社会和道德理论之中的。
“看得见的手”的说法,认为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在保持供需平衡、维护经济稳定方面有着巨大的作用。
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调控
看得见的手是指政府的宏观调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