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王熙凤初见黛玉时,神态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从中可看出她怎样的性格特征?
2024-11-16 13:54:39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先是未见人而闻声,在一片端庄肃穆中吹来一股泼辣爽洌之风;而后为黛玉年幼丧母而落泪,既显示了自己对黛玉发自内心的疼爱和怜惜,又讨好了老祖宗;再来转悲为喜,盛赞黛玉姿容气度,言辞间既有对黛玉的赞赏,又有对贾母的恭维,还顺势赞了贾家三春,一箭三雕。

其人性格左右逢源,反应机敏,而且无论形势如何,对凤姐来说,贾母的感受才是第一位的,时时刻刻不忘讨好老祖宗,巩固自己的地位。

作者刻画出一个聪明、漂亮、能干、狠毒的“凤辣子”,不但使她充分具有那个时代人物典型的真实性,也赋予她以吸引读者极大的魔力,足证这个人物的社会意义之不可忽视。

扩展资料

人物作用

王熙凤有一种支柱作用,一种艺术结构上的、艺术机体意义上的聚焦的、辐射的作用。《红楼梦》写了这么大的一个家族,四百多个人物,设想如果没有了王熙凤,这个书会怎么样。

如果把贾府中长幼、尊卑、亲疏、嫡庶、主奴等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比作一张网的话,王熙凤就处在一个相对中心的位置上。她要同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上有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叔嫂妯娌兄弟姐妹以至姨娘婢妾,底下有一大群管家陪房奴仆丫环小厮等等。

王熙凤同其中任何一个人物或者联结、或者矛盾、或者又联结又矛盾的这样的关系,都是某一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以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所能包容的社会生活的广阔程度来说,也是其他形象难以企及的。王熙凤这个形象的社会触角是最长的,可以越出贾府的门墙,可以伸向官府,可以伸向佛门,可以伸向宫廷等等。

也就是说从反映生活的深度和广度来说,王熙凤这个艺术形象是不可代替的、不可缺少的。如果少了王熙凤,《红楼梦》在它反映生活的深广度方面,就要受到极大的削弱,甚至就不成其为《红楼梦》。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王熙凤

回答2:

先是未见人而闻声,在一片端庄肃穆中吹来一股泼辣爽洌之风;而后为黛玉年幼丧母而落泪,既显示了自己对黛玉发自内心的疼爱和怜惜,又讨好了老祖宗;再来转悲为喜,盛赞黛玉姿容气度,言辞间既有对黛玉的赞赏,又有对贾母的恭维,还顺势赞了贾家三春,一箭三雕。其人性格左右逢源,反应机敏,而且无论形势如何,对凤姐来说,贾母的感受才是第一位的,时时刻刻不忘讨好老祖宗,巩固自己的地位。

回答3:

熙凤初见林黛玉:
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谅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贾母笑道:“我才好了,你倒来招我。你妹妹远路才来,身子又弱,也才劝住了,快再休提前话。”这熙凤听了,忙转悲为喜道:“正是呢!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他身上了,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记了老祖宗。该打,该打!”又忙携黛玉之手,问:“妹妹几岁了?可也上过学?现吃什么药?在这里不要想家,想要什么吃的,什么玩的,只管告诉我,丫头老婆们不好了,也只管告诉我。”一面又问婆子们:“林姑娘的行李东西可搬进来了?带了几个人来?你们赶早打扫两间下房,让他们去歇歇。”
王熙凤八面玲珑的个性以及她在贾府里的地位,显露无遗。这熙凤携着黛玉的手,上下细细打量了一回,仍送至贾母身边坐下,因笑道:“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只可怜我这妹妹这样命苦,怎么姑妈偏就去世了!”说着,便用帕拭泪。--仅仅这么一句话,既夸了林黛玉,还夸了贾母嫡亲的孙女,又夸了贾母,一句话让在场的人都高兴了,写出了她的能说会道,巧舌如簧、八面玲珑,又因她知道老祖宗最疼爱贾敏,如今贾敏死了,他肯定很伤心。所以他要装着伤心,借以讨好贾母,后见贾母不想提及这伤心事,立马“转悲为喜”,显示了她的察言观色、见风使舵、善于逢场作戏
接下来对黛玉的关心,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没有给人回答的时间,皆是装模作样给贾母看,另外还在炫耀自己的地位

回答4:

晴转多云,然后又多云转晴,性格开朗,办事圆滑,干练

回答5:

先赞叹,然后假哭感慨妹妹命苦,然后“转悲为喜”,恭维贾母,并且很热情的招呼黛玉。
性格:爽利大方,精明干练,长于外交辞令啊,有点贬义,但是我个人认为凤姐就是如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