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城市地域结构,土地利用模式,社会区,城市功能分区

2024-12-03 08:12:26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就有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之分。

  城市地域结构(又称城市内部结构)——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土地利用模式的主要类型有:商业用地,商住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机关团体社区用地,文教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码头仓库用地,绿化用地,道路用地等。

  城市功能分区——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功能分区的原则确定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重要方法。
  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区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浏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核心边缘理论强调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种,即离散型、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区际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城镇等级系统不完整。
  2、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一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区域内外的资源要素是由经济梯度较低的边缘区流向梯度较高的核心区。核心区域经济实力增大,必然导致政治力量集中,使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
  3、工业化成熟阶段: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比重在25%一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在工业化成熟期,核心区的资源要素开始回流到边缘区,边缘区工业产业群开始集聚。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

回答2: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就有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之分。

城市地域结构(又称城市内部结构)——构成城市的具有各种功能及其相应的物质外貌的功能分区。现代城市是一个有动力的有机体,它是在一定空间范围内不断演变和发展的。城市在发展过程中,职能分化带动形态的分化形成城市内部空间布局,各个功能区有机地构成城市整体。

土地利用模式的主要类型有:商业用地,商住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机关团体社区用地,文教用地,市政设施用地,码头仓库用地,绿化用地,道路用地等。

城市功能分区——按功能要求将城市中各种物质要素,如工厂、仓库、住宅等进行分区布置,组成一个互相联系、布局合理的有机整体,为城市的各项活动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根据功能分区的原则确定土地利用和空间布局形式是城市总体规划的一种重要方法。
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区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浏览区与城市绿地、特殊功能区。
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核心边缘理论强调区域经济增长的同时,必然伴随经济空间结构的改变。经济活动空间结构形态基本上可分为四种,即离散型、聚集型、扩散型、均衡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可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1、前工业化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产值比重小于10%,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小。城镇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状态。区际之间经济联系不紧密,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城镇等级系统不完整。
2、工业化初期阶段:城市开始形成,工业产值在经济中的比重在10%一25%之间,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差异扩大。区域内外的资源要素是由经济梯度较低的边缘区流向梯度较高的核心区。核心区域经济实力增大,必然导致政治力量集中,使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发展不平衡进一步扩大。
3、工业化成熟阶段: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比重在25%一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在工业化成熟期,核心区的资源要素开始回流到边缘区,边缘区工业产业群开始集聚。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能上相互联系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
这些概念的联系:
城市空间结构包括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
城市地域结构即城市内部结构
土地利用模式,也就是土地利用的方法论——基本原则:1、先调查、评价、规划,后开发利用;2、以集约利用为主与保证适量的耕地面积相结合;3、在农业优先的前提下,统筹安排用地比例;4、开发利用与合理保护相结合。
土地利用既受自然条件制约,又受社会、经济、技术条件影响,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各种因素中,土地关系的社会生产方式往往起决定性作用。
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分布规律主要有3种:1、同心带学说;2、扇形(楔形)学说;3、多核心学说。这3种理论都反映了城市发展和内部结构中的两种彼此矛盾的趋向,即城市的离心倾向和向心倾向,但用来指导实践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还有将这3种学说互相中和的折衷学说和三地带学说等。

回答3:

城市空间结构——城市要素在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是城市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的空间投影,是城市社会经济存在和发展的空间形式。城市空间结构一般表现在城市密度、城市布局和城市形态三种形式,因此,城市空间结构就有内部空间结构与外部空间结构之分。

回答4:

空间结构:区域内部,工厂、住宅、商业等布局结构。
内部空间结构同上。
地域结构:城市所在地区周边的地理情况,如周围的山、河流、土壤、等情况。。。。
演变规律:没有定律、要分城市等级来看,如大的多核心、卫星城等。小城中核心
结构分布常见是三模式。实际上是3模式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