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也称"华"、"夏"或"诸夏"等。"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从考古来看,华的概念与仰韶文化有关。
也有认为"夏"是从夏水(即汉水)得名,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称四方为"夷蛮戎狄"。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
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
大约从编著《尚书》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
唐朝经学家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中国人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华夏一词,不仅是地理层面的,更深一层的价值在文化沉积方面。
我们中国人常常自称为华夏族的后裔,那么华夏是什么意思呢?
我国古书中对华和夏的解释可不算少,但一般都是分开来说的。如《左传》中有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的话,而且《书经》疏注中也说:冕服采装曰华,大国曰夏。可见,古人是以服饰上华采之美为华;以疆界广阔与文化繁荣、文明道德兴盛为夏。
华和夏到后来才被人合称为华夏,是古人对祖国的一种美称,盛赞祖国疆土的广袤和颂扬讲文明、讲道德、讲礼貌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如《左传》襄公十四年记载姜戎子驹支说:“我诸戎饮食衣服不与华同,贽币不通,语言不达。”华夏起源于夏后氏,大禹即为夏后禹。 在周朝时,凡遵周礼、守礼义之族人,称为夏人、夏族,通称为诸夏。古籍中将“华”、“夏”作为中原,“夷”与“裔”作为四方。华夏又称中华、中夏、中土、中国。 华与夏曾相互通用,两字同义反复,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如《左传》定公十年载孔子语云:“裔不谋夏,夷不乱华。”这里的“华”亦即“夏”。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夏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央视科教频道讲,古人把最早采摘种植的部族叫做华族,最早农耕生产的部族叫做夏族,融合形成华夏族
知道了,指的是美丽中国,神州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