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1、首先是因为货币供应是由中央银行控制的外生变量;
2、其次,货币量变动通过利率的变动进而引起物价的变动;
3、再次,有失业存在时,就业量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变动;
4、充分就业一经达到后,物价随货币数量作同比例变动。
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采用膨胀性的货币政策,只会出现利多弊少的半通货膨胀,这样不会带来真正通货膨胀的恶果,而是能够刺激经济发展。
特点:
1.膨胀性的货币政策
凯恩斯理论体系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充分就业,为此需要提高有效需求,启动利率作为主杠杆。他认为,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中,有两种方法可以降低利率:“其一是减低工资,而让货币数量不变;其二是增加货币数量,而让工资水准不变。”前者是一种有伸缩性的工资政策,后者是有伸缩性的货币政策,就它们在增加货币数量(绝对或相对)从而使利率下降这一点而论,理论上的效果完全相同,但在实际执行中,二者有天壤之别。凯恩斯认为采用伸缩性的货币政策比采用伸缩性的工资政策要明智、可行、见效得多。经过比较、分析,他力主采用刚性的工资政策和膨胀性的货币政策,这不仅因为在实际中切实可行,简便有效。而且在理论上也有充分的根据,特别是他的管理通货论和半通货膨胀论阐明,在小于充分就业的常态下,这样做不会带来真正通货膨胀的恶果,而是能够产生刺激经济,增加就业、产量和收入的预期效果。
2.货币政策的局限性与其他政策的作用
凯恩斯在提出膨胀性货币政策的同时,还认为,要达到充分就业,仅采用这一条货币政策是不够的,特别在经济危机中,所增加的货币数量可能被增大的流动偏好所吸收,而对利率不发生影响,从而对实际投资不起作用。因此,必须同时采用其他政策相配套,其中最主要的是赤字财政政策。赤字财政政策是指国家可以超过财政收入的限制而扩大财政支出,因为凯恩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病根在于有效需求不足,而有效需求不足很难靠居民或企业的自发调节去解决,而必须要有政府的干预才能实现。一方面,政府可以直接扩大投资;另一方面,政府的投资活动可以带动私人投资。
通过货币供给M的增减影响利率r,利率的变化则通过资本边际效益的影响使投资I以乘数方式增减,而投资的增减会进而影响总支出E和总收入Y.用符号可表示为: M→r→I→E→Y在这个传导机制发挥作用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是利率:货币供应量的调整首先影响利率的升降,然后才使投资乃至总支出发生变化.上述分析,在初期阶段,凯恩斯学派称之为局部均衡分析,只显示了货币市场对商品市场的初始影响,而没有能反映它们之间循环往复的作用.考虑到货币市场与商品市场的相互作用,遂有进一步分析,凯恩斯学哌称之为一般均衡分析.1.假定货币供给增加,如果产出水平不变,利率会相应下降;下降的利率刺激投资,并引起总支出增加,总需求的增加推动产出量上升.这与原来的分析是一样的.2.但产出量的上升,提出了较原来为大的货币需求;如果没有新的货币供给投入经济生活,货币供求的对比就会使下降的利率回升.这是商品市场对货币市场的作用.3.利率的回升,又会使总需求减少,产量下降;产量下降,货币需求下降,利率又会回落.这是往复不断的过程.4.最终会逼近一个均衡点,这个.在这个点上,可能利息率较原来的均衡水平低,而产出量较原来的均衡水平高. 对于这些传导机制的分析,凯恩斯学派还不断增添一些内容.主要集中在货币供给到利率之间和利率到投资之间的更具体的传导机制以及一些约束条件.凯恩斯学派传导机制理论的特点是对利息这一环节的特别重视. 点同时满足了货币市场供求和商品市场供求两方面的均衡要求
核心词就是相机抉择,根据经济形势采取相应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