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出自《晋书·嵇康传》: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赡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练有才辩,故往造焉.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谓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
嵇康是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领袖人物.他对司马氏政权不满而辞去官职,开了个铁匠铺维持生计.有一天,司马氏集团中的钟会去见嵇康,嵇康正和“竹林七贤”另一人物向秀在大树下打铁,对钟的来访不予理睬.钟会只好掉转马头准备离去,这时嵇康问他听说了什么又见到了什么,钟会就用这句话来回答他.钟会怀恨在心,向司马昭说稽康的坏话,司马昭便把稽康杀了.
听到了什么才来的?看到了什么才走的?
原来的故事是:钟士季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认识嵇康;他邀请当时一些才德出众人士一起去寻访嵇康。碰上嵇康正在大树下打铁,向子期打下手拉风箱。嵇康继续挥动铁槌,没有停下,旁若无人,过了好一会也不和钟士季说一句话。钟士季起身要走,嵇康才问他:“听到了什么才来的?看到了什么才走的?”钟士季说:“听到了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嵇康的意思是讽刺钟会俗人一个,听人传言来看他,看也看不明白就要走。钟会答的意思是我听说你有名才来看你,看见才知道不过如此,你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嵇康问这话想讽刺一下钟会,因为嵇康自己也知道自己是个名文人,那你肯定是知道我有学问来拜访我的,结果呢?嘿嘿,我一直在打铁,你不是慕名而来吗?你就看见我在打铁而已,是失望还是觉得被不尊重了?
钟会太高了,钟会说,我听到了该听到的才来的,见到了见到的才走的。第一,这是个反击,你问听说什么才来的,我不说,我听说了什么你自己清楚。见到了见到的,我看见了什么你自己也清楚,至于我怎么想,我没怎么想,你自己想去吧
第二,闻所闻是起因,是动机,但是见到了之后就是见到了,至于见到的是什么,是否满意我没感觉,见到了就是见到了,没有什么。
有个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这个叫盖茨比的打拼一生,要实现美国梦,跻身上流社会,最后发现不过是个梦,换句话说他一直在追求不存在的东西,所以作者的意思是他应该死。
每个人的梦想其实都是幻象,包括所谓人生的意义都是幻象。但不是说因为是幻象所以不该去追求了,该追求就去追求,这个追求是有意义的。但是,最后追求的结果不能等于全部人生,如果人生就是追求某样东西,不管得到得不到都会破灭。人生要远超过某个具体的幻象,一旦人生有了某个具体的意义,人生也就完了,不管最后这个意义有没有实现。
人生是个过程,不是某个结果。没有结果,有结果也是幻象。我们既然活着,就是闻所闻而来,难的是见所见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