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看似童叟无欺的五阿哥弘昼到底有没有夺嫡之心?

2025-04-04 12:43:2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雍正王朝》中的五阿哥没有夺嫡之心,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弘历的及早出现打破了弘昼的希望。

为什么这么说?

康熙年间九王夺嫡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在朝政与皇室的事务,甚至是诸王及皇子之间,经历过那段时期的皇家子弟耳濡目染,哪有多少置身事外者?

到了雍正朝,一来雍正诸子,没有康熙那么多,就算夺嫡,情势和影响不够深远。二来雍正建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使得夺嫡不再是一种投资或者投机,矛盾骤然降低。在《雍正王朝》中出现的雍正三个儿子弘时、弘历和弘昼,出于历史本意,暗和了三股势力,是为剧情需要,也是进一步解读皇位之争的延续。

至于老五弘昼有没有夺嫡之心,以我来看,早起应该是有的,只是后来弘历的出现,使得弘昼打消了念头而已。

如果翻看清史,就会发现,努尔哈赤曾立下一个规矩:嗣君不可杀兄弟。然而清朝又规定,皇子们长大必须参与政务,因此,皇子与皇权必然会出现争权现象。而康熙立太子之后,这种情形并没有改变,那么参政的皇子与皇太子又出现争权的冲突,才将九子夺嫡的情形愈演愈烈。

皇子们为什么胆敢结党夺嫡?嗣君不可杀兄弟不可谓不是一道纵容符。所以,雍正登基之后,就连老十胤䄉那样的人也要参与夺嫡。雍正再苦再难,也没有杀闹得最厉害的八爷党,这并不是康熙临终前的遗旨,而是努尔哈赤的祖旨。

在这样的情况下,若说雍正的皇子们没有夺嫡之心,实在是说不过去。我们可以以“八王议政”事件简要分析一下。

弘昼从小就很聪明,读书倒背如流,相比于弘时,肯定要强很多。所以,在雍正下旨后,弘昼随同弘时和八爷胤禩到丰台大营传旨,老八胤禩偷梁换柱,借机让旗主王爷调兵入京,像这样的大事,弘昼焉有不知之理。

可是我们看弘昼是怎么做的,他当时并没有指出老八胤禩和弘时当时误传圣旨的问题,而是在回来的路上才显出其中的不对劲,在确认弘时也是知晓这是误传之后(弘时说:你刚才为什么不说?),按道理他应该找老八胤禩说清楚,或者将这件事当夜向十三爷胤详或者雍正汇报,因为这件事太大了,能造成什么后果,弘昼是十分清楚的。

但是弘昼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选择在第二天,半路上拦截住十三爷告诉他这个紧急情况,十三爷才迅速奔赴丰台大营,重新夺回兵权,力挽狂澜。

弘昼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就要看“八王议政”的后果了。如果没有猜错,弘昼当时一定已经被八爷党监视了,如果弘昼当夜向十三爷和雍正汇报,那么弘时和八爷党立刻会调整策略,让这件阴谋毁于萌芽状态,那么,弘昼自己也就危险了,他很聪明,知道当时的自己身处群围之中。

如果弘昼要借此消灭弘时及其靠山八爷党,为自己谋求生路,那么他就只有在第二天抽空拦截十三爷来处理这件事,这样做可以规避很多风险,获得很多利益。一是可以让弘时及其八爷党的罪名被坐实,从而让弘时和八爷党被彻底打倒。二是打掉了弘时,就只剩下自己和弘历了,这对于他来说,不管夺嫡还是不夺嫡,都是有利的。八爷党与雍正已经斗争了若干年,聪明的弘昼应该看出来雍正的意思,消灭八爷党是大势所趋。

这就是弘昼的聪明之处,以粗心之态将八爷党及弘时一网打尽,同时也给自己留下了机会。

但是这却引起了精明的雍正的怀疑,事后雍正对弘昼的连番“审问”让弘昼不得不继续扮演粗心的角色。一句“儿臣不记得了”勉强糊弄过关,雍正是否会满意?当然不满意,不是叫他和弘时,老三胤祉去抄八爷党的家吗,这就是对弘昼最后的鉴定。

弘昼不得以闹出一出“活出丧”再次糊弄雍正过关。和弘时及八爷党划清关系以明哲保身,雍正算是看出来了。

弘昼本来很聪明,却为什么要装粗心,为什么要搞“活出丧”,以他的聪明,与弘时相斗,弘时占不了上风,问题在于,还有一个重要的对手:弘历。

这位康熙爷就看好的皇子,此时正在河南解决士子罢考的事件,如果以办差来说,弘历显然是雍正最器重的皇子,而弘时除了这次传旨的差事,再没有拿得出手的差使,故,弘昼心里清楚,自己肯定干不过弘历。而雍正虽然定立了秘密立储制度,但是弘历是铁定的接班人,却无人不知晓了。

弘昼只能选择蛰伏,寻找其他的机会。但是弘时暗杀弘历的行动暴露后,弘昼应该已经明白自己再无机会。

每个人选择夺嫡的方式不一样,弘昼与老三胤祉一样,不能说他完全没有夺嫡之心,只是更多的时候,他们以投机的方式选择了争取,这样既可攻又可守的方式较大的避免自己受到冲击和损伤,也不失为一种巧妙之法。

回答2:

都活出丧了 就是一心没有夺位想法

回答3:

弘昼最希望的结果是,1 . 弘时暗杀弘历成功,2 . 弘时阴谋最终暴露,被父皇处置杀死,自己顺理成章继位。

回答4:

我认为有,因为皇帝就代表着至高无上的权力,所以基本每一个皇子都非常的向往那个位置。

回答5:

没有,因为当时弘历太优秀了,他已经知道了最终的结果,所以选择置身事外,并没有夺嫡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