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墙构造,在明朝以前,大多是用土筑成的。明朝长城大部用砖,石砌筑,在工程上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以明朝所筑的居庸关,八达岭这一段长城为例,来说明它的构造。
墙身是城墙主要的部分,平均高约7。8米,凡是山岗陡峭的地方比较低一点,平坦的地方比较高一些。城墙内部比较低,外部比较高。墙基平均有605米宽,顶部只有5。8米。在墙身内部的一面,每隔不多远就有一人券门,有石梯通到墙顶上,守城士兵可 此上下,墙身都是用整齐的条石砌成的,内部填泥土石块,非常坚实。
城墙的顶部,用三四层砖铺砌而成,面上一层是方砖,用石灰砌缝而成,砌得十分平实,野草都不能生根滋长,陡峻的地方砌成梯道。墙面宽4。5米左右,可容五马并行,十行并进。靠内部的一面,用砖砌成高约一米的宇墙。在靠外的一面则用砖砌成高近2米的垛口。每垛口的上部有一个小口,叫做望口,垛口下部有一个小洞,叫做射洞,是用来射击敌人的。城墙墙面还有排水沟和吐水嘴等设备。
军事意义
长城既是农耕民族的防御前线,也是向游牧民族发动反击的前进基地。长城后侧纵深配备机动的军队以因应战事,而长城还不是防御的最前线,在长城前方部署的观察哨深入到极远处。在古代,游牧骑兵有优良的机动能力和强大的攻击力,但是对于城垣防御体系却无能为力,因此长城的修建的确能够有效的抵御北方民族的侵扰。
文化意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造的最为宏大的工程之一,它在以后的历朝历代都发挥了很重要的防御作用。长城的存在,对古人来说,也是一个防御入侵的精神防线。尤其在近代,中国人更是以长城做为中国的象征。在中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中,有“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的歌词,号召在国家最危急的时刻,全体国民共同抵御入侵。
艺术价值:长城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与象征,它凝聚着我们祖先的血汗和智慧。它以悠久的历史,浩大的工程,雄伟的气魄著称于世,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长城是一座稀世珍宝,也是艺术非凡的文物古迹,它象征着中华民族坚不可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整个人类的骄傲。
历史意义
长城修筑距今已有2000多年,虽已失去防御上的作用,但仍巍然屹立,显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反映中国古代建筑工程技术的伟大成就,表现中国古代各族劳动人民的坚强毅力与聪明才智,体现中国自古以来形成的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此外,以长城作为历史标尺,可为研究长城沿线地区自然环境的变迁和自然事件提供参考。长城工程浩大,规模宏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伟大气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古老的长城经过修整,许多区段成为游览胜地。山海关、八达岭和嘉峪关3处长城区段于1961年被定为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