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历法所独有的,它始于秦代。一般农民朋友都以为节气应属于农历,实际上节气是完全跟着太阳走的,它与阳历相符合。二十四节气是表示地球在轨道上运行的二十四个不同位置。一年中白天最长,正午太阳最高的一天叫做“夏至”;白天最短,正午太阳最低的一天叫做“冬至”;而“春分”和“秋分”昼夜时间的长短是相等的。
每个节气的日期在阳历里几乎年年相同,而在农历中,同一个节气在不同的年份,有时前后可差一个月。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天文科学的伟大成就。两千多年来,在指导农业生产劳动中起到了重大作用。为什么它对农业生产劳动有着重要的作用呢?原因就在于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根据气候变化积累出来的经验。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劳动人民根据气候变化的规律,定出了春夏秋冬,根据二十四节气的更替安排农事。那时侯,黄河流域的农民,耕田、播种、收获庄稼以及养蚕、放牧、植树等农事活动,都遵循节气变化的规律。
00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地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的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去播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初中课文《大自然的语言》)
00
后来,我国其他地方的劳动人民,也把二十四节气的知识,运用到当地的农业生产劳动中去,同时根据气候变化的具体情况,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因地制宜地加以变通逐步积累了更丰富的不误农时,夺取生产丰收的经验。所以,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作用。
“立春后断霜,插柳正相当”,现在我国的中原地区已春回大地,万物复苏,植树的季节就要到来了。
二十四节气是古人对自然气候的总结出来的经验,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二十四节气来自周朝关中(陕西甘肃)一带的气候和农作物的关系,全国其他地方不一定准确使用这个节气,但是周朝800年,把西北的24节气也随着诸侯们在全国的散布带到了全中国!这是西北文化的第一次全国传播!第二次是秦朝的文字和度量衡的传播!第三次是隋朝的考试制度传播!第四次是唐朝的生活习惯以及礼制文化的传播!。。。,这些西北文化的屡次传播为中国的不断统一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