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正一派主要分为哪几个派别??

2024-11-17 10:37: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

正一教的前身是产生于汉末的天师道,由天师道以"治"为单位,天师为最高领袖,各治立治官,祭酒统领信道教众,组织相当严密。它的宗教活动与太平道类似,但也有自己的特色。如新入道的信徒名 "鬼卒",成为骨干后,由他统领一众新教徒,则升为"祭酒",祭酒还负责在要道路口设立"义舍",为过往行人准备食物。

扩展资料

道教发源介绍:

道教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在古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在现代世界的也积极发展。

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道教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直到汉朝后期才有教团产生,益州(今四川)的天师道奉老子为太上老君。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老子李耳(太上老君)是唐室先祖,唐代尊封老子为大道元阙圣祖太上玄元皇帝。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主要是奉太上老君为教主,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修仙境界经典非修真主要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种中国的宗教,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道教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正一派

回答2:

正一派有茅山、灵宝、清微、净明等诸派之分,但仍以天师道为代表,习惯上,天师道也称为正一道。宗坛江西龙虎山。符箓三山为龙虎山、茅山、阁皂山。正一道是中国道教后期两大派之一。是在天师道、龙虎宗长期发展的基础上,以龙虎宗为中心,集合各符箓道派组成的一个符箓大派。

回答3:

正 一 派

正一派的创始人为张陵 (34—157年),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清微仙谱》《历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其父张翳,字太顺,曾客居于天目山。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后,于建武(25—56年)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空中光如蛋。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成年后相貌奇异,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博学诸经。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6年)曾为巴郡江洲(今重庆市)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长生不死之道。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为博士,称病不赴。和帝(89—105年)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其志在精诚修炼,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炼龙虎大丹。又居嵩山静心冥思,得《三皇内文》《九鼎太清丹经》,于是遍访名山,以寻道修真。顺帝时(126—144年),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二为蜀中峻峰秀岭、涧溪泉瀑所吸引,遂入四川,在鹤鸣山(一名鹊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烧炼九鼎神丹,历三年而丹成。服后返老还童,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世莫能测。据《列仙全传》称,张陵擅用符水治病,功渎渐著。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三清众经、符�丹灶秘诀印剑、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即为二十四治,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别掌管人事祸福。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九返之功,准备升天,但因其杀鬼太多,终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仍居留人间。于是返回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五斗米道,后世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修行谢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令其重返人间,劝化尚未悟道的人,遂降临人间演法,治鬼,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一旦灵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寿(155—158年)二年(157年),功成道著,天神来迎,白日升天。

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 (742—756年)六年(747年)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洪武(1368—1355年)元年(1368年)改封天师为“真人”。同时元成宗还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合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成为道教大派。

回答4:

正一派的创始人为张陵 (34—157年),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清微仙谱》《历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其父张翳,字太顺,曾客居于天目山。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后,于建武(25—56年)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空中光如蛋。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成年后相貌奇异,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博学诸经。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6年)曾为巴郡江洲(今重庆市)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长生不死之道。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为博士,称病不赴。和帝(89—105年)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其志在精诚修炼,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炼龙虎大丹。又居嵩山静心冥思,得《三皇内文》《九鼎太清丹经》,于是遍访名山,以寻道修真。顺帝时(126—144年),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二为蜀中峻峰秀岭、涧溪泉瀑所吸引,遂入四川,在鹤鸣山(一名鹊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烧炼九鼎神丹,历三年而丹成。服后返老还童,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世莫能测。据《列仙全传》称,张陵擅用符水治病,功渎渐著。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三清众经、符�丹灶秘诀印剑、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即为二十四治,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别掌管人事祸福。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九返之功,准备升天,但因其杀鬼太多,终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仍居留人间。于是返回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五斗米道,后世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修行谢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令其重返人间,劝化尚未悟道的人,遂降临人间演法,治鬼,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一旦灵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寿(155—158年)二年(157年),功成道著,天神来迎,白日升天。

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 (742—756年)六年(747年)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洪武(1368—1355年)元年(1368年)改封天师为“真人”。同时元成宗还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合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成为道教大派。

回答5:

正 一 派

正一派的创始人为张陵 (34—157年),字辅汉,号天师,道教尊称为张道陵。他于东汉末年创立五斗米道,后被道教奉为创教者,正一真人是太上老君授与他的封号。《清微仙谱》《历代神仙通鉴》和《列仙传》传其为汉留侯张良的八世孙,沛国(今江苏丰县)人。其父张翳,字太顺,曾客居于天目山。其母一夜梦见北斗魁星下降授以蘅薇香草,即有孕在身。回沛后,于建武(25—56年)甲午上元(五月十八日)生陵。生时黄云笼室,紫气盈庭,空中光如蛋。张道陵从小聪明颖慧,七岁时遇河上公,得授《道德真经》,通晓五千言精微义理。成年后相貌奇异,身长九尺二寸,“庞眉广颡,朱顶绿睛,隆准方颐,目有三角”。通四书五经,晓天文地理、河洛图纬之书。曾入太学,博学诸经。年二十六“举贤良方正极谏科”。东汉明帝时(58—76年)曾为巴郡江洲(今重庆市)令。后遁隐于北邙山(今河南洛阳北)修长生不死之道。据传魏伯阳曾收其为徒,授其秘旨。朝廷征为博士,称病不赴。和帝(89—105年)征为太傅,封冀县侯,三诏不出。其志在精诚修炼,得黄帝九鼎丹法。后又携弟子住云锦山修玄玄之道,炼龙虎大丹。又居嵩山静心冥思,得《三皇内文》《九鼎太清丹经》,于是遍访名山,以寻道修真。顺帝时(126—144年),一为四川朴素民风所吸引,二为蜀中峻峰秀岭、涧溪泉瀑所吸引,遂入四川,在鹤鸣山(一名鹊鸣山,在今四川大邑县境内)烧炼九鼎神丹,历三年而丹成。服后返老还童,于是继续西行探访仙源,求得“五岳摄召万灵神龟秘文”,精思修炼以至法术无边,世莫能测。据《列仙全传》称,张陵擅用符水治病,功渎渐著。后得太上老君正一盟威秘�、三清众经、符�丹灶秘诀印剑、法服等,奉治蜀地八部鬼神、六天魔王,命令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山黄帝坛下,使人鬼分治,把鬼神的牢狱变成二十四福庭。即为二十四治,每治立阴官一人,仙官一人,分别掌管人事祸福。后到苍溪县云台山修九还九返之功,准备升天,但因其杀鬼太多,终未成功,太上老君又让他修行谢过,仍居留人间。于是返回鹤鸣山,著作道书二十四篇,创立五斗米道,后世又称天师道、正一道。后又度率弟子游历诸山,修行谢罪,大功告成,太上老君引领张陵升天,朝拜元始天尊,封为正一平气大法师,令其重返人间,劝化尚未悟道的人,遂降临人间演法,治鬼,成为驱鬼避邪的天师,一旦灵至神到,鬼怪立除。永寿(155—158年)二年(157年),功成道著,天神来迎,白日升天。

此后,张陵的子孙世袭天师道法,历代皆受朝廷封号:唐天宝 (742—756年)六年(747年)册封天师为“太师”;唐僖宗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理宗册封天师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正一静应显佑真君”;元成宗加封天师为“正一冲元神化静应显佑真君”;明洪武(1368—1355年)元年(1368年)改封天师为“真人”。同时元成宗还封第三十八代天师张与材为“正一教主,主领三山符�”,合龙虎宗、茅山宗、阁皂宗、神霄派、清微派、东华派、天心派、净明道、太一道等,成为道教大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