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
最近最火热的电影当属《我不是药神》。我们已经很久没看到这样一部票房、口碑俱佳的国产电影了:点映期间票房即过亿,上映第一天已经有十多万豆瓣网友给出了9.0的高平均分。
要说它为什么火?电影的视听语言流畅、营销到位自然必不可少,但它的现实主义题材切中了要害——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内心的隐忧与伤痛。因病致穷,是很多家庭的噩梦,高昂的医药费里,很大一部分都用于支付“天价进口药”。而在被称为“世界药房”的印度有着庞大完善的仿制药生产体系,同样的疗效,仿制药的价格一下子就能便宜一半甚至十多倍。《我不是药神》就从这里开始,讲述了一个“二道贩子”变身“中国药神”的故事:徐峥饰演的保健品商人程勇,冒着犯法的风险把仿制药从印度走私到中国,最开始是为了赚钱,后来则为了救人不惜贴钱走私.....
故事的跌宕起伏留给大家去影院体会,我们今天想跟大家聊的,是这部电影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了现实?电影中唯一的反派角色是药企代表——一副十足的贪婪资本家嘴脸,但在现实中,药企的角色并非是漫天要价的“流氓”商人,它是攻克疾病的重要一环,甚至是最重要的一环,有了他们的巨额投资才有了第一粒药的诞生。但问题是药品又并非是普通商品,事关生命,它并非完全可以纳入百分百的市场经济考量。这种复杂性,被电影完全略过了。同样地,围绕着专利药与仿制药的版权问题,影片也并未深入探索——从多种层面来说,这是一个简化了的电影文本。
在种种复杂的脉络之中,如何看待患者、政府、药企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药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围绕着它的版权之争是否早有渊源?
这世界上只有一种病,就是穷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