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延庆县2008年1-4月份农村经济收支分析报告中,我们发现大榆树镇二产收入占全镇收入总额的73.7%,二产的发展主要是依靠规模企业的带动,其中恒宇华康药业有限公司实现收入8988万元,占53.6%。可见,工业是大榆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是大榆树规模大、收入高的工业企业数量少。
因而,我们认为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更多的生态友好型项目落户大榆树。由于延庆生态涵养区的地位,因而要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对新进入企业提高准入门槛,完善准入标准,着力引入那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高科技企业。同时,要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三、 民俗旅游
延庆县担负着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的重任,因此,延庆的农业、工业的发展都受到延庆功能定位的限制,因而第三产业对与延庆县的发展至关重要。第三产业的发展壮大与否一直是一个地区发达程度的指标之一,其中旅游业的发展更有“绿色GDP”之称。总的来说,大榆树镇的第三产业主要集中在以民俗旅游为主的旅游业上。大榆树镇的民俗旅游业刚刚起步,但发展势头良好。
然而,大榆树民俗旅游还是面临着一些问题。首先,相对于延庆县的其他一些乡镇、延庆临近的一些郊县来说,大榆树镇在自然旅游资源上相对处于劣势。然而,大榆树镇尽量的从科技、民俗、生态等几个方面入手,逐步开辟了一条不同于自然风景区的民俗旅游。
总的来说,大榆树镇的旅游业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民俗户为代表的、尚处于小农阶段的旅游服务,如东桑园为全国第一个新能源民俗示范村;第二类是以义和庄园为代表的中档的休闲、娱乐场所;第三类是以新宝庄村的特色农业生态科技观光示范园为代表的,集观光、采摘、度假、休闲为一体的高级休假场所。
这里我们主要探讨最能够给农民带来实惠的农家院式的民俗旅游。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榆树镇各个村的民俗户数量存在相当大的差距,如东桑园、东杏园的民俗户数量很突出,而其他一些乡的民俗户数量则很少。这种情况既与各个村的资源禀赋有关,同时,也与当地村民的观念有关。在我们走访簸箕营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该村的村民对于农家院就不是很热心,
“农家乐”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深受久居城市的都市人的欢迎。近些年来,农家乐在北京的郊区得到广泛的普及。然而,大多数“农家乐”提供几乎同质的服务,不外乎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农园观光、垂钓、采摘等,这种旅游形式内涵浅薄,缺乏个性和深度,难以长久吸引客源,同时由于经营模式日趋同质化,市场竞争逐渐开始变得激烈。同时,相对其他景区的农家乐,大榆树镇没有优越自然旅游资源,只能依靠自己摸索并逐步建立特色以吸引游客。因而,如何保持本地区农家乐的核心竞争力变成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以东桑园村为例,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很多游客在东桑园仅仅是为了留宿:游客先游玩延庆的龙庆峡,然后在靠近八达岭的东桑园留宿,第二天再去八达岭游玩。或者是附近北科的学生利用节假日来到农家院中自己烹饪菜肴,或者是秋季学期开学时,北科学生家长留宿,或是国内一些其它地方的参观团对来东桑园进行考察并留宿。总的来说,对于前三种情况来说,这里的农家院虽然较多,但是却没有很丰富的内涵;同时,这三种情况下,民俗户的收入也不是很可观(每位游客三餐一宿仅60元)。东桑园可以凭借新能源第一村的特色取胜,但别的村落的特色就不是特别明显了。
因而,我们提出以下的一些建议:
1对个体经营的“农家乐”不能让其仅仅停留在小农经济阶段,而应利用现代科技技术和管理手段,要尽量挖掘民俗旅游的深刻内涵,想方设法的形成规模的、一条龙的民俗旅游产业,将游客尽量地在镇中多走、多看、多停留、多消费。
2在旅游资源上,有资源优势的要继续发扬光大,没有资源优势的要创造优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尽可能像农业那样也做到“一村一品,一家一品”,使得每个村、每一家都有不同的特色,既最大限度的吸引了游客,也避免了相互之间的竞争。
3在旅游服务上,要注重服务质量的提升。一方面,良好的服务质量能帮助本镇“农家乐”建立自己的品牌和形象;另一方面,满意的顾客会对本镇口耳相传,达到一般的宣传所不能达到的效果。城市的游客住惯了都市的高楼大厦,吃惯了城里的饭菜便想来农家尝尝新鲜。住农家小院,睡土炕,吃农家饭便成了游客普遍的目的。然而并非所有的农家院都能够满足游客的需求。以农家饭为例,并非农家做出来的饭就是农家饭,农家饭应该是以农村特有的原材料制成,如土鸡、野菜、粗粮等等;菜肴既要可口,又要不失农家风味。
4 配套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如民俗户反映没有停车场,希望村集体能兴建停车场供游客停车。硬化路面的排水不畅,雨天给行人带来不便。村中路上没有垃圾箱,一旦游客无奈将垃圾扔到地上便会破坏原本整洁的村容。村内唯一的一个小卖部商品种类少,很可能会出现无法满足游客需求的情况。
5 很多村的村内没有公交线路,且没有出租车,这对于非自驾的游客来说非常不方便。镇里可以考虑成立一个惠民的小规模的出租车公司,雇用当地出租车司机,从而既解决“黑车”带来的各种不良影响,也使使无车的游客方便出行。
6在宣传上,要加强对本镇农家乐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在公交车、旅游网站上投放平面广告,也可以特邀北京电视台的一些电视节目做宣传,如BTV-9 的《京郊大地》栏目。
7村内农家院的标识不规范,有在墙上涂抹的现象。村内可以在村口树立路牌,标清民俗户的位置。
然而,现代都市人来到郊区游玩,已经不仅限于欣赏风景,体验农家了,而是渴望在劳累、疲惫的工作之余好好地娱乐,玩耍一把。因此,类似于我们此行参观的“义和庄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通过CS真人比赛,垂钓,划船,篝火晚会,表演等等娱乐项目以及很完善和比较上档次的餐饮住宿服务吸引了大量游人。所以今后搞的类似的旅游接待处也应该有比较全的娱乐服务以及较好的餐饮住宿。另外,“农家乐”这种形式毕竟是比较分散,规模比较小,而且农民抗风险的能力差,所以重点还是应该放在拥有较高水准的、具有规模的庄园,宅院等;并且大榆树不能仅满足于现有的这几个庄园,应该多搞,搞出规模,类似于休闲度假区,体现出“群聚效应”。要闯出自己的影响力,让游客知道大榆树这里是周末以及节日度假的好地方。
四、 其他方面
1“村官”
2007年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份调查显示:超过57%的毕业生认为,担任“村官”是自己在就业压力下的选择;仅有24%的毕业生对农村怀有感情、想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土地上成就一番事业。最近的一份全国调查结果显示,对于3年任期期满后的工作去向,39%的大学生“村官”想考公务员,5 %的想考研。可以看出,到农村担任“村官”,是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压力和优惠政策引力下做出的选择。因而,怎样让“村官”在不同动机下能够真正的为新农村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在此不深入研究,只从一个大学生的角度浅谈一下自己的看法。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村民对村官的评价较高。同时,在座谈时,我们也可以体察到村官的一些“无奈”和“迷茫”,比如,他们最初胸怀的抱负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难以得到施展,或者他们对于三年任期期满后出路的迷茫。村官既然将自己的青春和努力献给了新农村建设,就理应得到社会的支持和回报。因而,我们认为:
1村里应该能够帮助村官完成从大学生到深入基层、面对琐碎问题的“村官”的心态转换,以便和农村基层工作进行对接。
2应该对工作出色的村官进行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以促进其更加努力工作。
3应该尽量让村官有一条“可进可退,可攻可守”的道路。“可进”即让村官能够找到在村里的归属感、能够通过日常的工作培养良好的工作能力以及积攒丰富的工作经验,从而使村官在留任并正式加入编制时得到长足的发展。“可退”即让村官在保证出色完成本职任务的前提下,也能够使自己在大学所学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从而使村官在三年任期结束并面临再就业时能够在知识和能力上不逊于竞争者。
2老龄化
通过走访,我们发现大榆树镇也有了进入老龄化社会趋势,因而,要按照老龄化社会的要求,根据老龄人口需求情况尽快完善保健卫生、休闲娱乐等服务设施和养老医疗保障制度,确保其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提高老龄人口生活品质
北京大学赴大榆树镇暑期实践团实践报告
引言
当我们的实践团队第一次踏上大榆树的土地时,我们便被这里整洁、和谐的景象所感染。提到农村,许多城里人的潜意识里便会不由自主的蹦出来一些刻板印象:经济落后、道路不畅、脏、乱、差等。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于是,各级政府在党的领导下,逐步地改善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建立起了真正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通过几天的走访、参观以及团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我们对农村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我们也根据自己的所获得的信息,并且从我们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发现了大榆树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一些我们自己的看法。然而,我们的涉农经验并不丰富,对于“三农”的研究没有深刻的造诣;希望错误之处能够见谅。
由于我们这次的暑期实践的重点是考察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经济建设,因而,我们将主要围绕大榆树镇的一、二、三产业提出我们的看法,同时也在最后对其他方面提出一些小小的建议。
全镇概况
榆树镇位于延庆县城东南4公里处,距八达岭长城仅有5公里,属城郊型半山区乡镇。辖区总面积60.07平方公里,共有25个行政村,5297户、14373口人。耕地面积3.2万亩,森林覆盖率达31.74%,绿化率达32.03%,环境十分优美。2006年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7.7亿元,人均劳动所得8025元。第一产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第二产业为全镇经济的支柱,第三产业以民俗旅游为主。
一、 第一产业
全镇2007年农业种植面积达到34762亩,其中:耕地种植面积3.2万亩,非耕地种植面积2455亩。全镇粮田种植面积22538亩,中药材种植面积5000亩、蔬菜面积4343亩、果树面积5189亩。全镇共存栏禽类11.7万只、存栏奶牛1746头、存栏肉牛651头、存栏肉羊4086只、存栏生猪2809头。
全镇的农业以药材、蔬菜、畜牧、果品、花卉为五大主导产业。经过努力,形成了“五个千亩”,即千亩蔬菜、千亩菊花、千亩西洋参、千亩药材、千亩仁用杏;建成市级标准化示范基地6个、奶牛养殖小区6个、各类专业合作组织20个。
从以上大榆树镇农业概况中可以看出,大榆树镇正在迈向具有特色的都市型现代化农业道路,农业产业结构多元化,基本实现了“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大榆树镇的农业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1 在农村用地上,各村集体通过多种土地流转和经营方式,如“企业”+“经合组织”+“农户”等。农民手中的土地流转到了村集体进行经营,然后农民回到自己的土地上为企业打工,这样农民得到了土地流转金、劳务费、分红等收入,使得村民摆脱了仅仅依靠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获得单一收入的状况,实现了农民经营方式、收入来源的多样化,减少了农民生产经营面临的各种风险。同时,由于土地流转到集体进行统一经营,有利于实现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大生产,从而获得规模效益;而且,改变了农民由于畏惧土地经营权变动而对农业设施投入严重不足的情况,有利于加大对土地进行长期性经营的投入、优化资源配置。
另外,我们认为可以打破村级行政区划的限制,统筹农业用地,调整农业种植的布局,将同一种特色农产品集中种植,从而便于生产和管理。
目前可能存在的问题是,这种土地流转机制刚刚兴起,我国的土地流转程序和规范尚未建立,农民对这种机制的了解还不是很深入,并且农民的维权意识还不是很深刻,土地纠纷、利益分配纠纷的隐患存在,农民的土地权益可能会受到损害。因而,村集体在进行土地流转时要注意对这种体制进行宣传,注意维护集体利益和农民的个人利益,尽量做到信息透明化。
2 在农业生产上,全镇粮田种植面积22538亩,中药材种植面积5000亩、蔬菜面积4343亩、果树面积5189亩。可以看出,粮食作物种植还是占主要位置。诚然,农业是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但是我们可以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扩大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如绿芦笋。这样一方面扩大了绿芦笋的种植规模(现为2000亩),形成规模农业,另一方面可以提高经济效率,增加收入。由于绿芦笋一亩一年净挣3000元,约为一亩玉米的10倍,所以扣除不种玉米后可能需要买的秸秆等,仍然能够较高地提高收入。这样形成规模之后,质量可以进一步提高,成本可以进一步降低,
3通过这几天的调查,我们发现大榆树镇的农业主要停留在生产初级农产品的层面上。各类订单农业蓬勃发展,但是直接将种植所得的农产品卖给收购企业而不进行深加工,农民并不能获得更高的收益。
因而,我们认为可以利用大榆树镇当地生产农产品原料的优势,建立自己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并对产品采取不同的加工策略:适宜进行深加工的,要加工成成品。比如,恒宇华康药业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集中药材种植、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化中药饮片制造企业,在支持农民就业、增收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蔬菜水果等进行美化和提高保存时间的包装,提高其品位,并利用当地便利交通运输,直接打入超市以及餐馆等较高端市场。这样,既大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又可以直接闯出自己的品牌,为提高当地经济及农民生活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4 在农业设施上,要加大对于设施农业的资金投入,促使其建立完善的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比如,岳家营的花卉产业,就必须建设和完善花卉基地水利配套设施、日光温室大棚和冷库等相应的服务设施,
5 在产品销售上,虽然订单农业蓬勃发展,但是依然要强化市场营销工作,大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第一,要依托专业合作组织和协会,加强营销队伍建设。第二,要加强农业产业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及发布等服务体系建设。第三,要拓宽销售渠道,完善销售网络,强化产品推介。
二、 工业
大榆树镇被定为全县的工业重镇,几年来紧紧围绕着“工业立镇”这一指导思想,狠抓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园区规划占地5700亩,实现了六通一平。大榆树镇共有入园实体企业25家,对入园的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因此工业发展迅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