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主义认为记忆的本质是什么

2024-11-16 04:51:4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识记是指通过对事物的特征进行区分、认识并在头脑中留下一定印象的过程。对事物的识记有些通过一次感知后就能达到,而大部分内容则需要通过反复感知,使新的信息与人已有的知识结构形成联系。识记作为记忆过程的第一环节,对记忆效果的好坏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因此,了解、掌握识记规律,有助于改善记忆[5] 。
识记的分类
1.根据识记是否有目的,可以把识记分为两种[6] [7] :
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是指没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也不需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自然而然发生的识记。如看过的电影、戏剧,听别人讲过的故事以及我们所经历过的某些事,感知它们时并没有识记的意图,但这些内容以后能重新出现在脑海里,对这些内容的识记就是无意识记。
无意识记的内容是构成经验的重要部分,对心理活动及行为也有明显的影响。无意中所经历的事情,在我们有意识地面临某些情境、处理某些问题时,能作为已有经验起帮助作用。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处的环境,所接触的人,所做的工作,会使人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在心理、行为上发生变化。如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会在无形中影响整个民族的心理,使其带有本民族文化的特点。
无意识记带有极大的选择性。一般来讲,进入无意识记的内容有两个特点:一是作用于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具有重大意义或引人注意。如人们对新异的事物会过目不忘;二是符合人的需要、兴趣以及能产生较深刻情绪体验的内容。如参加高考时的情境,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的情境等。无意识记对人们知识经验的获得有积极作用,作为教师应该尽量使学生通过这种方式愉快地学习。但是,无意识记不能保证学生获得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大量的识记内容应通过有意识记来获得。
有意识记
指有预定目的,在识记过程中要做一定的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过程是在识记目的支配下进行的。识记的目的性决定了识记过程是对识记内容的一个积极主动的编码过程。这种编码包括“识记什么”和“怎样识记”。“识记什么”确定识记的方向和内容,“怎样识记”是采取什么方法才能更好地记住所要识记的内容。学生在听课过程中的识记就是由这两部分组成的。每节课都有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教师一般会先作交代,使学生产生识记意图,以一种积极的心态识记新知识。为了更好地记住教师所讲内容,有些同学采取专心致志地听,即用心记的方法,有的同学采取心记与笔记相结合的方法等。
人们的全部知识经验就是通过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方式获得的。不过,就识记效果而言,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作为教师,了解识记的这一规律,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学习目的性教育,要合理地给学生布置任务,以达到良好的教与学的效果。
2.根据识记时对材料是否理解,可以把识记分为两种[8] [9] [10] [11] :
机械识记
机械识记是指在材料本身无内在联系或不理解其意义的情况下,按照材料的顺序,通过机械重复方式而进行的识记。如对无意义音节、地名、人名、历史年代等的识记。这种识记具有被动性,但它能够防止对记忆材料的歪曲。对于学生而言,这种识记也是必要的,因为有一部分学习内容的确是需要精确记忆的,如山脉的高度、河流的长度等。也有些内容,限于学生的知识经验,不可能真正理解其意义,但这些知识对以后的学习是重要的,也应该进行机械识记。如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背诵乘法口诀。实际上,纯粹的机械识记是很少的,人们在识记过程中,总是尽可能地把材料加以意义化。按照信息加工理论的观点,个人对任何输入的信息都要尽可能地按自己的经验体系或心理格局来进行最好的编码。如记电话号码,并不是单纯重复记忆,而会利用谐音或找规律等方式使之意义化。
意义识记(理解识记)
意义识记是在对材料内容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材料的内在联系而进行的识记。在意义识记中,理解是关键。理解是对材料的一种加工,它根据人的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分析、比较、综合、来反映材料的内涵以及材料各部分之间的关系。由于意义识记需要消耗较多的心理能量,与机械识记相比,它是一种更复杂的心理过程。意义识记应该是学生识记的主要形式。
遗忘
遗忘是指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和再认,或者回忆和再认有错误的现象。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过程在记忆的不同阶段都存在。遗忘基本上是一种正常、合理的心理现象。因为感知过的事物没有全部记忆的必要;识记材料的重要性具有时效性;是人心理健康和正常生活所必需的。
遗忘虽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但其发生发展也是有一定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他用无意义音节为实验材料,以自己为实验对象,在识记材料后,每隔一段时间重新学习,以重学时所节省时间和次数为指标[12] 。

回答2:

利用知识看穿现实世界,运用智慧取缔生活人生,擅用文化了解逻辑思维,慎用思想拎清精神心灵,惯用意识回应情感方式。

回答3:

学习和记忆是所有动物适应其生存环境所需要的最基本能力,所以有关学习和记忆的研究一直以来都非常热门。记忆的本质,从不同领域来看有不同的侧重,比如说它的基本生物学结构,它的心理学特征和组织还有它的持久性等等,数百年来,虽然有来自生物、心理学领域的科学家甚至哲学家等等学者都试图通过不同的研究方法来试图寻找这类问题的终极答案,但是坦白的说,这是个非常大而复杂的问题,而且到目前为止还没有确定的答案,不夸张的说,人类的学习和记忆是现存进化程度最高也是最复杂的生物加工过程。

所以,我在这里只想从我自身的理解和认识上来简化谈谈这个问题(我是医学和生物背景,所以可能不会从计算科学角度去探究这个问题)。因为学习也是记忆,学习的唯一证据就是记忆,所以关于学习的储存其实可以理解成记忆的储存问题,这样一来,再根据题主的问题描述,我将提问总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1.记忆的本质 2. 记忆的储存问题3. 记忆的提取问题。

记忆的本质
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来看,目前主流观点是“神经元学说”,认为记忆是在神经细胞间联结的动态变化中得到编码的,换句话来讲,记忆可以体现神经细胞之间联结的可变性和可塑性。可以看出来,记忆的形成不是哪一个神经元决定的,而 是有很多神经元相互连接,相互作用的。记忆按照记忆时程的长短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和永久记忆,目前认为各类记忆的脑内机制是不相同的,记忆的分类以及不同记忆类型的比较如图1~2所示:




当然,我也一直强调神经科学领域的发展和进展是非常迅猛的,很多观点和结论都在不断被完善和更新。我记得在2016年1月份的一次有关学习与记忆的论坛上,钟毅老师提出过“重复学习不改变记忆的形成,重复改变记忆的遗忘。”的观点,也就是说他认为每次学习过程中,第一次产生的是学习,后面的重复都是抑制遗忘。他用果蝇为模型,用行为学、细胞分子学等研究方法阐明了自己的观点,这个观点打破了短时程记忆转成长时程记忆大多需要consolidation(巩固)的过程的理论,当然,这也只是一种理论,而且模式动物用的是无脊椎动物果蝇,所以是否在灵长类动物和人类身上也适用也是不得而知。

深一步的从学习与记忆的分子机制来看,现在的研究认为,记忆源于突触的微小改变,这种变化在全脑都有体现。这样一来,记忆的物质基础的研究范围缩小到突触修饰上,于是科学家先从最简单的无脊椎动物神经系统入手探索记忆的分子机制。这里首先要提到的就是20世纪末,美国哥伦比大大学科学家Eric Kandel成功的建立了海兔(Aplysia)的学习和记忆行为模型,这一先驱性实验显示了记忆的储存位点和形成机制,从而系统的揭示了学习记忆可能的细胞和分子机制,也因此他获得了2000年诺贝尔奖。这个模型主要研究的是程序性记忆,包括海兔的非联合型学习和海兔的联合型学习,其中非联合型学习又包括“缩鳃反射的习惯化”和“缩鳃反射的敏感化”,而联合型学习也就是指经典的条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