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选择方式。

2024-10-29 21:04:1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中间目标的选择是货币政策的重要内容,各国为了更好的达到货币政策的终极目标,往往根据各自的国情和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而选择不同的中间目标,以下将具体分析中间目及其应用,以此说明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  一、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重要性及选择标准 (一)货币政策的重要性  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又称货币政策的中间变数,它是中央银行为了实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而设置的可供观察和调整的指标,也称中介目标。其作用具体有以下三点:  1.货币当局提供反映短期经济变化和金融趋势的量化参照系数。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宏观经济的总目标,具有空间上的复杂性和时间上延滞性。中间目标的设立,正是为弥补这种货币政策最终观察不足的缺陷。  2.为宏观金融调控创造条件。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介入货币政策的传递作用过程,可以使宏观调控富于弹性和层次性,从而避免经济动荡。  3.为货币政策工具与最终目标保持协调提供一个阶段性的调整标准。可见,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直接关系到货币政策最终目标能否实现的问题。  (二)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标准  正因为上述原因,各国货币管理当局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制定都非常关注。但是各国根据各自的国情及其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对中间目标的选择也不尽相同,但其选择中间目标的标准都大致一样,即大致遵循“三性”标准:1.相关性,即中间目标必须同货币政策终极目标高度相关,要具有类似于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那种函数关系;2.可观测性,即作为中间目标的变量必须能准确和迅速地进行量的测度;3.可控性,即中间目标的具体变量应便于货币管理当局运用政策工具有效地驾驭和控制。  二、理论上可供选择的中间目标以及西方国家的实践   (一)以汇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安排  以汇率为中间目标历史悠久,如金本位下本币与黄金挂钩的形式,近期安排则如将本币盯住低通胀的大国或采取爬行盯住。  以汇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安排的优势在于:1.使国际贸易商品的价格水平固定,从而避免通胀;2.可将本国的通胀预期盯住目标国的通胀率;3.为实施货币政策提供了自动法则,有助于缓解时间不连续问题。当本币有贬值倾向时,实行紧货币政策;当本币有升值货币时,实行松货币政策;4.汇率中间目标简单、明确,易于被公众理解。  英、法两国就曾成功地将其货币盯住德国马克。1987年刚实行盯住汇率时,法国通胀率为3%,1992年则降至2%,1996年更降至低于2%;英国的通胀率1992年也由10%降至3%。但以汇率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安排,也存在许多问题:1.当资本市场开放时,固定汇率使盯住国丧失货币政策独立性。由于利率的传导,目标国的经济波动将传至盯住国;2.外汇市场信号失灵。盯住国对贬值的担心导致过度扩张,尤其在新兴市场国家央行政策缺乏透明度和责任约束的情况下,过度扩张的政策无信号表现;3.本币易受投机资金冲击。  (二)货币供应量  许多大国没有合适的目标国,因而不便实行汇率中间目标安排,而以行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这种安排有如下优势:1.央行根据国内经济状况调整货币政策,制定合适的通胀目标,不必为维持汇率而以国内经济波动为代价;2.央行政策的信息较透明,货币供应量数字定期公布且时滞较短,这些政策信号固定了通账预期,有助于抑制通胀;3.立即对央行的货币政策效果进行计量,抑制政策制定者的时间不连续行为。  但以上优点都取决于货币政策目标与货币供应量之间稳定的联系。一旦这种联系发生了变化,时间不连续问题就会产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难以通过对货币供应量的控制达到。德国、瑞士是采取这一安排的典型国家。  (三)通货膨胀率  新西兰于1990年、加拿大于1991年、英国于1992年、瑞典和芬兰于1993年、奥地利和西班牙于1994年实施了这一政策安排。这一安排包括以下要素:对中期通胀目标的公开;将物价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的长期首要任务,并保证通胀目标的实现;完全信息战略,不再局限于追求货币供应增长等单一中间目标;通过向公众和市场提供货币政策制定者的计划和目标信息,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提高央行完成通胀目标的责任约束。  这一安排的优点在于:1.与汇率目标安排相比,它既类似于货币供应量目标,使货币政策能对国内经济波动做出政策回应,又具有与货币供应量目标相比的优势,央行可使用各种信息而非一个变量来决定最优货币政策;2.易于被公众理解的优点,具有较高透明度;3.强化了央行的责任约束,从而降低了央行为扩大产出和就业而实行过度扩张政策造成的时间不连续问题的可能性。  通胀率目标安排的表现相当好,采取这一安排的国家同时降低了通胀率和通胀预期。而且,通胀率一旦下降,就不易随经济周期的扩张而反弹。但这一安排同样存在问题:1.与汇率和货币供应量目标安排相比,不易由货币当局控制;2.由于货币政策的时滞,控制通胀效果的显现也有一个较高时滞,因此通胀率目标安排不能对公众和市场提供一个货币政策状况的即时信号;3.通胀率目标安排对实际经济的影响不明确。  (四)不明确的中间目标  美国目前实的货币政策安排没有明确的中间目标。美联储对在长期内控制通胀表现出一种高度的关注,同时在监督未来通胀信号时采取前瞻性行为,定期实施先发制人的货币政策,压制通胀的威胁。  尽管美国的货币政策安排取得了成功,但仍有一些缺陷可能导致未来的效力丧失。第一,缺乏透明度。对联储动向的猜测造成了金融市场不必要的波动和制造商以及公众对未来通胀率和产出预期的不确定性。而且,政策制定的不透明使联储难以向国会和公众负责,因缺乏评价其表现的标准。而且央行易产生时间不连续问题,可能牺牲长期目标而换取短期目标的实现。第二,缺乏明确的中间目标,而且中间目标的缺乏造成了出现供给波动时通胀预期更易高启,从而难以保持货币政策的中期效果。第三,对偏好、技巧和掌管央行的个人信誉的过度依赖。以上三个缺点最终将会使美国放弃这种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三、我国目前的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及其选择原因  (一)我国货币政策中间目标  1993年底,中国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改革规划明确提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将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但实际上直到1994年我国才真正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1994年以前贷款规模是我国货币政策的重要中间目标。 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货币供应量,主要包括M1和M2,其中M1是指流通中的现金与可用于转账支付的活期存款之和,这是在商品、劳务、有价证券等交易中的媒介,也是支付工资、租金、利息等的手段,是社会公众手中流动性最强的金融资产,M2是M1与准货币之和,其中准货币是储蓄存款及定期存款等流动性较低的存款的总和。严格地说,M1是处于流通中的货币量,而不是全部货币存量,M2才是货币存量的总体。  目前我国运用的调控工具主要有四种:1.信贷计划。主要由存款计划,贷款计划和现金发放或回笼计划三部分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以指令性指标下达给各金融机构的贷款计划。中央银行通过控制金融机构的贷款规模来控制货币供应量。现阶段信贷计划仍是我国中央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手段;2.存款准备金制度。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建立使中央银行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状况调整存款准备率,从而影响金融机构的信用创造;3.再贴现制度。金融机构在资金不足时,可向人民银行办理再贴现,再贴现率的变化也将影响货币供应量;4.利率政策。  在我国,中央银行调节利率有两种方式:一是由中央银行直接干预决定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二是中央银行规定利率浮动的幅度和范围,然后通过对各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来影响市场利率,调节供给与需求。  (二)我国选择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的原因  近年来西方国家如英国、芬兰、瑞典、新西兰、加拿大等国的中央银行迫于金融自由化、金融创新和大量的国际外汇交易使其货币供应量与本国经济活动的联系淡化,以至于对货币政策中间目标丧失信心,不得不逐步放弃中间目标,转向依据最终目标如物价上涨指数或总需求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效果。通货膨胀目标的优点不仅在于其可测性和相关性非常出色,便于公众理解和形成稳定合理的预期,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而且货币当局可以保留在工具运用上的灵活性,从而更有效地实现经济增长这一最终意义上的货币政策目标。其他国家则仍依靠中间目标,其金融变量的指数主要从以下五个项目中选择:(1)利率;(2)汇率;(3)股权收益率;(4)货币供应量;(5)国内信用增加额。  我国政府仍然坚持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与上述国家不同的是,我国的货币供应量与本国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仍然很紧密。对于中国来说,(1)中国的金融业正处于推进规范化的进程中,各种管理和监督不断加强,而不是在推进自由化,金融创新受到限制和制约;(3)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还刚刚起步,能够替代货币的金融工具少;(4)人民币不是可兑换货币,所以不会成为外汇交易的重要对象。  在中国,由于金融业的规范化及其对金融创新的限制,货币的金融替代工具少,人民币较长时间内仍不会成为外汇交易的重要对象,所以,预计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保持不变。  四、结 语  货币供应量目标有效的前提是其与最终目标即通胀之间稳定的相关关系。在中国,由于金融业的规范化及其对金融创新的限制,货币金融替代工具少以及人民币较长时间内仍不会成为外汇交易的重要对象,所以,预计以货币供应量为中间目标的货币政策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将保持不变。但是经济发展是动态的,上述条件最终会被一一打破,为了防范金融风险,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我国必须随时准备调整中间目标的内容。对此西方国家的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经验教训。

回答2:

1、在通货膨胀期,货币政策目标为适度从紧;在恶性通货膨胀期,货币政策目标为从紧的货币政策;
2、在经济萧条期,货币政策目标为适度宽松;在恶性经济萧条期,货币政策目标为宽松的货币政策;
3、在经济平稳期,货币政策目标为稳健的货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