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什么时候会撒谎?

2025-01-07 08:23:48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做了错事不想让对方知道,或者想欺骗,再者善意的谎言,都是撒谎的时候!

回答2:

愚人节!那天都不撒谎的话,世界上就有鬼的存在!!

回答3:

回答4:

你做了某事不想让对方知道的时候!

回答5:

社会心理学证明,撒谎已经成为日常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和常见的部分。只有当你开始记录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你每天都在说谎。
——康奈尔大学教授杰夫里·汉考克最近就美国社会的撒谎现象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在美国社会,人们撒谎成了家常便饭。
以上是《读者》2004年第18期“言论”栏目中的一条。
就我分析,其实先后两段话的语气是截然不同的。前面一段是这位教授的话,他发现“撒谎已经成为日常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和常见的部分”,他的语气是客观的。所谓存在即是合理的。撒谎客观上已经如此普遍,因此也不必把它批判成是道德败坏的一种体现。
而后面一段是编辑自己加上的。“在美国社会,人们撒谎成了家常便饭。”这句话有两重语气:第一重,撒谎行为泛滥的现象,有可能只是限于美国;第二重,撒谎本该是很偶然的情况,然而现在成了家常便饭,这是多么令人惊骇呀!
然而,我们之所以只知道美国人的撒谎现象普遍,是因为只有美国做了这样的统计并公之于众。谁敢说中国人就很少撒谎呢?至少有一个因素决定即使是中国人里面最善良的一群之中也有很多人不得不撒谎。这个因素是,很多中国人还不习惯尊重他人的隐私,因而会提一些涉及隐私的问题,而被问者不愿透露自己的隐私,只好用谎言抵挡。不用太费力观察,我们就会发现,在我们周围,这是很常见的现象。例如,甲明知乙的收入比自己多几倍,却问乙月薪多少,在这种时候,乙通常都会把实际数字打个折扣再说出口。
另外,至少我个人,听说人们每天都在撒谎,并没有惊讶。
我回想了一下,昨天我就撒过谎。我中午急着回家放假,谁知办公室新来了一些事情,我想赶快做完早些下班好去买东西、做头发,准备过节,谁知我们办公室的一位合作伙伴好心要请我们吃饭,慰劳我们雨天加班。饭局不同于普通的午饭,没有两个小时绝对不可能结束的。而在我看来,自由的时间比什么都更重要,何况是同一些我并不感到亲切的人去吃一顿并不适合我的胃的午餐。因而我撒谎说要赶在旅行社下班之前去报团付款,其实我知道旅行社当时已经下班了。尽管后来我不够坚决,被大家劝说和影响,最终没有坚持,还是跟大家一起去吃了,但是,我撒谎了,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人为什么要撒谎呢?无非出于三类动因。
先从最善良的动因说起吧。这类动因可以归纳为“利人”,也就是西方人所讲的“白色谎言”。对恶性肿瘤患者撒谎,告诉他你长了个良性肿瘤切了就好了。老实巴交的男人调节婆媳矛盾,给妈妈买外套说是老婆买的,给老婆买围巾说是妈妈买的。这样的谎言虽然也是谎言,但由于是出于善意,因而通常不会被人责怪,有时候反而让人感动不已。
出于这类动因而撒谎,是以不符合事实的言辞为手段,达到对他人有利的目的。
接下来说最邪恶的动因。这种动因可以归纳为“损人利己”。我们通常所说的“骗子”就是出于这类动因的撒谎者。骗子们有的骗几个人,有的骗一群人。他们有的被称为诈骗犯,赢得金钱或女色;有点被称为邪教头领,赢得金钱、信徒,继而谋取权力及其他。还有些人,虽然经常撒损人利己的谎,但却通常不被称为骗子,他们有的被称为奸商,有的被称为政客。奸商通常不被称为骗子,是因为有两条公理:“无商不奸”和“法不责众”;政客通常不被称为骗子,是因为很少有人能识破政客的谎言并向其他人证明他们撒了谎,换句话说,很少有人能发觉自己的权益被政客剥夺了并向其他人证明其他人的权益也同样被剥夺了。
出于这类动因而撒谎,是以不符合事实的言辞为手段,达到对自己有利而牺牲他人利益的目的。
第三类是中性的动因,可以归纳为“利己不损人”。这一类是你、我等绝大多数人撒谎的动因。
我昨天撒的那个谎就是出于这一类动因。我是性格比较内向的人,喜欢安静,不善于交往,对社交场合比较发怵。我说谎是为了成全自己尽可能自由支配时间的愿望,或者说是为了成全自己的这种性格,哪怕成全的是我性格中的消极面。
隐瞒自己真实收入的谎言也属于这一类,是为了成全自己的隐私权。隐瞒收入的人往往是收入比问话者高的人,将真实数字打折是为了避免对方妒忌,避免被贼惦记,继而避免招来不必要的矛盾、纠纷甚至灾难,也就是说在保护隐私的同时也保护了其他东西。当然也有些人喜欢显富,将自己的财产或收入扩大之后说出口,撒这样的谎自是虚荣心作怪,但同样也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同样也属于一种对自身隐私的保护,只不过在保护隐私的同时往往没能保护到其他东西。
还有一例,我的一个交情颇深的女朋友,一次两人在网上聊天时,她说了某句傻话,我想笑她,却又心存爱护,于是说:“笨笨。”没想到她惊讶地问:“你怎么知道我这个名字?”我困惑地说:“我知道什么啊?这是你的名字?”她立刻转为平静:“没什么,有个朋友这样叫我。”事后很久我才发现,原来“笨笨”是她男友对她的昵称。在我们聊天的时候,我早就见过了她的男友,且大家相谈甚欢,然而她却不肯承认,只说“有个朋友”。虽然从字面上讲“男友”也可以算在“朋友” 之列,但在大家约定俗成的概念上,二者毕竟是有本质区别的。所以她这也该算是撒了个小谎。这个谎显然没有损害我的权利,而只是成全了她的羞涩。
这类动因是不含任何恶意的,撒这样的谎,可能不够高尚,但也不能算作道德败坏。
出于这类动因撒谎,是利用不符合事实的言辞,达到对自己有好处而对他人没有害处的目的。
又如一个小孩子,对老师说病了,对家长说上学去了,其实却是自己出去玩了。这样的孩子如果谎言被揭穿,势必遭到老师和家长的一致责难。老师和家长通常会认为撒谎是孩子最不可宽恕的缺点。但是,其实这个孩子撒谎也是出于第三类动因,因为他说谎所要达到的目的,也是对自己有好处而对他人没有害处的。只不过,判断一件事是否“对自己有好处”,他凭借的是自己并不成熟的判断力。他认为出去玩的轻松快乐就是好处,而实际上未必如此。何况这个谎言不会妨碍其他人。孩子成全了自己而并没有伤害他人,这样的行为显然并不能表示这个孩子品格不良。老师和家长应该做的,是引导孩子明白逃学是对他自己不利的,让他对学习建立正确的认识。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孩子明辨是非,懂得自由的相对性,而不是禁止撒谎。我之所以不主张禁止孩子撒谎,是因为并没有任何一个成年人可以做到不撒谎。孩子迟早也要长成大人,难道十八岁生日那天才可以撒第一个谎?
当然,我认为可以撒的谎,是仅限于第一和第三两类动因的谎,损人利己的谎是不该撒的,那肯定属于道德问题。如果是孩子撒了损人利己的谎,虽然还不宜提升到道德的高度,但必须及时教育。
中外都有很多教育孩子诚实的故事。其中有一个是:美国第一任总统华盛顿小时候砍倒祖父的树,后来诚实地向祖父认错。在这里,我认为有必要区分一下“不撒谎”与“勇于承认错误”二者的区别。其实这个故事的重点在于“勇于承认错误”,而不是“不撒谎”。他能够承认错误,首先是因为他犯了错误。砍倒祖父的树之所以是错误,是因为这个行为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这时候如果华盛顿撒谎说不知道树是谁砍的,甚至说是别人砍的,那么这样的谎言掩盖了他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除砍树的行为本身之外,他的谎言也间接地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因而,这样的谎言,其动因属于第二类,也就是损人利己类。为了避免撒损人利己的谎,华盛顿选择了承认错误。
还有一个中国人都知道的故事,就是“狼来了”。放羊的孩子两次撒谎说狼来了,人们赶到的时候发现根本没有狼。后来狼真的来了,孩子又喊狼来了,却没有人相信他了,于是他的羊被狼吃了。这个故事告诉孩子们,撒谎最终的后果是让自己蒙受损失。且不说这个故事是否已经把诚实这个美德功利化了,单看放羊孩子的谎言性质。在这个故事中,放羊孩子的谎言,无论主观动机如何,至少在客观上损害了他人的利益,因为人家毕竟气喘吁吁地跑来帮他打狼,他无故浪费了他人的时间和精力。并且我认为这孩子的主观动机本身就有损人利己的嫌疑,因为一个已经有能力独自放羊的孩子,不可能不知道人家赶来帮他是要花费宝贵的时间和精力的。因而,与华盛顿不承认错误的假设谎言一样,我也把“狼来了”这一撒谎行为的动因归于损人利己类。那么,这个故事所警告的,是损人利己的撒谎行为,而不包括出于另两类动因的撒谎行为。
现在让我们回到文章一开始那个社会心理学方面的研究结果。“撒谎已经成为日常社会交往中的一个重要和常见的部分。只有当你开始记录的时候才会发现,其实你每天都在说谎。”
那又怎样?这并不能说明社会道德堕落了。如果在这个社会中,每个人每天都撒谎,但是都没有利用谎言去损害他人的利益,那么谁能说这个社会的道德堕落了呢?
诚实无疑是种美德。然而美德并非行为准则,每个人都应该朝诚实的方向努力,但并不是说做不到就不是好人。
从理论上讲,“绝对不说谎”应该是诚实这个概念的最完美体现。但是事实上根本没有人能做到。那么,把诚实定义为“绝对不说谎”又有什么意义呢?我们完全可以把诚实的标准放宽,这样才有可行性。所以我认为诚实并不一定意味着“绝对不说谎”。
不说损人利己的谎,尽量少说利己不损人的谎,就是诚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