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犯人,为何一听流放宁古塔,宁愿选择自杀?

2025-04-01 17:03:25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他的作品《文化苦旅》中,记录下了他走遍那一些文化故地的笔记,其中很重要的一站就是宁古塔,他在谈到这一地方的时候,提到了很多被流放宁古塔的人物事迹以及见闻,所用文字颇为凄冷,尤其是文中提到清朝很多的犯人,宁愿自杀也不愿流放宁古塔,更是让他极为感慨。

在清朝的时候,宁古塔在很多人心中都是“非人可居之地,去此生不如死”,那么它到底是在哪里呢,究竟有多可怕呢?其实宁古塔并不是一座塔,现在是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管辖的一个村,在清朝时期则是东北地区在沈阳以北的经济军事中心,被满族人视为“龙兴之地”。

所以满清对于宁古塔很重视,在这里设置了将军府,但是一方面因为这个地方地处偏远,又极为苦寒,虽然说自然环境很好,但是气候环境以及人文环境不怎么样,所以也没有几个人愿意自己过来。同时这里又需要很多的建设人员,于是宁古塔对于清廷来说,就已经成为了一个绝佳的流放之地。

流放这个刑罚在古时候很常见,一般就是强制把犯法的人员赶到偏远的地方,去充当劳役或者充军,像《水浒》中的林冲就有被流放,结果还没到地方,差点在沧州野猪林就被公差给干掉了,而像苏轼更是“黄州惠州儋州”,流放的地方是越来越荒凉,晚清时期的林则徐也曾经被流放新疆。

在清朝以前的时候,像“黄州惠州儋州”还是有些荒凉的地方,但是等到清朝就已经开始开发起来,于是流放的地方就主要成了西北与东北,相比之下东北更需要人员去建设,所以大量的人员被流放到了东北,其中尤以宁古塔为甚。

有被流放到宁古塔的人写信说宁古塔的气候环境为“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以古代那一种缺少营养的体质,遇到这种寒冷是很难熬得住的,但若是仅仅如此,宁古塔也只是对于那一些体质极为羸弱的人显得可怕,并不足以让很多人都为此自杀。

真正可怕的地方在于,一旦到了宁古塔便意味着“这是朝廷大案的句点”,曾经的荣华富贵都顷刻烟消,来到这里不仅仅要忍受苦寒,而且没有房子住,没有棉衣穿,只有分量不足且不可口的事物,不管你曾经过的是什么日子,都要在那一些士兵的鞭子抽打下干活,毫无人性的尊严可言,更见不到太多的希望,对于那一些被流放到此地的人来说,这才是宁古塔真正可怕的地方。

回答2:

清朝的犯人,为何一听流放宁古塔,选择自杀,因为那个地方是人吃人的。

回答3:

流放宁古塔那里的妖魔鬼怪太多了怕是吓死,还不如死个痛快

回答4:

流放宁古塔的日子不仅清苦还要干特别的累的活生不如死

回答5:

因为那时候的宁古塔是一个贫穷之地,到哪里也是难逃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