鹦鹉鱼身上起白东西好像白毛又像寄生虫

在鱼鳃的位置上有3到4个白色钻出来
2025-04-14 12:45:24
推荐回答(4个)
回答1:

最近有许多人养鱼都得了白点病,在此就个人所知,做个抛砖引玉,希望个人有错误或疏漏之处,请各位前辈多多指教与帮忙补充,谢谢!一、先说白点病形成的主因,其实白点病是一种白点原虫,一直都存在於我们的鱼缸中,一般健康的鱼是有足够的抵抗力,而不会发病,但若有以下几种情形就易发病:1.水温忽冷忽热时,因鱼不是变温动物,无法调节其体温,所以在此情况下,鱼必须去适应其水温,但也因此抵抗力减弱,故而极易发病,可以简单的说是鱼感冒了,所以在季节交替或新鱼入缸时很容易得病(此为最大主因)。2.新鱼带入,因原本的鱼缸的白点虫(卵)是一种平衡状态,若新鱼带有具繁殖力的成虫入内,就易造成全缸的发病。3.水质管理不良,之前有说过水质管理不当鱼是百病生,因为不好的水,鱼自然抵抗力不佳,就什麼病都有可能发生,包括了白点病。4.鱼有伤口,在此时鱼的抵抗力也会较差。总之,白点病是发生在鱼的抵抗力减弱之时,在发病之前,是有些徵兆的,一般会精神较差、有时会夹尾,或是一直在缸壁、造景等地方磨擦(因会痒或不舒服)发病了不要紧张,因为白点病算是鱼病中最好治的,通常发现发病的前兆时,就可在水中加少许盐与甲基蓝,与提高温度,愈早发现与治疗,成果愈好,莫等鱼身上长了一堆白点了,才求救,鱼的体力已弱,治愈的成效就差了。治疗时可将病鱼隔缸药浴是最好,若无多的缸全缸药浴,也无妨,但药浴之後要重新再建立硝化系统。治疗白点病,加温是很重要的动作,因为我们下的药是无法杀死虫卵,加温是要让虫卵提早孵化,个人习惯将水温拉高至30℃,且下药当天最好不要餵食,毕竟药还是具有毒性的,之後就算要餵食,也要比平常的量少,因此时的硝化系统已被破坏,餵太多,反而因水质不佳而死,其实,鱼是很耐饿的,一周不餵,都还不会有事。下药後约一周就要换水,之後再下药,量可依鱼恢复的状况而增减,通常如此的步骤约要三~四次,才会完全除去白点病。当药浴完後,最後一次换水(每次换水最好不要超过1/3),就以活性碳来吸附残馀的药,约须3~7天,待水清後将之取出,改用生化棉来重新建立硝化系统,在硝化系统未建立完全之前,最好2~3天才餵一次,以免水质恶化。大约就是这样啦!未详尽之处请各位见就罗!

可能同时得了 白点 和 凸眼症以上是病状和治疗方式白点病 成因/病症:病鱼身上出现密密麻麻白色小斑点, 是因为白点虫寄生所致。白点虫容易发生在季节变换,尤其是秋冬之际水温大幅变化时,如果不及时治疗, 刚开始稀疏的白点会愈来愈密集进而遍布全身, 严重时可能有呼吸困难.缩鳍等症状出现, 且易形成伤口而感染细菌, 造成烂尾鳍等复合感染症状,导致鱼只死亡。 疗法:目前治疗的方法及治疗剂非常多,最常使用者为提高水温(30-32度左右),以及添加盐巴,改变渗透压让白点虫死亡脱落, 当然这还得看鱼只的忍受程度如何。另外使用甲基蓝. 孔雀绿等也是很普遍的治疗剂;若是和水草混养的水族箱中, 还得注意避免药物对水草的伤害, 尽量选用不伤水草的药物。 食盐:1.5%-2% (1L 水加 1.5g 食盐) 甲基蓝:2-5 ppm 计算方式:1 ppm 的药剂就是 1000L 的水中有 1 c.c. 的药剂。 凸眼症 成因/病症:突眼只是一种外观上的病徵,除了眼睛突出,还会有白濛现象产生,严重时眼睛还会脱落。但突眼的病鱼不会马上死亡, 甚至在眼睛掉出之後,还可继续存活。 一般而言,突眼症常与腹水病等合并发生,如何让突眼现象痊愈,目前没有什麼好的治疗方法,常使用的药剂是抗生素,口服药浴皆可,其治疗方法与腹水症疗程相同。腹水症和突眼症大多与水质变差和水中有机物过多有关,既然在药物的投用治疗有所困难,还是将水生环境管理良好来得重要。尤其是种了水草的水族箱, 更应加强过滤器的效率,减少水中的死角为要。 疗法:换二分之一的水并将滤材换新;在20公升的水中加入250毫克的氯黴素,直到症状消失为止。或以市售品牌SERA治细菌治生虫药、美利坚灭菌灵或福鱼素抗菌灵

回答2:

鱼病主要是水质长期不好引起的,就好像人一样如果长期生活在空气不好的环境里也是很容易有病。水清晰并不等于水里无氨毒,要养好鱼关键的是过滤,过滤就是过滤鱼便,水里的毒素都是鱼便产生的,也只有把鱼便的氨除掉才能保持水体的稳定和清晰,鱼也才能健康而少病。如果缸里缺少硝化菌的附生面积,硝化菌是很少的,也就不能及时处理鱼便了,水体的氨含量就高,鱼长时间生活在有氨毒的水体里,体质会慢慢变得虚弱就很容易受到水里病毒的侵害。有些危害不是一下就显示出来,而是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这一般是从体质较弱的鱼开始。百度永清过滤了解一下,这过滤系统有自动清理鱼便的功能,会有帮助的。

回答3:

是寄生虫。可以用百必除+菌必治治疗(按说明)

回答4:

白点~最简单安全可靠的就是升温到32 加3%-5%海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