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的官职排列

唐代的官职完整顺序排列,包括文官,武官
2024-11-21 00:19:02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唐代官职

  唐之官制,其名号禄秩虽因时增损,而大抵皆沿隋故。其官司之别,曰省、曰台、
  曰寺、曰监、曰卫、曰府,各统其属,以分职定位。其辩贵贱、叙劳能,则有品、
  有爵、有勋、有阶,以时考核而升降之,所以任群材、治百事。其为法则精而密,
  其施于事则简而易行,所以然者,由职有常守,而位有常员也。方唐之盛时,其制
  如此。盖其始未尝不欲立制度、明纪纲为万世法,而常至于交侵纷乱者,由其时君
  不能慎守,而徇一切之苟且,故其事愈繁而官益冗,至失其职业而卒不能复。

  初,太宗省内外官,定制为七百三十员,曰:“吾以此待天下贤材,足矣。”
  然是时已有员外置,其后又有特置,同正员。至于检校、兼、守、判、知之类,皆
  非本制。又有置使之名,或因事而置,事已则罢,或遂置而不废。其名类繁多,莫
  能遍举。自中世已后,盗起兵兴,又有军功之官,遂不胜其滥矣。故采其纲目条理
  可为后法,及事虽非正后世遵用因仍而不能改者,著于篇。

  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
  世宰相,名尤不正。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
  此宰相职也。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
  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
  ,而假以他名。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徵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
  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贞观八年,仆
  射李靖以疾辞位,诏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而“平章事”之名盖起
  于此。其后,李绩以太子詹事同中书门下三品,谓同侍中、中书令也,而“同三品
  ”之名盖起于此。然二名不专用,而佗官居职者犹假佗名如故。自高宗已后,为宰
  相者必加“同中书门下三品”,虽品高者亦然;惟三公、三师、中书令则否。其后
  改易官名,而张文瓘以东台侍郎同东西台三品,“同三品”入衔,自文瓘始。永淳
  元年,以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平章事”入衔
  ,自待举等始。自是以后,终唐之世不能改。

  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其后,裴炎自侍中迁中书令,乃徙政事
  堂于中书省。开元中,张说为相,又改政事堂号“中书门下”,列五房于其后:一
  曰吏房,二曰枢机房,三曰兵房,四曰户房,五曰刑礼房,分曹以主众务焉。

  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自开元以后,常以领他职,实欲重其事,而
  反轻宰相之体。故时方用兵,则为节度使;时崇儒学,则为大学士;时急财用,则
  为盐铁转运使,又其甚则为延资库使。至于国史、太清宫之类,其名颇多,皆不足
  取法,故不著其详。

  学士之职,本以文学言语被顾问,出入侍从,因得参谋议、纳谏诤,其礼尤宠
  ;而翰林院者,待诏之所也。

  唐制,乘舆所在,必有文词、经学之士,下至卜、医、伎术之流,皆直于别院
  ,以备宴见;而文书诏令,则中书舍人掌之。自太宗时,名儒学士时时召以草制,
  然犹未有名号;乾封以后,始号“北门学士”。玄宗初,置“翰林待诏”,以张说
  、陆坚、张九龄等为之,堂四方表疏批答、应和文章;既而又以中书务剧,文书多
  壅滞,乃选文学之士,号“翰林供奉”,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开元二十六
  年,又改翰林供奉为学士,别置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皆用
  白麻。其后,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又以为天子私人。凡充其
  职者无定员,自诸曹尚书下至校书郎,皆得与选。入院一岁,则迁知制诰,未知制
  诰者不作文书,班次各以其官,内宴则居宰相之下,一品之上。宪宗时,又置“学
  士承旨”。唐之学士,弘文、集贤分隶中书、门下省,而翰林学士独无所属,故附
  列于此云。

  ○三师三公

  太师、太傅、太保各一人,是为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各一人,是为三公。
  皆正一品。三师,天子所师法,无所总职,非其人则阙。三公,佐天子理阴阳、平
  邦国,无所不统。亲王拜者不亲事,祭祀阙则摄。隋废三师,贞观十一年复置,与
  三公皆不设官属。

  ○尚书省

  尚书令一人,正二品,掌典领百官。其属有六尚书:一曰吏部,二曰户部,三
  曰礼部,四曰兵部,五曰刑部,六曰工部。六尚书:兵部、吏部为前行,刑部、户
  部为中行,工部、礼部为后行;行总四司,以本行为头司,余为子司。庶务皆会决
  焉。凡上之逮下,其制有六:一曰制,二曰敕,三曰册,天子用之;四曰令,皇太
  子用之;五曰教,亲王、公主用之;六曰符,省下于州,州下于县,县下于乡。下
  之达上,其制有六:一曰表,二曰状,三曰笺,四曰启,五曰辞,六曰牒。诸司相
  质,其制有三:一曰关,二曰刺,三曰移。凡授内外百司之事,皆印其发日为程,
  一曰受,二曰报。诸州计奏达京师,以事大小多少为之节。凡符、移、关、牒,必
  遣于都省乃下。天下大事不决者,皆上尚书省。凡制敕计奏之数、省符宣告之节,
  以岁终为断。龙朔二年,改尚书省曰中台,废尚书令;尚书曰太常伯,侍郎曰少常
  伯。光宅元年,改尚书省曰文昌台,俄曰文昌都省。垂拱元年曰都台,长安三年曰
  中台。

  左右仆射各一人,从二品,掌统理六官,为令之贰,令阙则总省事,劾御史纠
  不当者。龙朔二年,改左右仆射曰左右匡政,光宅元年曰文昌左右相;开元元年曰
  左、右丞相;天宝元年复。

  左丞一人,正四品上;右丞一人,正四品下。掌辩六官之仪,纠正省内,劾御
  史举不当者。吏部、户部、礼部,左丞总焉;兵部、刑部、工部,右丞总焉。郎中
  各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各一人,从六品上。掌付诸司之务,举稽违,署符目,
  知宿直,为丞之贰。以都事受事发辰、察稽失、监印、给纸笔;以主事、令史、书
  令史署覆文案,出符目;以亭长启闭、传禁约;以掌固守当仓库及陈设。诸司皆如
  之。隋尚书省诸司郎及承务郎各一人,而废左右司。武德三年,改诸司郎为郎中,
  承务郎为员外郎。贞观元年,复置左右司郎中。龙朔元年,改左右丞曰左右肃机,
  郎中曰左右承务,诸司郎中曰大夫。永昌元年,复置员外郎。神龙元年省,明年复
  置。初有驲驿百人,掌乘传送符,后废。

  都事各六人,从七品上;主事各六人,从八品下。吏部考功、礼部主书皆如之
  。诸司主事,从九品上。有令史各十八人,书令史各三十六人,亭长各六人,掌固
  各十四人。

  ○吏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上;郎中二人,正五品上;员外郎二人
  ,从六品上。掌文选、勋封、考课之政。以三铨之法官天下之材,以身、言、书、
  判、德行、才用、劳效较其优劣而定其留放,为之注拟。五品以上,以名上而听制
  授;六品以下,量资而任之。其属有四:一曰吏部,二曰司封,三曰司勋,四曰考
  功。

  吏部郎中,掌文官阶品、朝集、禄赐,给其告身、假使,一人掌选补流外官。
  员外郎二人,从六品上,一人判南曹。皆为尚书、侍郎之贰。凡文官九品,有正、
  有从,自正四品以下,有上、下,为三十等。凡文散阶二十九:从一品曰开府仪同
  三司,正二品曰特进,从二品曰光禄大夫,正三品曰金紫光禄大夫,从三品曰银青
  光禄大夫,正四品上曰正议大夫,正四品下曰通议大夫,从四品上曰太中大夫,从
  四品下曰中大夫,正五品上曰中散大夫,正五品下曰朝议大夫,从五品上曰朝请大
  夫,从五品下曰朝散大夫,正六品上曰朝议郎,正六品下曰承议郎,从六品上曰奉
  议郎,从六品下曰通直郎,正七品上曰朝请郎,正七品下曰宣德郎,从七品上曰朝
  散郎,从七品下曰宣义郎,正八品上曰给事郎,正八品下曰徵事郎,从八品上曰承
  奉郎,从八品下曰承务郎,正九品上曰儒林郎,正九品下曰登仕郎,从九品上曰文
  林郎,从九品下曰将仕郎。自四品,皆番上于吏部;不上者,岁输资钱,三品以上
  六百,六品以下一千,水、旱、虫、霜减半资。有文艺乐京上者,每州七人;六十
  不乐简选者,罢输。勋官亦如之。以征镇功得护军以上者,纳资减三之一。凡流外
  九品,取其书、计、时务,其校试、铨注,与流内略同,谓之小选。

  吏部主事四人,司封主事二人,司勋主事四人,考功主事三人。武德五年改选
  部曰吏部,七年省侍郎。贞观二年复置。龙朔元年改吏部曰司列,主爵曰司封,考
  功曰司绩。武后光宅元年改吏部曰天官。垂拱元年改主爵曰司封。天宝十一载改吏
  部曰文部,至德二载复旧。有吏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四人;
  甲库令史十一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司封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固四人
  ;司勋令史三十三人,书令史六十七人,掌固四人;考功令史十五人,书令史三十
  人,掌固四人。

  司封郎中一人,从五品上;员外郎一人,从六品上;诸郎中、员外郎品皆如之
  。掌封命、朝会、赐予之级。凡爵九等:一曰王,食邑万户,正一品;二曰嗣王、
  郡王,食邑五千户,从一品;三曰国公,食邑三千户,从一品;四曰开国郡公,食
  邑二千户,正二品;五曰开国县公,食邑千五百户,从二品;六曰开国县侯,食邑
  千户,从三品;七曰开国县伯,食邑七百户,正四品上;八曰开国县子,食邑五百
  户,正五品上;九曰开国县男,食邑三百户,从五品上。皇兄弟、皇子,皆封国为
  亲王;皇太子子,为郡王;亲王之子,承嫡者为嗣王,诸子为郡公,以恩进者封郡
  王;袭郡王、嗣王者,封国公。皇姑为大长公主,正一品;姊妹为长公主,女为公
  主,皆视一品;皇太子女为郡主,从一品;亲王女为县主,从二品。凡王、公十五
  以上,预朝集,宗亲女妇、诸王长女月二参。内命妇,一品母为正四品郡君,二品
  母为从四品郡君,三品、四品母为正五品县君。凡诸王、公主、外戚之家,卜、祝
  、占、相不入门。王妃、公主、郡县主嫠居有子者,不再嫁。凡外命妇有六;王、
  嗣王、郡王之母、妻为妃,文武官一品、国公之母、妻为国夫人,三品以上母、妻
  为郡夫人,四品母、妻为郡君,五品母、妻为县君,勋官四品有封者母、妻为乡君
  。凡外命妇朝参,视夫、子之品。诸蕃三品以上母、妻授封以制。流外技术官,不
  封母、妻。亲王,孺人二人,视正五品,媵十人,视从六品;二品,媵八人,视正
  七品;国公及三品,媵六人,视从七品;四品,媵四人,视正八品;五品,媵三人
  ,视从八品。凡置媵,上其数,补以告身。散官三品以上,皆置媵。凡封户,三丁
  以上为率,岁租三之一入于朝庭。食实封者,得真户,分食诸州。皇后、诸王、公
  主食邑,皆有课户。名山、大川、畿内之地,皆不以封。

  司勋郎中一人,员外郎二人,掌官吏勋级。凡十有二转为上柱国,视正二品;
  十有一转为柱国,视从二品;十转为上护军,视正三品;九转为护军,视从三品;
  八转为上轻车都尉,视正四品;七转为轻车都尉,视从四品;六转为上骑都尉,视
  正五品;五转为骑都尉,视从五品;四转为骁骑尉,视正六品;三转为飞骑尉,视
  从六品;二转为云骑尉,视正七品;一转为武骑尉,视从七品。凡以功授者,覆实
  然后奏拟,战功则计杀获之数。坚城苦战,功第一者,三转。出少击多,曰上阵;
  兵数相当,曰中阵;出多击少,曰下阵;矢石未交,陷坚突众,敌因而败者,曰跳
  荡。杀获十之四,曰上获;十之二,曰中获;十之一,曰下获。凡酬功之等:见任
  、前资、常选,曰上资;文武散官、卫官、勋官五品以上,曰次资;五品以上子孙
  ,上柱国、柱国子,勋官六品以下,曰下资;白丁、卫士,曰无资。跳荡人,上资
  加二阶,次资、下资、无资以次降。凡上阵:上获五转,中获四转,下获三转,第
  二、第三等递降焉。中阵之上获视上阵之中获,中获视上阵之下获,下获两转。下
  阵之上获视中阵之中获,中获视中阵之下获,下获一转。破蛮、獠,上阵上获,比
  两番降二转。凡勋官九百人,无职任者,番上于兵部,视远近为十二番,以强干者
  为番头,留宿卫者为番,月上。外州分五番,主城门、仓库,执刀。上柱国以下番
  上四年,骁骑尉以下番上五年,简于兵部,授散官;不第者,五品以上复番上四年
  ,六品以下五年,简如初;再不中者,十二年则番上六年,八年则番上四年。勋至
  上柱国有余,则授周以上亲,无者赐物。太常音声人,得五品以上勋,非征讨功不
  除簿。诸州授勋人,岁第勋之高下,三月一报户部,有蠲免必验。

  考功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文武百官功过、善恶之考法及其行状。若死而传
  于史官、谥于太常,则以其行状质其当不;其欲铭于碑者,则会百官议其宜述者以
  闻,报其家。其考法,凡百司之长,岁较其属功过,差以九等,大合众而读之。流
  内之官,叙以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善状之外有二十七最:一曰献可替否,拾遗补阙,为近侍之最;二曰铨衡人物,
  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三曰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四曰礼制仪式,
  动合经典,为礼官之最;五曰音律克谐,不失节奏,为乐官之最;六曰决断不滞,
  与夺合理,为判事之最;七曰部统有方,警守无失,为宿卫之最;八曰兵士调习,
  戎装充备,为督领之最;九曰推鞫得情,处断平允,为法官之最;十曰雠校精审,
  明于刊定,为校正之最;十一曰承旨敷奏,吐纳明敏,为宣纳之最;十二曰训导有
  方,生徒克业,为学官之最。十三曰赏罚严明,攻战必胜,为军将之最;十四曰礼
  义兴行,肃清所部,为政教之最;十五曰详录典正,词理兼举,为文史之最;十六
  曰访察精审,弹举必当,为纠正之最;十七曰明于勘覆,稽失无隐,为句检之最;
  十八曰职事修理,供承强济,为监掌之最;十九曰功课皆充,丁匠无怨,为役使之
  最;二十曰耕耨以时,收获成课,为屯官之最;二十一曰谨于盖藏,明于出纳,为
  仓库之最;二十二曰推步盈虚,究理精密,为历官之最;二十三曰占候医卜,效验
  多者,为方术之最;二十四曰检察有方,行旅无壅,为关津之最;二十五曰市廛弗
  扰,奸滥不行,为市司之最;二十六曰牧养肥硕,蕃息孳多,为牧官之最;二十七
  曰边境清肃,城隍修理,为镇防之最。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
  善为上下;无最而有二善为中上,无最而有一善为中中,职事粗理,善最不闻,为
  中下;爱憎任情,处断乖理,为下上;背公向私,职务废阙,为下中;居官饰诈,
  贪浊有状,为下下。凡定考,皆集于尚书省,唱第然后奏。亲王及中书、门下、京
  官三品以上、都督、刺史、都护、节度、观察使,则奏功过状,以核考行之上下。
  每岁,尚书省诸司具州牧、刺史、县令殊功异行,灾蝗祥瑞,户口赋役增减,盗贼
  多少,皆上于考司。监领之官,以能抚养役使者为功;有耗亡者,以十分为率,一
  分为一殿。博士、助教,计讲授多少为差。亲、勋、翊卫,以行能功过为三等,亲
  、勋、翊卫备身,东宫亲、勋、翊卫备身,王府执仗亲事、执乘亲事及亲勋翊卫主
  帅、校尉、直长、品子、杂任、飞骑,皆上、中、下考,有二上第者,加阶。番考
  别为簿,以侍郎颛掌之。流外官,以行能功过为四等:清谨勤公为上,执事无私为
  中,不勤其职为下,贪浊有状为下下。凡考,中上以上,每进一等,加禄一季;中
  中,守本禄;中下以下,每退一等,夺禄一季。中品以下,四考皆中中者,进一阶
  ;一中上考,复进一阶;一上下考,进二阶;计当进而参有下考者,以一中上覆一
  中下,以一上下覆二中下。上中以上,虽有下考,从上第。有下下考者,解任。凡
  制敕不便,有执奏者,进其考。贞观初,岁定京官望高者二人,分校京官、外官考
  ,给事中、中书舍人各一人涖之,号监中外官考使。考功郎中判京官考,员外郎判
  外官考。其后屡置监考、校考、知考使。故事,考簿朱书,吏缘为奸;咸通十四年
  ,始以墨。

  ○户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天下土地、人民、钱谷之政、贡
  赋之差。其属有四:一曰户部,二曰度支,三曰金部,四曰仓部。

  户部郎中、员外郎,掌户口、土田、赋役、贡献、蠲免、优复、姻婚、继嗣之
  事,以男女之黄、小、中、丁、老为之帐籍,以永业、口分、园宅均其土田,以租
  、庸、调敛其物,以九等定天下之户,以为尚书、侍郎之贰。其后以诸行郎官判钱
  谷,而户部、度支郎官失其职矣。会昌二年著令:以本行郎官,分判钱谷。

  户部巡官二人,主事四人;度支主事二人;金部主事三人;仓部主事三人。高
  宗即位,改民部曰户部。龙朔三年,改户部曰司元,度支曰司度,金部曰司珍,仓
  部曰司庾。光宅元年,改户部曰地官。天宝十一载,改金部曰司金,仓部曰司储。
  有户部令史十七人,书令史三十四人,计史一人,亭长六人,掌固十人;度支令史
  十六人,书令史三十三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金部主事三人,令史十人,书令
  史二十一人,计史一人,掌固四人;仓部令史十二人,书令史二十三人,计史一人
  ,掌固四人。

  度支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天下租赋、物产丰约之宜、水陆道涂之利,岁计
  所出而支调之,以近及远,与中书门下议定乃奏。

  金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库藏出纳、权衡度量之数,两京市、互市、
  和市、宫市交易之事,百官、军镇、蕃客之赐,及给宫人、王妃、官奴婢衣服。

  仓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天下军储,出纳租税、禄粮、仓廪之事。以木契
  百,合诸司出给之数,以义仓、常平仓备凶年,平谷价。

  ○礼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礼仪、祭享、贡举之政。其属有
  四:一曰礼部,二曰祠部,三曰膳部,四曰主客。

  礼部郎中、员外郎,掌礼乐、学校、衣冠、符印、表疏、图书、册命、祥瑞、
  铺设,及百官、宫人丧葬赠赙之数,为尚书、侍郎之贰。五礼之仪:一曰吉礼,二
  曰宾礼,三曰军礼,四曰嘉礼,五曰凶礼。凡齐衰心丧以上夺情从职,及周丧未练
  、大功未葬,皆不预宴;大功以上丧,受册涖官,鼓吹从而不作,戎事则否。凡朝
  ,晚入、失仪,御史录名夺俸,三夺者奏弹。凡出蕃册授、吊赠者,给衣冠。皇帝
  巡幸,两京文武官职事五品以上,月朔以表参起居;近州刺史,遣使一参;留守,
  月遣使起居;北都,则四时遣使起居。诸司奏大事者,前期三日具状,长官躬署,
  对仗伏奏,仗下,中书门下涖读。河南、太原府父老,每岁上表愿驾幸,遣使以闻
  。驾在都,则京兆府亦如之。凡景云、庆云为大瑞,其名物六十有四;白狼、赤兔
  为上端,其名物三十有人;苍乌、朱雁为中瑞,其名物三十有二;嘉禾、芝草、木
  连理为下瑞,其名物十四。大瑞,则百官诣阙奉贺;余瑞,岁终员外郎以闻,有司
  告庙。凡丧,三品以上称薨,五品以上称卒,自六品达于庶人称死。皇亲三等以上
  丧,举哀,有司帐具给食;诸蕃首领丧,则主客、鸿胪月奏。

  礼部主事二人,祠部主事二人,膳部主事二人,主客主事二人。武德三年,改
  仪曹郎曰礼部郎中,司籓郎曰主客郎中。龙朔二年,改礼部曰司礼,祠部曰司禋,
  膳部曰司膳,光宅元年,改礼部曰春官。有礼部令史五人,书令史十一人,亭长六
  人,掌固八人;祠部令史六人,书令史十三人,掌固四人;主客令史四人,书令史
  九人,掌固四人。

  祠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祠祀、享祭、天文、漏刻、国忌、庙讳、卜筮、
  医药、僧尼之事。珠玉珍宝供祭者,不求于市。驾部、比部岁会牲之死亡,输皮于
  太府。郊祭酒醴、脯醢、黍稷、果实,所司长官封署以供。两京及碛西诸州火祆,
  岁再祀,而禁民祈祭。凡巡幸,路次名山、大川、圣帝明王名臣墓,州县以官告祭
  。二王后享庙,则给牲牢、祭器,而完其帷帟、几案,主客以四时省问。凡国忌废
  务日,内教、太常停习乐,两京文武五品以上及清官七品以上,行香于寺观。凡名
  医子弟试疗病,长官涖覆,三年有验者以名闻。

  膳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陵庙之牲豆酒膳。诸司供奉口味,躬鐍其舆乃遣
  ,进胙亦如之。非大礼、大庆不献食,不进口味。凡羊,至厨而乳者释之长生。大
  斋日,尚食进蔬食,释所杀羊为长生供奉。凡献食、进口味,不杀犊。尚食有猝须
  别索,必奏覆,月终而会之。凡尚食进食,以种取而别尝之。殿中省主膳上食于诸
  陵,以番上下,四时遣食医、主食各一人涖之。

  主客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二王后、诸蕃朝见之事。二王后子孙视正三品,
  酅公岁赐绢三百,米粟亦如之,介公减三之一。殊俗入朝者,始至之州给牒,覆其
  人数,谓之边牒。蕃州都督、刺史朝集日,视品给以衣冠、袴褶。乘传者日四驿,
  乘驿者六驿。供客食料,以四时输鸿胪,季终句会之。客初至及辞设会,第一等视
  三品,第二等视四品,第三等视五品,蕃望非高者,视散官而减半,参日设食。路
  由大海者,给祈羊豕皆一。西南蕃使还者,给入海程粮,西北诸蕃,则给度碛程粮
  。蕃客请宿卫者,奏状貌年齿。突厥使置市坊,有贸易,录奏,为质其轻重,太府
  丞一人涖之。蕃王首领死,子孙袭初授官,兄弟子降一品,兄弟子代摄者,嫡年十
  五还以政。使绝域者还,上闻见及风俗之宜、供馈赠贶之数。

  ○兵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二人,正四品下。掌武选、地图、车马、甲械之政。
  其属有四:一曰兵部,二曰职方,三曰驾部,四曰库部。凡将出征,告庙,授斧钺
  ;军不从令,大将专决,还日,具上其罪。凡发兵,降敕书于尚书,尚书下文符。
  放十人,发十马,军器出十,皆不待敕。卫士番直,发一人以上,必覆奏。诸蕃首
  领至,则备威仪郊导。凡俘馘,酬以绢,入钞之俘,归于司农。

  郎中一人判帐及武官阶品、卫府众寡、校考、给告身之事;一人判簿及军戎调
  遣之名数,朝集、禄赐、假告之常。员外郎一人掌贡举、杂请;一人判南曹,岁选
  解状,则核簿书、资历、考课。皆为尚书、侍郎之贰。武散阶四十有五;从一品曰
  骠骑大将军;正二品曰辅国大将军;从二品曰镇军大将军;正三品上曰冠军大将军
  、怀化大将军;正三品下曰怀化将军;从三品上曰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从三品
  下曰归德将军;正四品上曰忠武将军;正四品下曰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从四品
  上曰宣威将军;从四品下曰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正五品上曰定远将军;正五品
  下曰宁远将军、怀化郎将;从五品上曰游骑将军;从五品下曰游击将军、归德郎将
  ;正六品上曰昭武校尉;正六品下曰昭武副尉、怀化司阶;从六品上曰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曰振威副尉、归德司阶;正七品上曰致果校尉;正七品下曰致果副尉、怀
  化中候;从七品上曰翊麾校尉;从七品下曰翊麾副尉、归德中候;正八品上曰宣节
  校尉;正八品下曰宣节副尉、怀化司戈;从八品上曰御侮校尉;从八品下曰御侮副
  尉、归德司戈;正九品上曰仁勇校尉;正九品下曰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从九
  品上曰陪戎校尉;从九品下曰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自四品以上,皆番上于兵
  部,以远近为八番,三月一上;三千里外者免番,输资如文散官,唯追集乃上。六
  品以下,尚书省送符。怀化大将军、归德大将军,配诸卫上下;余直诸卫为十二番
  ,皆月上。忠武将军以下、游击将军以上,每番,阅强毅者直诸卫;番满,有将略
  者以名闻。

  兵部主事四人,职方主事二人,驾部主事二人,库部主事二人。龙朔二年,改
  兵部曰司戎,职方曰司城,驾部曰司舆,库部曰司库。光宅元年,改兵部曰夏官,
  天宝十一载曰武部,驾部曰司驾。有兵部令史三十人,书令史六十人,制书令史十
  三人,甲库令史十二人,亭长八人,掌固十二人;职方令史四人,书令史九人,掌
  固四人;驾部令史十人,书令史二十四人,掌固四人;库部令史七人,书令史十五
  人,掌固四人。

  职方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地图、城隍、镇戍、烽候、防人道路之远近及四
  夷归化之事。凡图经,非州县增废,五年乃修,岁与版籍偕上。凡蕃客至,鸿胪讯
  其国山川、风土,为图奏之,副上于职方;殊俗入朝者,图其容状、衣服以闻。

  驾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舆辇、车乘、传驿、厩牧马牛杂畜之籍。凡给马
  者,一品八匹,二品六匹,三品五匹,四品、五品四匹,六品三匹,七品以下二匹
  ;给传乘者,一品十马,二品九马,三品八马,四品、五品四马,六品、七品二马
  ,八品、九品一马;三品以上敕召者给四马,五品三马,六品以上有差。凡驿马,
  给地四顷,莳以苜蓿。凡三十里有驿,驿有长,举天下四方之所达,为驿千六百三
  十九;阻险无水草镇戍者,视路要隙置官马。水驿有舟。凡传驿马驴,每岁上其死
  损、肥瘠之数。

  库部郎中、员外郎各一人,掌戎器、卤簿仪仗。元日冬至陈设、祠祀、丧葬,
  辨其名数而供焉。凡戎器,色别而异处,以卫尉幕士暴凉之。京卫旗画蹲兽、立禽
  ,行幸则给飞走旗。凡诸卫仪仗,以御史涖其庋掌;武库器仗,则兵部长官涖其修
  完。京官五品以上征行者,假甲、纛、旗、幡、槊;诸卫,给弓;千牛,给甲。

  ○刑部

  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律令、刑法、徒隶、按覆谳禁之
  政。其属有四:一曰刑部,二曰都官,三曰比部,四曰司门。

  刑部郎中、员外郎,掌律法,按覆大理及天下奏谳,为尚书、侍郎之贰。凡刑
  法之书有四:一曰律,二曰令,三曰格,四曰式。凡鞫大狱,以尚书侍郎与御史中
  丞、大理卿为三司使。凡国有大赦,集囚徒于阙下以听。

  刑部主事四人,都官主事二人,比部主事

回答2:

【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古代“三公”之一。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其二,古代称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为“东宫三少”,后也逐渐成为虚衔。

【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隋代始没六部,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如《张衡传》:“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再如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任吏部尚书,诗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书,,史可法曾任兵部尚书。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成为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如《(指南录)后序》“以资政殿学士行”,这是文天祥辞掉丞相后授予的官职;《谭嗣同》“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徐致靖当时任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专给帝王讲学的官职。白居易、欧阳修、苏轼、司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学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如《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为赵将……拜为上卿。”

【大将军)先秦、西汉时是将军的最高称号。如汉高祖以韩信为大将军,汉武帝以卫青为大将军。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战后即废除。《张衡传》“大将军邓骘奇其才”,邓骘当时为汉和帝的大将军。

【参知政事】又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框密副使合称“宰执”。宋代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职。《训俭示康》“参政鲁公为谏官”,“鲁公”指宋真宗时的鲁宗道。《谭嗣同》“参预新政者,犹唐宋之参知政事,实宰相之职”。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清末汉人只有左宗棠、张之洞、袁世凯等短时间地任过军机大臣。《谭嗣同》“时军机大臣刚毅监斩”。

【军机章京】参见“军机大臣”条。是军机处的办事人员,军机大臣的属官,被称为“小军机”。《谭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衔军机章京,与杨锐、林旭、刘光第同参预新政。”

【御史】本为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秦御史前书曰”,“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子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韩愈曾任监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佥都御史。再如《记王忠肃公翱事》“公为都御史,与太监某守辽宁”,王翱当时任都察院长官。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唐时由宦官担任,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务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清代军机大臣往往被尊称为“枢密”。宋欧阳修曾任枢密副使。《〈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当时掌管军事要务。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屈原列传》:“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汉代称大司马。宋代定为最高一级武官。《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颇蔺相如列传》:“拜相如为上大夫。”当时蔺相如比上卿廉颇官位要低。

【大夫】各个朝代所指的内容不尽相同,有时可指中央机关的要职,如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屈原列传》:“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认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阊大夫欤?”屈原担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务的长官。《〈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谏议大夫等。

【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师说》:“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者,则群聚而笑之。”《石钟山记》:“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训俭示康》:“当时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记》:“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

【太史】西周、春秋时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卿大夫、记载史事,兼管典籍、历法、祭祀等事。秦汉以后设太史令,其职掌范围渐小,其地位渐低。司马迁做过太史令。《张衡传》:“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问卿因之吴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长姚公也。”文起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称太史。

【长史】秦时为丞相属官,如李斯曾任长史,相当于丞相的秘书长。两汉以后成为将军属官,是幕僚之长。《出师表》:“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长史”指张裔。《赤壁之战》:“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乱江东,为孙权长史。”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中书、门下、尚书)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详见“三省六部”条)。韩愈曾先后任过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师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袁世凯为兵部侍郎。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出师表》提到的郭攸之、费祎即是侍中。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如《荆轲刺秦王》:“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此指宫廷侍卫。《张衡传》“公车特征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车骑门户的官名。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如《出师表》所说的参军蒋琬。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如陶渊明曾任镇军参军,《后汉书》著者范晔曾任刘裕第四子刘义康的参军。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如杜甫曾任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华州司功曹参军,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户曹参军。

【令尹】战国时楚国执掌军政大权的长官,相当于丞相,如《屈原列传》:“令尹子兰闻之大怒。”明清时指县长,如《促织》:“天将以酬长厚者,遂使抚臣、令尹并受促织恩荫。”

【尹】参见“令尹”条。战国时楚国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鸿门宴》“楚左尹项伯者”,左尹地位略高于右尹。又为古代官的通称,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县尹等。 ·

【都尉】职位次于将军的武官。《陈涉世家》:“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鸿门宴》:“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冏卿】太仆寺卿的别称,掌管皇帝车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记》“贤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吴公”’“因之”是吴默的字。

【司马】各个朝代所指官位不尽相同。战国时为掌管军政、军赋的副官,如《鸿门宴》:“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隋唐时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属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白居易当时被贬至九江,位在州郡别驾、长史之下。

【节度使】唐代总揽数州军政事务的总管,原只设在边境诸州;后内地也遍设,造成割据局面,因此世称“藩镇”。《红楼梦》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书二封与贾政并京营节度使王子腾。”

【经略使】也简称“经略”。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与都督并置。如范仲淹曾任陕西经略副使。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官位高于总督。如《梅花岭记》“经略洪承畴与之有旧”,洪承畴降清后曾任七省经略,驻扎江宁。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范晔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下有中书侍郎、中书舍人等官职;门下省长官称侍中,下有门下侍郎、给事中等官职;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下有左右仆射等官职。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狱,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长官称尚书,副职称侍郎,下有郎中、员外郎、主事等官职。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回答3:

算皇帝那一级吗?
还有亲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