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无忌
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2、魏惠王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时至今日,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
3、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平氏人。三国时期蜀汉将领,深受刘备器重。建安十六年(211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入川帮助刘璋抵御张鲁,魏延以部曲随刘备入蜀作战,刘备军北上抵抗张鲁,驻守葭萌关。
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唯独杨仪不屑魏延,与他势成水火,甚至有数次魏延拿刀作势要杀杨仪的举动;诸葛亮爱惜二人,费祎也常为二人调解。
4、魏徵
魏徵,现作“魏征”,字玄成,祖籍巨鹿郡下曲阳县。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大业十三年,魏徵在武阳郡丞元宝藏帐下为官。元宝藏起兵响应瓦岗李密,元宝藏给李密的奏疏都是魏徵所写,李密见魏徵非常有文才,于是召见魏徵,魏徵献上壮大瓦岗的十条计策,但李密不用。
5、魏象枢
魏象枢,字环极,号庸斋,又号寒松,蔚州人。进士出身,官至左都御史、刑部尚书。魏象枢是清初著名的大臣和学者,在清初的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出身于一般官宦家庭。
顺治三年中进士,被选任为翰林院庶吉士,从此开始仕途生涯。顺治四年,魏象枢因事被坐,受到从宽的降职处理。到顺治十一年由于陈名夏案牵连,又遭降职处分。顺治十六年他因官场无常,以养母为由,去官回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无忌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惠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延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徵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魏象枢
魏姓古代名人:
1、魏武子,又名魏犨,魏姓最早在历史上出人头地的人物,春秋时晋国大夫,其二子魏颗和魏绛,也都是大名鼎鼎的人物。其先祖为毕公,姓姬名高,乃周文王第十五子,是周武王的胞弟,因与太公望、周公旦、召公奭共同辅佐武王灭商有功,同列为周初四圣人。公元前1046年,武王灭商后,使高去朝歌释放被纣王囚禁的百姓,平反冤狱,表彰因直谏而受害之臣有功,因而享有很高声誉,被封于毕地,国人称其毕公高。生四子,长子万留于毕国成为毕姓始祖;次子炳列封于魏,是魏姓的始祖; [三子封于冯,成为冯姓始祖;] 四子荀,号季孙食采潘邑,因以为氏,是为潘姓始祖。,。到毕万时,事晋献公,伐霍、耿,魏等国有功,封于魏,遂又以魏为姓。
2、魏文侯(前472年―前396年),东周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姬姓,魏氏,名斯,一曰都,汉族,魏国人。魏文侯是魏武侯的父亲,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公元前403年,韩、赵、魏被周王与各国正式承认为诸侯,成为封建国家。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魏文侯任用李悝、吴起、乐羊、西门豹、子夏、翟璜、魏成等人,富国强兵,文侯在位50年,选贤任能,内修德政,外治武功抑制赵国,灭掉中山,连败秦、齐、楚诸国,开拓大片疆土,使魏国一跃为中原的霸主。
3、魏征(580年-643年2月11日),即魏徵。字玄成。祖籍巨鹿(今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又说晋州市或馆陶县),后移居内黄(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唐朝政治家。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侍中(宰相),封郑国公。谥文贞,为凌烟阁二十四功之一。以直谏敢言著称,是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唐代名臣。
4、魏源,原名魏远达(1794-1857),改源,字默深,湖南邵阳金潭(今湖南省隆回县)人。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与龚自珍齐名,时称"龚魏"。魏源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倡导变革。
1.魏相
魏相(WEI XIANG?—前59), 字弱翁,济阴定陶(今属山东)人,后徙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
魏相
西汉大臣。少学《易》,为郡卒史。昭帝时举贤良,以对策高第为茂陵令,迁河南太守。宣帝即位,征为大司农,迁御史大夫,建言削弱霍氏之权,宣帝善之。地节三年,代韦贤为丞相,封高平侯。卒官。魏相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2.魏延
魏延(WEI YAN?—234), 字文长,南阳义阳(今河南南阳)。
魏延
三国蜀汉大将,累迁征西大将军,封南郑侯。题跋像取自清光绪庚寅冬月广百宋斋校印《图像三国志》。
3.魏华
魏华(WEI HUA),馆陶(今属河北)人。
魏华
唐代官吏、书法家,魏征次子魏叔瑜次子,仕至太子左庶子。为子时至孝。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4.魏明
魏明(WEI MING), 移居余姚(今属浙江)。
魏明
唐代官吏。历仕莫州司马、右赞善大夫。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5.魏謩
魏謩(WEI MO,793—858), 字申之,内黄(今属河南)人,祖籍馆陶(今属河北)。
魏謩
唐代大臣。魏徵五世孙。大和七年进士历官左拾遗、谏议大夫、判弘文馆事、汾州刺史、给事中、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礼部尚书,监修国史,户部、吏部尚书,言论切直,无所畏避,官终守太子少保。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6.魏叔璘
魏叔璘(WEI SHULIN),馆陶(今属河北)人。
魏叔璘
唐代官吏。魏徵第四子。仕至礼部侍郎,为酷吏所杀。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7.魏叔玉
魏叔玉(WEI SHUYU),字思润,馆陶(今属河北)人。
魏叔玉
唐代官吏。魏徵长子。仕至光禄寺少卿。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8.魏元忠
魏元忠(WEI YUANZHONG?—707), 字尚节,宋州宋城(今河南商丘)人。
魏元忠
唐代大臣。太学生。历官直中书省、殿中侍御史、洛阳令、为酷吏陷害,流放三次,任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兵部尚书、侍中、中书令,封齐国公,贬思州务川尉,途中卒。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9.魏知古
魏知古(WEI ZHIGU,647—715), 字学诗,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县)人。
魏知古
唐代大臣。乾封元年进士。历官著作郎、兼修国史、吏部侍郎、黄门侍郎、户部尚书、侍中,封梁国公,后与姚崇不协,除工部尚书。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0.魏徵
魏徵(WEI ZHENG,580—643), 字玄成,馆陶(今属河北)人。
魏徵
唐初大臣。历官隋武阳郡丞、唐太子洗马、谏议大夫,迁秘书监,参预朝政,受诏总撰定《周书》、《隋书》,时称良史,进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素有胆识,每犯颜规谏,拜太子太师。魏徵全身像取自清刘源绘,朱圭刻,清康熙七年苏州柱笏堂刻本《凌烟阁功臣图》。魏徵像取自清顾沅辑,清道光十年刻《古圣贤像传略》。魏徵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1.魏良瑞
魏良瑞(WEI LIANGRUI),余姚(今属浙江)人。
魏良瑞
宋代官吏。应贤良科。仕至从政郎。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2.魏了翁
魏了翁(WEI LIAOWENG,1178—1237), 字华父,号鹤山,邛州蒲江(今属四川)人。
魏了翁
南宋大臣、学者。庆元五年进士。历知嘉定、汉州、眉州,入为兵部郎中、工部侍郎,遭诬复为潼川路安抚使、知泸州,权礼部尚书兼直学士院,以端明殿学士同佥枢密院事,后除知绍兴府、浙东安抚使,知福州、福建安抚使。魏了翁有《鹤山集》、《九经要义》、《师友雅言》等。魏了翁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魏了翁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魏了翁头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3.魏杞
魏杞(WEU QI,1120—1184), 字南夫,寿州寿春(今安徽寿县)人,移居明州鄞县(今属浙江)。
魏杞
南宋大臣。绍兴十二年进士。受经于明州赵敦临。以宗正少卿为金通问使,不辱使命,连擢参知政事、右仆射兼枢密使,后出知平江府,以端明殿学士奉祠告老。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4.魏仁浦
魏仁浦(WEI RENPU,911—969), 字道济,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
魏仁浦
宋代大臣。历官后晋小吏、后周枢密都承旨、中书侍郎、平章事,居高位而不念私怨,宋初,进位右仆射,从征太原中途病死。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5.魏峣
魏峣(WEI YAO),明州鄞县人,徙居余姚(今均属浙江)。
魏峣
宋代官吏,仕至万年县知县、将仕郎。像取自清光绪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6.魏文盛
魏文盛(WEI WENSHENG),浙江余姚人。
魏文盛
元代官吏。仕至迪功郎。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7.魏瀚
魏瀚(WEI HAN), 字五松,浙江余姚人。
魏瀚
明代官吏。景泰甲戌进士。历仕北京佥都御史、知州、知府,江西方伯,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18.魏浣初
魏浣初(WEI HUANCHU,1580—?), 字仲雪,南直隶苏州府常熟(今属江苏)人。
魏浣初
明代官吏、学者。万历四十四年进士。官至布政司参政。能诗词,有《诗经脉》、《四如山楼集》。魏浣初肖像明罗虚白绘,南京博物院藏。
19.魏骥
魏骥(WEI JI,1374—1471), 字仲房,号南斋,浙江萧山(今属杭州)人。
魏骥
明代官吏、学者。永乐三年举人,次年进士副榜。授松江训导,召修《永乐大典》,擢南京太常寺少卿,正统间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景泰元年致仕。能诗文,有《南斋摘稿》。魏骥侧身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时刻《三才图会》。魏骥半身像取自清顾沅辑,道光十年刻本《古圣贤像传略》。
20.魏廷实
魏廷实(WEI TINGSHI), 字笃甫,号可斋,浙江余姚人。
魏廷实
明代官吏。洪武间举茂才。仕至刑科给事中。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21.魏校
魏校(WEI XIAO,1483—1543), 字子材,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属江苏)人。
魏校
明代官吏、学者。弘治十六年进士。历南京刑部郎中,改兵部郎中,移疾归。嘉靖初起为广东提学副使,官至太常寺卿,寻致仕。私淑胡居仁主敬之说,主张理气合一,而贯通诸儒之说。有《大学指归》、《六书精蕴》。魏校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魏校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
22.魏有本
魏有本(WEI YOUBEN,1483—1552), 字伯深,一字曰深,号浅斋,浙江余姚人。
魏有本
明代官吏。正德十六年进士。授行人司行人,历大理寺少卿,官至右都御史总督漕运,致仕,有《浅斋文集》。魏有本像取自清代宣统二年洽礼堂《兰风魏氏宗谱》。
23.魏玉
清代官吏。国学生。仕至直隶州分州衔,儒林郎。钦旌五世同堂。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24.魏恭寿
魏恭寿(WEI GONGSHOU,1816—1861), 字玉麟,号慎斋,浙江余姚人。
魏恭寿
清代官吏。仕至儒林郎、加同知衔、奉政大夫、江苏侭先补用知县。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25.魏际瑞
魏际瑞(WEI JIRUI,1620—1677), 初名祥,字善伯,江西宁都人。
魏际瑞
清初学者。明诸生。与弟魏禧、魏礼称宁都三魏,明亡,与弟及彭士望等居翠微峰,号“易堂九子”。康熙十六年奉清帅哲尔肯命说降吴三桂将韩大任,被杀。有《魏伯子文集》。魏际瑞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6.魏锦芳
魏锦芳(WEI JINFANG,1763—1831), 学名绣,字南台,号鲁斋,浙江余姚人。
魏锦芳
清代官吏。道光元年辛巳恩科进士。仕至候选州司马。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27.魏礼
魏礼(WEI LI,1628—1693), 字和公,晚自号吾庐,江西宁都人。
魏礼
清初文学家。明诸生。与兄魏祥、魏禧自为师友,称三魏。人称魏季子。性慷慨好义。寡言语,喜游,足迹便天下。五十后归居翠微峰顶。有《魏季子文集》。魏礼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8.魏禧
魏禧(WEI XI,1624—1681), 字叔子,一字冰叔,号俗斋,又号勺庭,江西宁都人。
魏禧
清初学者。明诸生。与兄魏祥、弟魏礼自为师友,号宁都三魏。明亡,隐居翠微峰,筑易堂,与李腾蛟、彭士望等号“易堂九子”。四十岁后出游四方。康熙十七年坚拒博学鸿儒征。有《魏叔子集》、《左传经世》等。魏禧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29.魏源
魏源(WEI YUAN,1794—1857), 字默深,又字墨生、汉士,湖南邵阳人。
魏源
清代官吏、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熟于国故朝章,从刘逢禄学《公羊春秋》,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潜心著述,有《古微堂诗文集》、《圣武记》、《元史新编》、《老子本义》等。魏源像取自《清代学者像传》集,清叶衍兰辑摹,黄小泉绘。
30.魏章林
魏章林(WEI ZHANGLIN), 字条梅,浙江余姚人。
魏章林
清代官吏。仕至宁波府鄞县教谕。像取自清宣统修《浙江余姚魏氏宗谱》。
31.魏光焘
魏光焘(WEI GUANGTAO,1837—1916), 字午庄,湖南邵阳人。
魏光焘
清末官吏。早年隶左宗棠部,光绪时初任道员,累擢按察使、布政使,光绪二十年(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后募兵北上,与湖南巡抚呉大澄援辽抗日,在海城等地与敌多次激战,1895.3敌军进犯牛庄,指挥所部重创日军。魏光焘战后历任江西布政使、陕西巡抚、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江总督。
32.魏裔介
魏裔介(WEI YIJIE,1616—1686), 字石生,号贞庵,又号昆林,直隶柏乡(今属河北)人。
魏裔介
清代大臣、学者。顺治三年进士,授工科给事中,康熙间官至吏部尚书,保和殿大学士,以党附鳌拜之嫌致仕,为言官时,敷陈剀切,多见施行。治理学,有《圣学知统录》、《知统翼录》、《希贤录》,另有《兼济堂集》。魏裔介画像为清人绘,现藏河北省博物馆。
1、魏无忌
魏无忌,即信陵君,魏国公子,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是战国时期魏国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魏昭王少子、魏安釐王的异母弟。公元前276年,被封于信陵,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
魏无忌为人仁爱宽厚,礼贤下士,士人因而争相前往归附于他,最高峰时门下曾有三千食客。所以当时的魏无忌威名远扬,各诸侯国连续十多年都不敢动兵侵犯魏国。
2、魏惠王
魏惠王,姬姓,魏氏,名罃,。他是魏武侯之子,魏文侯之孙,公元前370年即位,在位52年。魏惠王是有史明确记载的第一个在开封定都的国君,对开封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历史贡献。
他所修筑的大梁坚城,奠定了今日开封城的基础;他所开凿人工运河鸿沟,使开封城四周水道畅达,景象万千,颇具名都气象。时至今日,开封仍以多水而著称于世,享有“北方水城”的美誉。
魏延,魏征 。魏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