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架是大陆在海里的延伸,是人类最熟悉的海域。海水深大概一二百米,一旦海面下降,大陆架就会露出海面。曾经的冰河时代,大陆架就是陆地。
虽然大陆架只占了世界海洋面积的7%,但却集中大部分海洋资源,就是一张海洋发给人类的优惠券。大陆架地区海水浅,从海底到海面都有阳光照射。附近还会有大陆河流淡水注入,带来丰富的营养物质。有的吃还能日光浴,对于鱼虾来说,大陆架海域非常宜居,世界上大部分渔场都集中在大陆架海域。
扩展资料:
形成概况
大陆架是地壳运动或海浪冲刷的结果。地壳的升降运动使陆地下沉,淹没在水下,形成大陆架;海水冲击海岸,产生海蚀平台,淹没在水下,也能形成大陆架。它大多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两岸、北冰洋边缘等。如果把大陆架海域的水全部抽光,使大陆架完全成为陆地,那么大陆架的面貌与大陆基本上是一样的。
黑色或灰黑色泥炭可以作为燃料而熊熊燃烧。大陆架上的沉积物几乎都是由陆地上的江河带来的泥沙,而海洋的成分很少。
除了泥沙外,永不停息的江河就象传送带,把陆地上的有机物质源源不断地带到大陆架上。大陆架由于得到陆地上丰富的营养物质的供应,已经成为最富饶的海域,这里盛产鱼虾,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备。大陆架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它随着地球地质演变,不断产生缓慢而永不停息的变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陆架
大陆架
大陆边缘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呈一自陆向海自然延伸和缓倾的浅水平台。其范围自低潮线起到洋底向海方向坡度迅速变陡处(称为大陆坡折线或大陆架外缘)为止。全世界大陆架的平均向海坡度为0°07′,内陆架略陡于外陆架。陆架表面向洋底方向微倾的坡度不超过1~ 2°,其外缘水深为21~621米,全世界平均为133米。宽度为0(巴拿马西海岸)至1206公里(巴伦茨海陆架),全世界平均为78公里。面积仅占世界大洋面积的7.5%,世界陆地面积的18%。组成物质有两种类型,一种由火成岩组成,缺乏沉积物;另一种由砾、砂、粉砂、粘土等沉积物组成。在大陆架的外缘处,常有一些隆起,即堤坝,来自陆地的大量物质堆积在近岸到陆架外缘堤坝为止的范围内。堤坝有的由火成岩作用形成,也有海藻构成的礁石或盐丘构造等。堤坝处沉积厚度达2公里左右。中国渤海大陆架平均水深仅18米,最大水深85米以上,黄海大陆架平均水深44米,最大水深144米以上。分布在岛屿四周的陆架称为岛架,宽度狭窄,仅十余公里至数十公里,坡度较大,一般为数十分,岛架外缘水深110~200米,岛架上一般冲刷作用十分强烈。大陆架上常有油气资源分布,许多著名的大油田均位于大陆架海域。
生活中,我们平时所看到的海岸线并不是大陆与海洋的分界线,实际上,在海面以下,大陆仍以极为缓和的坡度延伸至大约200米深的海底,这一部分就是大陆架。它曾经是陆地的一部分,只是由于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使得陆地边缘的这一部分,在一个时期里沉溺在海面以下,成为浅海的环境。
大陆架浅海靠近人类的住地,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大量的渔业资源都来自陆架浅海。人类自古以来在这里捕鱼、捉蟹、赶海,享“鱼盐之利,舟楫之便”。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在这里开辟浴场、开采石油,利用这里的阳光、沙滩和新鲜空气,开辟旅游度假区。可以这样说,大陆架像是被海水淹没的滨海平原,是海洋生物的乐园,我们可以发现许许多多的海洋动植物在此处安居乐业,繁衍生息,就像是另外一个生生不息的人类世界。
说起大陆架,我们就不得不提及大陆坡上的沉积物。
大陆坡上的沉积物,主要是来自陆地河流的淤泥、火山灰、冰川携带的石块,还有亿万年来海洋生物残体的软泥。概括地说,整个大陆坡的面积,约有25%覆盖着沙子,10%是裸露的岩石,其余65%盖着一种青灰色的有机质软泥。这种软泥常常因受到氧化作用而成栗色,它的堆积速度要比大陆架缓慢得多。在火山活动地带,软泥中夹杂有火山灰,高纬度地区混有大陆水流带来的石块、粗沙等。在热带河口附近,还有一种热带红色风化土构成的红色软泥。
而大陆坡上最特殊的地形就是深邃的大峡谷,称为海底峡谷。它一般是直线形的,谷底坡度比山地河流的谷底坡度要大得多,峡谷两壁是阶梯状的陡壁,横断面呈“V”形。海底峡谷规模的宏大往往超过陆地上河流的大峡谷。现已发现几百条海底峡谷,分布在全球各处的大陆坡上。
虽然世界大陆架总面积约为2700多万平方千米,平均宽度约为75千米,约占海洋总面积的8%,但鱼的捕获量却为海洋渔业总产量的90%以上。因为大陆架区域水质肥沃,海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盐,加上大陆江河不断地带来溶解进丰富有机物和无机物的淡水,在风浪、潮流的作用下,上、下层海水的混合加快,所以,大陆架得以成为良好的渔场。
抄袭一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