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青海省的气候特征是:
青海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具有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少而集中、日照长、太阳辐射强等特点。冬季严寒而漫长,夏季凉爽而短促。各地区气候有明显差异,东部湟水谷地,年平均气温在2~9℃,无霜期为100至200天,年降雨量为250~550毫米,主要集中于7~9月,热量水分条件皆能满足一熟作物的要求。柴达木盆地年平均温度2~5℃,年降雨量近200毫米,照长达3000小时以上。东北部高山区和青南高原温度低,除祁连山、阿尔金山和江河源头以西的山地外,年降雨量一般在100~500毫米。青海地处中纬度地带,太阳辐射强度大,光照时间长,年总辐射量每平方厘米可达690.8~753.6千焦耳,直接辐射量占辐射量的60%以上,年绝对值超过418.68千焦耳,仅次于西藏,位居中国第二。
青海省气象灾害较多,主要为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二、青海省简介: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雄踞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 。是中国青藏高原上的重要省份之一,简称青,省会为西宁。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公报显示,青海省东西长约1200公里,南北宽800公里,面积为72.10万平方公里 。
境内山脉高耸,地形多样,河流纵横,湖泊棋布。昆仑山横贯中部,唐古拉山峙立于南,祁连山矗立于北,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限。长江、黄河之源头在青海,中国最大的内陆高原咸水湖也在青海,因此而得名“青海”。
青海与甘肃、四川、西藏、新疆接壤,辖西宁市、海东市两个地级市和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州、海北州、海南州、黄南州、果洛州等6个民族自治州,共48县级行政单位。青海省有藏族、回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等43个少数民族,人口577.79万(2012年)。
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有以下特点:
(1)太阳辐射强、光照充足。年日照时数在2500小时以上,是中国日照时数多、总辐射量大的省份。
(2)平均气温低,境内年平均气温在零下5.7℃~8.5℃之间,全省各地最热月份平均气温在5.3℃~20℃之间;最冷月份平均气温在零下17℃~5℃之间。
(3)降水量少,地域差异大。境内绝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在400毫米以下。
(4)雨热同期,青海属季风气候区,大部分地区5月中旬以后进入雨季,至9月中旬前后雨季结束,这期间正是月平均气温≥5℃的持续时期。
(5)气象灾害多,危害较大。主要气象灾害有干旱、冰雹、霜冻、雪灾和大风。
简介:
一、气候独特:冬寒夏凉 春秋相连 日温差大
气候特征:青海省的气候以高寒干旱为总特征,是典型的大陆性高原气候。
1、冬寒夏凉,春秋相连。全省年平均气温在-4℃~8℃之间,比同纬度的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低8℃~12℃,1月份平均气温为一8℃~一18℃,冬季虽然不太寒冷,但与同纬度东部平原相比,仍比较寒冷(华北平原1月平均气温高于一8℃),而且持续时间长,青海省日平均气温≤0℃的日数在海拔2000~4000米的地区为 4-6个月,4000米以上的地区则要超过6个月。7月份平均气温为6℃~20℃,显得比较温凉,是个良好的避暑胜地。
2、日温差大而年温差小
青海省地面植被稀少,岩石裸露,增温散热都快,因此青海省成为全国日气温变化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年气温日较差为12℃~16℃,比东部沿海平原地区高出一倍以上。年气温日较差1月份为14℃~22℃,7月份为10℃~16℃,冬季大于夏季。最大日较差可达25℃~34℃,海晏县三角城在1955年3月16日这一天,气温日较差竟达36.6℃,实为罕见。青海省不少地方一日之内,要经历“早春、午夏、晚秋、夜冬”四个季节。
青海省气温的年较差为20℃~30℃,大致与长江中下游和淮河流域相近,比同纬度的平原地区小4℃~6℃,其原因是夏季地面温度低,冬季又较少受冬季寒潮的侵袭。
3、干旱少雨
青海省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又受地形影响,大部分地区属非季风区,降水量较同纬度的东部地区稀少,年降水量在 50毫米一450毫米,冷湖镇仅为15毫米。全省降水量最多的是久治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774毫米,1981年曾达到 1030.8毫米。
年降水量集中于5~9月份,从东南向西北递减,且降水多夜雨。
夏季多雷暴和冰雹。地势起伏大、降水较多的祁连山东段和玉树州南部,雷暴和冰雹日数最多,分别达到60天和80天(囊谦)、15天和25天(清水河地方)以上。全省每年有几万公顷的农田受冰雹灾害减产或绝收。冬季青南地区常发生雪灾。
4、大风和沙暴
青海省除西宁及其以东的湟水谷地盛行偏东风外,其余大部分地区盛行高原偏西风。年平均风速西北大于东南,最大风速出现在柴达木盆地西北角的茫崖镇和阿拉尔地区。
青海省是全国大风(指8级以上的风)较多的地区之一。年平均大风日数以青南高原西部为最多,达100天以上,柴达木和东部河湟谷地最少,25天左右。每年冬春季节,风多势强,开春以后,高原气温回升,但空气湿度低,降水少,地表干燥,加之境内及邻省植被稀少,多荒漠,每当出现大风天气,瞬间飞沙走石,天昏地暗,群众称为“黄风”。青海省常受大风沙暴侵袭,给农牧业生产造成一定危害。
二、气候与农牧业:
气候与农业生产的关系最密切,农业生产在较大程度上受到气候条件的制约,因此,在进行农业生产时,要因地制宜地充分利用光、热和水分等气候资源。
1、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是青海省农牧业生产的一个重要有利条件。充足的太阳辐射和较长的日照,有利于农作物和牧草的光合作用及有机物的积累,因而青海省种植的春小麦普遍颗粒饱满,产量高,洋芋茎块肥大,牧草长得虽低,但富含营养。
2、低温是限制青海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一个不利条件。青海省农作物生长期普遍较短,河湟谷地和柴达木盆地最长也只有5-7个月。除河湟谷地少数川水低地能栽种玉米、西红柿、辣椒等喜温作物和蔬菜外,其他大部分农业区只能种植耐低温、生长期较短的春小麦、青稞,洋芋、蚕豆、油菜等对热量条件要求较低的作物,全省大多是:一年一熟。由于低温,造成了全省可耕地面积小,仅占全省总面积的1%。低温造成了青海省可利用草场面积减少,可利用的有效草场不到全省总草场面积的一半。
但是,气温低,日较差大却为农牧业生产提供了一个有利条件。气温的日较差大,有利于作物有机物的积累,相对地提高了温度的有效性。因此,青海省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和光能利用率反比东部平原地区高,种植作物的海拔高度也较高。
3、干旱少雨是影响青海省农牧业生产发展的另一个不利条件。全省范围内的水热组合矛盾表现得异常突出。降水较多的祁连山地区和青南高原的东南部,热量严重不足,生长期很短,而热量充足的柴达木盆地,水分条件却十分缺乏,年降水量一般不足农业需水量的1/5。春旱使农作物不能适时播种,幼苗发育不良,牧草推迟返青,牛羊膘情下降;而夏旱造成农作物减产。
4、大风沙暴对农牧业生产发展也是一个不利条件。大风使土壤、植物的蒸发和蒸腾增强,造成农作物和牧草因失水而干枯。沙暴会刮走土壤的表土和籽种,造成流沙移动,埋没禾苗,折断植物,影响牲畜正常进食。
1、青海冬天平均最低温度可达到-20℃,最高温度也只有-7℃,十分寒冷,不过在西宁和格尔木等大城市的室内一般都有暖气。去青海旅游最佳季节为夏季,也就是5-10月;7月的青海湖边盛开有大片的油菜花,黄色的花海和一望无际的蓝色湖水,景色绝佳,湖边也是游人最好的扎营地,那时的气温不超过18℃,气候凉爽宜人。
2、青海是高原大陆性气候,春秋两季有来自戈壁的沙尘会形成扬尘天气,污染严重。特别是青海西部的柴达木盆地,在春秋两个雨季盛行大风,更糟糕的是这里还常有飓风,不仅能吹起小石子,而且能将鸡蛋大小的鹅卵石吹离地面。因受到西部昆仑山脉的阻挡,狂风在这里改变风向,同时风速也降了下来,于是在这块带状地域沉积了很多的卵石和沙粒。
夏季 湿润 凉爽
冬季 干旱 寒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