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葬花吟的意境

求林黛玉葬花吟中的意境
2024-11-19 16:47:57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讽刺封建社会的思想。。。

回答2: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一首《葬花吟》,家喻户晓,这是黛玉葬花时触景生情而作。其实这是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的第二次葬花,正是由于这首清新婉丽的《葬花吟》,才使人们对“黛玉葬花”这个情节印象深刻;才使“黛玉葬花”化为人们心中永远美丽凄迷的图画;才使黛玉孤傲的性格以及悲痛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葬花吟》与《芙蓉女儿诔》一诗一文,堪称《红楼梦》中诗文作品的巨制双璧。这首诗在风格上仿效唐初的歌行体而作,是一首七言诗。诗歌以黛玉的口吻吟出,叙述了黛玉因感春伤春而触发的愁苦伤悲之情。表面上看是悲怜叹惋落花的漂泊零落,实际上是黛玉以花自况,以花衬己。诗歌中既有叙事,又有抒情,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情景交融,艺术上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这首诗洋洋洒洒368字,好似感情一泻千里,随风飞到了天的尽头.虽然是诗,但分明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凄清衰绝的图画.如“黛玉葬花图”,“青灯照眠图”,“花落人亡惨景”等等。我非常喜爱听王立平先生作曲的《葬花吟》,缓慢的节奏就好似落花慢慢地飘落,随着溪水流向你我的心间,凄婉空灵的音乐使你觉得似梦非梦,亦幻亦真。而《葬花吟》本身却又蕴含着无尽的韵味。细细品来,倒着实有另一翻体悟。
王弼〈〈周易略例〉〉中写道: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其若象,尽象莫若言。言出于象,故可寻言以观象;象出于意,故可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这充分说明了文学作品的三个层次即言、象、意。而《葬花吟》中那种如泣如诉的语言、凄婉动人的形象以及神与物游、景情相融的意境已达到了完美的契合,是谓言中有象、象中含意、意由言表。
这是一首叙事与抒情兼有的诗歌。可相比之下,更像是一篇“情以物兴”、“物以情观”、感舞伤情的抒情诗,诗歌中无处不见淋漓尽致的情感宣泄。于是,诗歌的语言,即抒情话语便成了这种情感的载体。读者望文生象,仿佛看到漫天纷飞的花瓣中玉立着一位纤弱惆怅的女子,飞落的残红一片一片,一瓣一瓣,顺着她的长发滑下,似天在哭泣。
“红消香断有谁怜?”“消”与“断”非常形象地描述了花朵零落后颜色渐渐褪去,芳香漫漫暗淡直至没有一丝香味的过程。“忍踏落花来复去”中一“忍”字对于黛玉那种怜花惜花的哀愁悲绪以及踏与不踏的矛盾心理表现得又是多么地淋漓尽致啊!与此相似的还有“半为怜半恼春”中的“怜”与“恼”,同样也反映出黛玉对春逝的既怜又恼的矛盾心情。。“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一个“逼”字,形象地写出了黛玉自身所处的那种寄人篱下的严峻的外界环境。“独把花锄暗洒泪”这一“暗”的举动,与黛玉的性格又是多么地相契啊!黛玉生来性格孤僻,不爱张扬,当然不会在人前哭泣,弄得人尽皆知。况且黛玉本来体质就很纤弱,她扶着锄头暗暗哭泣的样子,既是一幅诗意的画面,又能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从而产生同情与怜悯。“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则是一句非常工整的对仗句。“青灯”对“冷雨”、“照”对“敲”、“壁”对“窗”、“人初睡”对“被未温”。“青灯”与“冷雨”不禁让人由视觉上的冷转移成为身体上的寒。“照”与“敲”一静一动,更能以动衬静,使人觉得暮春的雨夜夹杂着的丝丝寒意令人不禁颤抖,从而更能烘托出凄凉的气氛,与全诗凄婉含蓄的基调相吻合。并且这两句也非常符合七言诗的韵律,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在声音上给人以和谐的美感。
香丘”、“艳骨”也是非常诗意地比喻。“香丘”即花冢,更通俗些就是花的坟墓。可是此处用“香丘”却达到了奇特的效果,清逸脱俗的语言打破了语言常规,创造了极富表现性的抒情话语。使人觉得它是诗化的事物,是诗中之物,是浪漫的,不可能出现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意象使我们产生了审美距离,所以更加令人赞叹。“艳骨”实际上就是败落的花瓣,但这个词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艳”就是色彩光泽鲜艳,花儿即使落下也不失美丽的本质。“骨”则是刚毅不屈的象征。“艳骨”就是赞扬落花坚贞不屈的品质,实际上就是黛玉自身的写照。
本诗名为《葬花吟》,从诗名上看,葬的是花而不是别物,而葬花的是黛玉而不是别人。这样从两个角度看出两个不同的侧重,即“花”与“黛玉”。可是,这难道真是两不相干的吗?其实不然,《葬花吟》名为写花,实为写人。“花”与“人”是统一的,是相融的,花,既是客观世界的花,同时又是蕴涵着黛玉情感的花,是黛玉灵魂的化身。
“红消香断有谁怜?”难道真的有人怜悯这香损红消的花朵吗?“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难道花儿真的离落枝头去“漂泊”了吗?其实这些都是影射黛玉自己,前面提到的“独把花锄暗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俨然一幅婉然凄戚的朦胧画。这种白描的方法,更细腻地烘托出黛玉的内心情感从而使林黛玉这个形象更鲜明地浮现出来。
诗中用了“花魂”与“鸟魂”这两个意象,使得大自然中的客观存在的物抹上了一层浓郁的人文色彩,使得无情之物充满了人的灵性。“魂”虽然是抽象的,但是用在此处你难道不觉得更加涵义隽永、意韵无穷吗?这种具象的东西化成了抽象却更能令人有所思,而不仅仅只是停留在作为事物的“花”、“鸟”这层涵义上,从而使得“花”、“鸟”的涵义更加丰富、饱满了。“鸟自无言花自羞”,多么生动地写出了鸟儿花儿那种无可奈何却又心怀忧怨的神态。其实这也是一种隐喻,实际上是把黛玉的无奈与忧怨寄情于花鸟,而使这种情感更形象地展现于人面前。
黛玉惜花、怜花、葬花虽是个别的具体的行动,但她却是整个封建时代被压迫的妇女释放忧愁与宣泄怨愤的真实写照。诗歌表面上是抒发黛玉感春伤花之情,其实是一种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惆怅与自怜。从社会角度说,便是中国封建时代妇女们对男权统治、仕途经济、争权夺势、尔虞我诈、女性无权这样一种社会现实的强烈不满与愤懑。
黛玉葬花虽是一次具体的确定的动作,虽然只是手拿锄头挖个土坑,把花埋了。可是在黛玉来却是“诗意地葬花”。但究竟如何葬,香丘又是怎样的,这些却并非在诗文中有所叙述。于是便给了读者无尽的想像空间,让葬花成为历代人们心中一幅诗意、凄美的图卷。
“志思蓄愤,吟咏性情,以讽其上,此为情而造文也。”《葬花吟》着实是“为情而造文”,它容不下半点的矫揉造作,更不是“为文而造情”。哀婉缠绵的情感贯穿始终,它的语言如泣如诉,声声悲音、字字血泪,满篇无一字不是发自肺腑,无一字不是血泪凝成,把黛玉的身世遭遇和感慨表现得入木三分。甲戌本脂批语: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一首《葬花吟》,情感充沛,溢于言表,恰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

回答3:

主要是寂寞
但是没有说出来
你还是能感觉到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