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元培对中国教育的贡献“转”
贡献一词的含义有二:1.对国家和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2.拿出物资、力量、经验等献给国家或民众。我们经常谈蔡元培对近代教育贡献更多的是他对国家和公众所做的有益的事,对他所提供的经验讲的并不多,即使讲了,也是那些被我们所吸纳了的经验,这是我们看到的贡献。其实,有的经验我们可能未意识到,没有采纳,但对于提供经验者来说也是一种贡献。我今天谈的就是蔡元培经验对近代教育的贡献,这些在我看来,我们近代直至今天没有很好采纳,而且正是一直困扰着我们的教育问题。
一、关于他对教育目标的论述
蔡元培提出了五育并举的思想,这一点,我们也有很多论述,但我们经常注意到的是他内容的丰富性,注意到的是他提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我觉得五育思想更大的价值在于其中的层次性和可行性。首先看层次性,蔡元培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实体世界,他认为人的终极目标是实体世界,人不能为了活着而活着。当然蔡元培并没有把实体世界完全悬浮起来,变得神秘莫测起来,它把实体世界的实现建立在现象世界上。根据他对世界的划分,他把教育目标也划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实用目标,即他所谓的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这些都是为了让人能在现世活得更幸福。另一个目标就是价值目标,即他所提到的世界观教育,这是人成为人的教育,是人的核心素质,对一个人的发展具有非凡的意义。其次看可行性,教育的实用目标比较容易达到,那么如何实现教育的价值目标。蔡元培提出了美育的思想,美育是从实用目标到价值目标的桥梁。在蔡元培看来,美育具有两个性质:一是普遍性。他认为美育“可以破人我彼此的偏见”,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他举例说:“美则不然。即如北京左近之西山,我游之,人亦游之;我无损于人,人亦无损于我也”。而且“独乐乐不如与人乐乐”。二是超越性。他认为美育“可以破生死利害的顾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他举例说“美色,人之所好也,对希腊之裸像,决不敢作龙阳之想”。正是美育具有这两个性质,因此通过美育可以实现实用目标到价值的目标的飞跃。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蔡元培的教育目标即重实用目标,也重价值目标,可以说是把儒家的入世和道家的出世很好的结合了起来,教育目标的本身具有层次感和可行性。
我们的教育近代以来,其实一直只重实用目标,忽略了价值目标,即使提出所谓的理想教育也经常是空洞的,让人摸不着头脑,无从实现,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重视美育,音乐美术学科在培养技能而非美育,最具美育的语文学科,在老师的肢解和条分缕析中早已失去培养美育的价值。
蔡元培的五育思想对于我们确立教育目标,解决教育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的关系,实用目标和价值目标的关系,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统一具有重大意义,这可以看作是蔡元培对教育的一大贡献。
二、关于他对学习国外的论述
蔡元培很重视学习国外的东西,就拿教育方面来说,他在谈到教育应该尚自然,应该展个性时,就提到应该向国外学习。他提到了实验主义教育学、杜威的实用主义、蒙台梭利的儿童室,还有比利时的德可乐利等。这些教育思想或实验活动当时在西方可能也是刚刚兴起,但蔡元培已经注意到了这些新的思想,他学习国外可真不落后。
他提倡学习国外的,但不主张“全盘西化、人云亦云”,他认为我们应抱一个正常的心态,即不自大,也不自弃,一切从自身从发。他说:不一定别人实行了,我们才去实行,即使日本及欧美各国尚未实行,而教育家正在鼓吹者,我等亦可采尔行之。我等须从原理上观察,可行则行,不必有先我而为之者。
他主张学习西方不能“囫囵吞枣”,应“取其肉吐其核”,将国外先进、有用的东西融合到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谋求发展。他对国外的东西都是批判的吸收,不是国外的东西就都好,比如他对宗教始终采取批判的态度,反对在大学建立神学科。他的大学教育思想就是博采众家之长而且结合了中国实际。
蔡元培重视向国外学习,同时,很重视向国外宣传我们中国的教育思想和文化传统。在1924年伦敦召开的一次会议中,他宣读了《中国教育的发展》,介绍了我们中国从很古老的时候就重视教育,介绍了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及教育机构,介绍了中国古代两大显学的不同命运,而且对中英教育进行了对比,各有优劣,正确分析了中国教育的差距,表达了交流学习的意思。还有几次在世界教育联合会的发言,他都不卑不亢,表达了发展的愿望和民族的自信。正是由于他这种精神,在当时中国那种国际地位下,他赢得了世界的尊敬,向国外介绍了我们中国的优秀文化。由于蔡元培促进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贡献卓著,法国里昂大学授予他文学博士荣誉学位,这是该校首次授予外国人这个学位。美国纽约大学授予他法学博士荣誉学位。法国总统授予他三等荣光宝星勋章。
蔡元培这种对待外国文化的态度,吸收外国文化的方法以及对中华文化的推广很值得我们今天的学习。今天我们的教育界在一味地照搬国外的东西,在国外教育界失去了话语权。我们应该从蔡元培的经验中汲取智慧,努力处理好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关系,向世界介绍中国教育的思想和经验。中国这种庞大的教育系统的运转一定有很多有益的东西值得总结,值得向世界宣传。中国一代一代的教育人一定有很多教育的智慧可以向国外介绍。
三、对教育真谛的把握和对教育民主、科学的追寻
《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
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
吾国教育界,乃尚牢守几本教科书,以强迫全班之学生,其实与往日之《三字经》、四书、五经等,不过五十步与百步之相差。欲救其弊,第一,须设实验教育之研究所。第二,教员须有充分之知识,足以应儿童之请益与模范而不匮。第三,则供给教育品者,亦当有种种参考之图画与仪器,以供教员之取资。如此,则始足语于新教育矣。
《教育独立议》
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于人类文化上能尽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器具,给抱有他种目的的人去应用的。
教育是要个性与群性平均发达的。
教育是求远效的;
教育是进步的
教育是公同的
《题儿童书局的国语教科书》
儿童的抽象作用,较直观为弱;所以吾人在智育方面,即不能不授以概念,而要在多用直观的材料为引导。直观的对免最好是实物、次标本,次图画,这是现今教育家所公认的。我国地大物博,兼跨寒、温、热三带;儿童所见,显有不同;对南部的儿童,讲雪人冰窖,对北部的儿童,讲木棉甘蔗,虽有图画,若要举实物来证明他,就很少机会了。上海儿童书局有鉴于此,特分编北、中、南三部国语,所含名词,均择本部中最彰明较著的,而关于听觉的,如歌谣等,也在本部中选出耳熟能详的,穿插其间,这对儿童的领会,必有极大的助力。特志数语,以为绍介。
四、教育家精神
四曰安贫乐道之志趣。教育之关系,至为重大,而其生涯,乃至为冷淡。各国小学教员之俸给,有不足以赡其家者,夫人苟以富贵为鹄的,则政治、实业之途,惟其所择;今舍之而委身于教育,则必于谈泊宁静之中,独存无穷之兴趣,虽高官厚禄,不与易焉。
《一九00年以来教育之进步》
具有爱心的教育家:为营救被捕学生,蔡元培竭力奔走相救,亲率校长团到教育部情愿,甚至以身家性命作担保,要求释放被捕学生。在全国人民的强力声援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了被捕学生,蔡元培亲率北大师生到校门口迎接。学生们悲喜交集,流下了激动的泪水。当时被捕的学生回忆说:“当我们出狱由同学伴同走进沙滩广场时,蔡先生是那样的沉毅而慈祥,他含着眼泪强作笑容,勉励我们,安慰我们,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85页
公而忘私
为解决爱国女社学生日常开支,蔡元培自告奋勇前往南京借款,以解燃眉之急。行前家人来泣告年仅十岁的长子阿根病故,他挥泪嘱托前来送行的朋友代为处理后事,顾不上最后看一眼爱子,抚慰一下夫人,毅然登轮而去。三天后终于借得六千元,回到上海,解决了学生的断炊之忧。他这种公而忘私和勇于任事的精神一直被人们传为美谈。43页
1920年任北大校长期间,奉派去欧美考察教育。在考察期间,不幸接到夫人在京病逝的消息。他强忍悲痛继续行程,写下了情真意切的《悼亡妻黄仲玉》64页
蔡元培的社会责任感:“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蔡元培对近现代中国教育、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主要是:
1.自蔡元培始,中国才形成了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体系和教育制度。
2.他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主张,使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条件。
3.为中华民族保护了一批思想先进、才华出众的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