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企业经营业绩评价

2024-11-22 01:30:31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做出的一种价值判断。业绩评价是为企业的经营管理服务的, 对企业的经营起着导向性的作用,直接关系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与保持,影响着企业的 生存与发展。随着历史的车轮迈入21世纪,整个社会经济的生产结构和劳动结构发生了深刻 的变化,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面临着挑战,由此,企业经营业绩评价方法也应进行相应的变革。

 一、传统的起因经营业绩评价——财务性评价指标具有局限性
  传统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只包括财务性评价指标,并不包括非财务性评价指标。财务性评价指标主要指会计收益指标,如净利润、投资报酬率,虽然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许多企业广泛应用,但随着企业的目标从利润最大化发展为股东财富最大化,财务性评价指标在实际当中却暴露出许多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在公认会计准则(GAAP)下,会计收益的计算未考虑所有资本的成本,仅仅解释了债务资本的成本,然而却忽略了对权益资本成本的补偿。众所周知,在现代经济条件下,企业的资本来源,一般由债务资本和权益资本两部分组成,权益资本成本作为一项重要的资本要素也具有机会成本。因此不确认和计量权益资本成本,实质是虚增了利润,有可能误导投资者作出错误的决策。
  2.在应计制会计下,由于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具有相当的弹性,使得会计收益存在某种程度的失真,往往不能准确地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单凭报表业绩决定经营者的实际工作绩效和报酬很可能是不恰当的。例如投资报酬率(ROI )虽然将企业获取的净利润与其所运用的资产联系起来了,但由于使用的会计估计,尤其是折旧与存货计价方法会影响企业盈利及其使用的净资产,进而影响ROI, 因此也具有许多缺陷。
  3.在使未来的增长得以实现或者导致未来企业的增长难以实现的无形影响的反映方面,财务评价指标显得力不从心。也就是说,许多有利于或不利于企业创造价值的活动的影响,因为不符合会计的谨慎性原则,而无法包含于净利润当中,例如成功地开发了一项新产品,或损失了主要的经营管理人员,虽然可能都对目前及未来的净利润有重大的影响,却未能立即得到反映。
  4.会计收益是一种“短视指标”,利润的增加并不一定就导致现金流量的同步增加。片面强调利润容易造成经营者为追求短期效益,而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的短期行为,可能助长企业管理当局急功近利的思想和短期投机行为,使得企业经营者不愿进行可能会降低当前盈利目标的资本投资去追求长期战略目标,也就是说可能导致企业管理当局不重视科技开发、产品开发、人才开发,不利于企业长期的健康发展,从而与企业的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基本目标相背离。
  5.由于物价变动的影响,传统的以历史成本为业绩评价的方法会使不同币值的金额混合在一起。虽然理论上可利用一些新的财务指标,如现金流量将传统的会计信息加以调整,以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然而在实务上却遇到客观性与可靠性问题。
  二、现代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特点——在传统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评价企业经营业绩结合非财务性指标
  近几年战略管理理论使人们意识到仅运用财务指标评价公司业绩是不足,相比之下非财务指标更能促使企业改进管理。因此,一个完整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该是财务评价指标与非财务评价指标的有机结合。从国内外目前的理论和实践来看,完整的企业经营业绩评价系统应该包括以下几种非财务评价指标:
  1.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反映企业在市场营销方面的经营业绩。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企业在市场中占有的份额对于企业而言尤其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实际调查表明,市场占有率在众多的非财务性评价指标中雄居榜首。
  2.产品品质。产品品质是指产品的质量水平。产品品质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产品在生产阶段符合企业制造标准所表现出的品质;另一方面是指产品在售后阶段符合客户使用要求而表现出的品质。它可以通过废品率和顾客退货率这两个计量指标加以综合反映。
  3.员工积极性。在知识经济时代中,人力资源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传统的业绩评价方法受到批评的原因之一在于忽略了对员工的生产技术水平、劳动积极性以及培训情况等方面的评价。如果企业员工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极性不高,在公司中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这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整个企业的经营业绩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4.创新能力。前已述及,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管理重心正由实物资本转向技术、知识、人才等无形资本,因此在评价企业经营业绩时应该关注企业的诸如市场价值、品牌价值、新产品的开发能力等非财务性指标。其中创新能力是指企业在开发和创造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产品方面的能力。
  5.顾客满意程度。该因素指的是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能够不断地满足消费者日益变化的消费需求,不仅仅是在质量上,更重要的是在花色品种等其他方面。
  三、不同阶段应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
  一个典型的工商企业生命周期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创业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由于企业的这四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其财务目标也可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评价企业的经营业绩时,应该结合企业其时所处的阶段进行正确评价。一般而言,应该是不同阶段应采用适宜的评价指标:
  1.当企业处于创业阶段时,非财务事项,例如开发新产品,设立组织机构,可能比任何财务性指标更为重要。在企业创始阶段,如何以有限的经济资源占据市场上的有利地位通常是最重要的关键因素。因此,销售收入的增长以及营业活动现金流量,通常经其它的财务性业绩评价指标显得更重要。
  2.在企业进入成长阶段时,虽然仍应该注意销售收入的增长,但同时也应该考虑企业的盈利率与资金管理效率(如ROI), 以求得收入与报酬率之间的平衡。当资金变得越来越容易取得时,营业活动现金流量也变得相对不重要了。
  3.当企业步入成熟阶段时, 其主要考虑的是资产与股东权益的ROI,只有仔细地运用资产及相关的现金流量,注重盈利率,才能获得较高的报酬率。在这一阶段,企业的经营者必须监控所有的财务性评价指标,企业才可能保持活力,免于老化。
  4.当企业步入衰退阶段时,现金流量就变得再度重要了,企业经营者必须仔细地评价各项有利于增进企业获利能力的投资,以获得最大的资产报酬,长期性的财务性绩效指标例如ROI 或剩余盈余则相对的变得较不重要。
四、主要经营业绩评价办法与模型概述
  (一)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Stern Stewart & Co.)的EVA系统EVA是一种管理绩效财务评定方法,默顿·米勒(Merton H.Miller)和弗兰科·莫迪里阿尼(Franeo Modigliani)把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第一次应用于公司财务,把企业的经济模型和NPV作为评价投资项目的工具,并且提供了一个理论框架,以便把EVA作为一个度量业绩的指标和建立激励制度的基础,以使管理者的行为与股东的利益相一致。乔尔·斯特恩(Joel M.Stern)和G·班纳特·斯图尔特(G.Bennett Stewart)将该理论突破并加以完善,表述成一个容易理解的体系,以便于管理人员用来指导公司的资源配置。这就是目前国内外广泛流行的美国纽约斯特恩·斯图尔特咨询公司所提出的EVA业绩评价与激励系统。EVA的基本原理是指税后经营利润再减去债务和股权的成本。剩下的利润可能超过或者少于全部资金的成本,而这才是这些资金在给定时间内创造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也就是剩余收入或经济利润。其基本计算公式为:EVA=NOPAT-C%×TC。其中,NOPAT是税后净经营利润,C%是资金成本系数,TC是使用的全部资金。
EVA指标首先在美国得到迅速推广,以“可口可乐”、“AT&T”等公司为代表的一批美国公司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尝试将EVA作为衡量业绩的指标引入公司的内部管理之中,并将EVA最大化作为公司目标。九十年代中期以后,在上述公司成功经验的示范效应下,许多大公司也相继引入了EVA。目前,EVA已经被“可口可乐”、“西门子”等全球400多家公司所采用,美国《财富》杂志称EVA为当今最炙手可热的财务理念。同时麦肯锡、毕马威等管理、会计咨询公司也开始提供EVA咨询服务。EVA还受到高盛、CS第一波士顿等投资银行的分析家和基金经理的欢迎,认为用未来预期EVA解释公司股票价格比每股收益或净资产收益率好,希望根据EVA投资来赚取超额收益。
与传统的绩效评价体系相比,EVA具有鲜明的特点和明显的优越性:EVA不受公认会计准则的限制,其使用者可以根据需求做出适度调整,以获取相对准确的数据,从而降低了会计准则引起的经营绩效扭曲现象;EVA将业绩评价与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联系起来,使管理者的利益与股东的利益在矛盾和协调中取得一致,也克服了经营者的利润粉饰行为;EVA提供了资本市场对企业的评价、企业内部的资本预算以及管理者绩效评估的测定和分析工具,从而将不同资本规模、不同资本结构、不同经营风险的企业放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业绩评价;由于EVA指标体系涵盖了各个管理层次,这使得公司的经营管理活动能够很好地将各个部门长、中、短期的目标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使得管理与决策更加科学;EVA的管理强调权力的有效分散,可以避免控制层次过多带来的弊端,同时促进组织结构“扁平化”,增强组织及其经营管理的灵活性,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与有效性。因此,EVA系统作为一种有效的业绩评价工具在美、英等国备受关注。但EVA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其本身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计算EVA所进行的必要调整可能并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则;EVA评价方法过分强调了经营成果的业绩,并主张将EVA作为决定企业管理者与员工报酬的唯一指标,这样单纯地运用EVA指标也常常难以识别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EVA是一种财务指标,缺乏对非财务指标的重视。
 (二)卡普兰和诺顿的平衡记分卡 美国著名管理会计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的罗伯特·卡普兰(Robert Kaplan)和复兴方案国际咨询企业创始人兼总裁戴维·诺顿(David Norton),在总结了大型企业的业绩评价体系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于1992年首先提出了平衡记分卡。它是通过建立一整套财务与非财务指标体系,将公司的战略转化为具体目标和业绩指标,对企业的经营业绩和竞争状况进行综合、全面、系统地评价的一种业绩评价方法。
据Gartner Group的调查显示:在《财富》杂志公布的世界前1000位公司中,有70%的公司采用了平衡记分卡系统。像Champion International,AT&T,AUstate和Apple Computer通过使用平衡记分卡,将经理层的注意力集中在逐月和逐日的行为项目上。从平衡记分卡的评价指标体系来看,它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财务(Financial)、顾客(Customer)、内部经营流程(Process)、学习和成长(Learning and Growth)。财务维度,平衡记分卡要求根据企业所处发展时期或阶段的不同,相应地选择财务业绩计量指标,包括利润、投资回报(ROI)、经济增加值(EVA)等。此处所指的财务指标是一种综合指标,其他三个方面的改善必须反映在财务指标上。从这一意义上看,财务方面是其他三个方面的出发点和归宿。顾客维度,企业以顾客为中心开展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把顾客方面核心的衡量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新顾客赢得率、顾客回报时间、顾客利润、老顾客留住率以及目标市场份额等。这些指标可以系统地反映企业在市场中为客户提供了什么样的价值,处于什么样的竞争地位。内部经营流程,内部经营流程是指企业以顾客需求为起点,投入各种原材料到创造出对顾客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的一系列活动。内部经营流程是企业改善其经营业绩的重点,顾客满意度、股东价值的实现都要从内部经营流程中获得支持。主要包括产品设计、产品开发、售后服务、生产效率、产品质量等指标。学习和成长,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人才、信息系统和组织程序。强调员工的能力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的结果。为了适应新的挑战,不仅职工必须通过不断的自身学习和组织学习提高业务素质,而且企业管理当局也必须加强对员工的技能培训,改善企业内部的信息传导机制,激发员工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学习与成长。这一维度包括的指标主要有雇员能力、组织适应变化的能力等。
  平衡记分卡的其四个方面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根据企业的总体战略,由一系列因果链贯穿起来的一个整体,展示了业绩和业绩动因之间的关系,而确认并有效地管理这一因果关系是平衡记分卡的主要特征。四个视角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每一个视角不仅包括具体的目标,而且包括为达到每一目标而的评价方法。而这些目标与评价方法的构建,是在公司远景和战略框架的统领下完成的。平衡记分卡具有明显的优点,表现在下三个方面:一是实现了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平衡;二是实现了战略目标的管理,并进一步将战略目标进行战术转化;三是实现了不同业绩评价角度间的紧密联系和有机地融合,共同支持企业的战略。然而,平衡记分卡也同样存在局限,非财务指标难以量化,如学习、成长与创新都是很宽泛的概念,涉及企业生产经营的各方面,单独界定一个方面比较困难的。作为一种新的绩效考核体系,平衡记分卡的实施可能会遇到各业务部门对采用新的绩效考核体系的抵制(组织变革的阻力),此外还会遇到非财务指标不能和经营成果紧密结合,各利益主体对财务指标的看重所带来的压力等问题。由于四个维度未能包括公司实际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供应商、社区、政府等重要利益相关者的作用未能在其中得到反映,同时,目标多元化也不利于企业果断地制定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