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环保读书笔记有没有,急急急急急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叽

2024-11-03 05:31:04
推荐回答(1个)
回答1:

《绿色建筑》 林宪德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7 年 7 月第一版 ISBN 978-7-112-09223-9 本书是 2003 年「热湿气候的绿色建筑」一书的全面精简改版,其内容大量删除原有空调照 明等艰涩的机械技术内容, 同时也删除与目前绿色建筑评估技术手册重叠之内容, 希望能够 成为深入浅出、轻松愉快的绿色建筑专业入门之作。 台湾今日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 是笔者主导国内多位研究者十多年来的共同心血, 也是 立於国际比较的本土化研究成果。 作者为了追寻热湿气候之建筑原貌,走访东南亚各国、日本南部、美国东南部,以及中 国之云贵、华南、江南,探索气候民居与风土建筑元素,建立了丰富的生态建筑图片档案作 为本书之素材,相信这些第一手资料能提供读者对於绿色建筑风土的体认。 本书可说是集作者近年绿色建筑研究之精华, 尤其新增大量亚洲与世界各国之生态气候 与耗能特色之比较解析,使内容兼具地方特色与国际视野,因此本书删除了「热湿气候」之 赘语,重新以最简短的「绿色建筑」为名。 在短短数年内, 许多大专院校与社区大学纷纷开设绿色建筑的课程, 建筑系的学生对绿 色建筑指标也朗朗上口,甚至在国中小学教科书上也开始介绍绿色建筑。 由於绿色建筑的内容只谈论建筑尺度的环保技术, 或许有人认为小尺度的环保设计对大 生态环境之贡献太薄弱,真正的地球环保对策必须扩大至都市、国土规划上,方能发挥整体 功效。读者若有此忧虑,请参照笔者另一姊妹作「城乡生态」,必能有助於建构环境生态设 计之完整体系。 但愿我们的居住环境可由「绿色建筑」迈向「城乡生态」,让我们的子孙能活得更有尊 严、更有希望。 部分目录和摘要 第一章 永远的欧伯罗斯 1-1 1-2 1-2.1 1-2.2 1-2.3 1-2.4 绿色建筑的展开 绿色建筑发展史 绿色建筑起源于能源危机 “风土建筑”与“生态建筑”两大思想脉动 地球环保危机 经济全球化加速地球环境危机 然而,1990 年以来的亚洲金融风暴告诉我们,全球化非但不是经济万灵丹,反而使地球社 会、经济、政治、环保秩序的乱源。事实上,目前的全球化趋势并不是促进人类理解、文化 交流、社会正义的全球化,而是企业公司的全球化、名牌的全球化、物欲的全球化、资源掠 夺、环境破坏的全球化而已。由企业所主导的全球化,使政府变得无能,使政府的税收越来 越仰赖薪资阶层,使税制的公平性丧失殆尽,使全球贫富差距拉大。 2003 年,联合国公布“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全球富有与贫穷国家间的鸿沟逐渐扩大。1990 年代美国开始繁荣之际,全球超过 50 个国家的生活水平却下滑。全世界最富有的 1%人口 (约 6 千万人),其收入是最穷 57%人口收入的总和;美国最富有的 2500 人,其收入几乎 等于全世界最穷 20 亿人的收入总和。在 1820 年,西欧的每人平均国民所得是非洲人的 3 倍,到了 1990 年代,差距已高达 13 倍。 以生态的观点,全球化意味着组织的巨型化、复杂化、以及食物链层级的冗长化,隐含着全 球生态系统的弱化。全球化自由贸易的机制,在先天上即是产业文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克星, 它使跨国企业将无数的地方产业连根拔起,让标准化市场把无数的蔬菜水果排除。“根据国 际农村振兴基金会的研究报告指出,从 1903 年到 1983 年间就有 97%在当时非常普遍的蔬 菜消失在市场中,可能也不再生产。在 1903 年时,大黄还有 35 种,但是到目前只存留下一 种,而且是由国家种子贮存实验室所保存的……19 世纪所产的 7098 种苹果,到今天总共失 去了 6121 种,也就是减少了 86%。……我们失去的——是各种不同的维生素与口味、种植 时期的多样化、植物对虫害的抵抗力(Weizacker,E.U.,吴信如译,p378) 全球化同时加速了地球环境风险的全球化, 配合全球网络化, 造成全球生态环境的累积性破 坏。例如 1997 年印度尼西亚盗砍森林引发大火,造成广大区域性霾害,甚至造成东南亚与 印度各国严重空气污染与老人和儿童死亡, 并迫使新加坡硅晶圆厂停止生产; 近年来中国快 速工业发展所产生的霾害与空气污染日益加速。2002 年到 2003 年亚洲的 SARS 风暴,也因 为全球化旅游的频繁,而引起跨国传染与恐慌。十年来全球加速的环境破坏,正好与十年来 加速的全球化经济同步。 慕尼黑再保公司警告,气候灾害的损失不久将不再能支付了。1960 年代全球共有 14 件重大 生态灾难,到了 1980 年代已增为 70 件,如果我们不能阻挡温室效应,世界经济体系将于本 世纪中期崩溃(Franzs Alt, p36)。由于全球化企业陆续把产业以往环境规范最宽松的国家, 可怕的积累性污染正在最贫困的地区展开无声无息的大屠杀。 如今, 人类更深陷入基因食物 污染、疯牛病、禽流感等全球性生态风险之中,此风险甚至已逾越国家的疆界与人类的控制 能力。自由经济的全球化,显然已造就了环境危机全球化时代的来临。 1-3 1-3.1 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 建筑产业破坏山林 建筑产业对环境的破坏是超乎常人所能想象的。 根据欧洲建筑师协会的估计, 全球的建筑相 关产业消耗了地球能源的 50%、水资源的 50%、原材料的 40%、农地损失的 80%、同时产 生了 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50%的水污染、48%的固体废弃物、50%的氟氯化 合物、显然建筑产业是造成地球环境危机的主角之一。 建筑产业在中国曾造成严重的耕地损失,因为中国在 2000 年仍有 95%采用实心粘土砖墙体 构造,造成每年由农田取土 14.3 亿立方米、烧砖 6000 亿块,每年因生产粘土毁田 50 万亩, 同时消耗 7000 多万吨标准煤,这使得中国人均耕地快速减少。有鉴于此,中国政府乃积极 鼓励城市建筑采用钢筋混凝土构造建筑物(以下简称 RC 建筑物)以替代泥砖构造,在 2005 年已有 170 个城市基本实现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预计到 2010 年底将全面禁止所有城市使 用实心粘土砖,以便将实心粘土砖控制在年产量 4000 亿块以下。 然而,中国政府在推广 RC 建筑之际,却可能导致另一种更严重的国土破坏,因为 RC 建筑 市场对于沙石的大量需求,造成一片滥采砂石之风。例如长江常出现千船竞采江砂之景,对 长江大堤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事实上,大部分亚洲国家都已深陷 RC 建筑之害。为了应付庞大水泥与砂石需求量,已对国 土产生严重的破坏。…… 由于广大的建筑市场,是台湾的河沙渐行枯竭,台湾行政部门为了平衡砂石市场,甚至陆续 开放一些丘陵地作为陆砂开采地, 想不到更破坏了宝贵的生物栖地。 这些陆砂开采地看似为 贫瘠的砾石丘陵, 却常常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 例如被规划为砂石开采地的云林县湖本村枕 头山,就拥有 40 多种保育类野生动物,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八色鸟栖息地。八色鸟 (Pittanympha)之英文原意为“在山、河、林地等处,以美丽少女姿态出现的仙子”,其全球 繁殖地包括韩国、日本、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近年来由于其地破坏及人为猎捕,使得全球 八色鸟数量大量减少, 现已被国际鸟盟列为全球性最受威胁鸟种之一。 想不到这些国宝级美 丽生物,为了建筑市场之大量砂石需求,被迫面临完全灭种的危机。 1-3.2 建筑是高污染产业 根据笔者的研究,在台湾中层住宅大楼所使用的建材之 CO2 排放量约为 300kg/m2,以每户 35 坪(116m2)来计算的话,每户 CO2 排放量约为 34000kg,这些 CO2 排放量相当于一棵 乔木在 40 年的光合作用才能吸收完毕。 也就是说, 地球上每户人家必须持续种植一棵乔木, 才能平衡住宅建设对地球气候的冲击, 但以目前都市绿化不足的现况而言, 简直是难以完成 的任务。假如建筑产业本身无法致力于 CO2 减量对策,则根本无法奢言可持续建筑政策。 1-3.3 建筑物也是鸟类杀手 2003 年,Audubon 协会在美国芝加哥市发起“熄灯计划”,要求在春秋五个月间,由晚上 11 点起至黎明关闭高楼的夜间灯, 以保护迁徙鸟类的安全, 并宣布成立全球第一个对鸟类友善 的城市。此行动预计一年可以拯救上万只的鸟类。如莺鸟、画眉鸟等迁徙鸟类,约可减少 80%的撞死率。由于办公大楼外泄的夜间照明光线,很容易混淆了鸟类的巡航系统,使得芝 加哥每年数以万计的鸟类重复环绕大楼而飞, 然后撞楼而死; 有些则沿着窗灯旁飞行直到筋 疲力尽而死。根据报道,单一栋大楼在一个晚上可能死伤成百上千只鸟,著名的汉考克中心 关掉它装饰性的大楼照明之后,每晚可以拯救 1500 只鸟的性命。 根据 1979 年科学家、鸟类学家的估计,北美大陆每年大约有 10 亿只鸟类撞死在建筑物上, 尤其在午夜的阴雨浓雾日死伤特多。 尤其在鸟类大量迁移的河川或大湖边上的大都市, 高楼 林立的建筑夜间照明,更屠杀了不计其数的鸟类。玻璃帷幕 玻璃帷幕建筑常常是鸟类生态的杀手,尤 玻璃帷幕 其是高反射玻璃设计的玻璃大楼立面会反射周围景观,很容易让鸟儿冲撞致死。 1-4 1-5 1-6 绿色建筑的胎动 世界绿色建筑评估的热潮 绿色建筑宣言(小结) 第二章 绿色建筑的风土美学 2-1 玻璃大楼混淆建筑风土 2-1.1 玻璃大楼起源于温室建筑 由上述近代建筑发展史可知, 玻璃建筑原本是起源于欧美寒冷气候的温室, 在寒冷气候中创 造“热带雨林”,本来就是一种反气候、反生态的行为,但在今天玻璃建筑却成为全世界争相 效法的对象,简直是对地球环保的一大伤害。由于玻璃上述优良的保温材料,因此玻璃建筑 在寒冷北方之危害尚小,但它具有“温室效应”之特性二特别不适于温热气候。所谓“温室效 应”是指玻璃这种建材可让短波的日光穿透入室内,但穿入室内后的热量就变成一般常温的 长波辐射,而不易消散至室外,使得热气积累在室内而越来越热。假如你体验过暴晒于夏日 下的汽车内气温,就可了解玻璃温室效应的可怕。 2-1.2 大玻璃建筑是能源杀手 2-2 人类生活圈与建筑环境技术的发展史 2-2.1 建筑风土的气候分区 2-2.2 人类发源于热带 2-2.3 人类以“穴居”与“火塘”征服寒带 2-2.4 人类以“干栏”与“吊床”征服雨林 2-2.5 人类以“帐篷”与“泥土”前进沙漠 2-2.6 热湿气候是最难控制的气候 2-3 建筑气候风土论 2-3.1 由 Bergmann 法则谈起 古代的北欧农家为了在寒冷气候中抗寒, 常把牲畜集中豢养于室内, 利用牲畜体温之散热来 采暖,同时把粮草仓库置于屋顶阁楼以保温。而人类择居住于最温暖的中间层。此外,越寒 冷地区的住家规模通常越大,其住家外形通常做成方正、浑圆、平整的造型,以减少散热表 面积,其家人常集中而住,以防热能浪费。相反地,热湿气候的民居通常规模较小,以利通 风散热, 有时甚至做成干栏型的高脚屋, 以增加通风面积。 其外形常附有凹凸的遮蔽或屋檐, 以利导风散热。这北方浑圆巨大、南方小巧玲珑的风土建筑形态,完全符合 Bergmann 的保 温法则。 2-3.2 由建筑能源见证“建筑气候风土论” 2-4 “建筑气候风土论”的建筑美学 2-4.1 寒冷气候的“保温文化”就是“墙面文化” C.E.Brooks 曾在 1940 年代对欧洲民居的外墙厚度做过调查,发现外墙厚度在苏联境内为 50-70cm,波兰为 50cm,德国东部为 38cm,德国西部、比利时、英格兰为 23cm,其厚度约 于当地最寒冷月份的平均气温成正比, 显然古代民宅对墙面保温的投资, 与当地的寒冷程度 约成正比。 基本上,在寒冷气候采取保温对策,是有立竿见影的效果的。例如在二次世界大战的库页岛 上, 日本人住在气密性不良的低保温木构造住宅, 其平均采暖费用比住在高保温的土石构造 住宅的俄罗斯人高出 35 倍(市川健夫,p8),显示在寒带实施保温措施的节能效益有 35 倍以上的效益。 2-4.2 干燥气候的“保温文化”是另一种“墙面文化” 在干热气候的民居都采用小窗与厚重的泥墙, 以保温的手法来抗拒温差与日射所带来的热浪 侵袭。 例西班牙的南部高原、土耳其的 cappadocia 高原、中国的黄土高原。 2-4.3 热带的“遮阳建筑美学” 深深的遮阳、美丽的阴影,无疑才是真正的“热带建筑美学”。 2-4.4 泛亚热带的“保温遮阳并重文化”建筑美学 最具体的建筑特征: “适中的开口” 开窗只要满足基本的采光、通风、眺望需求即可,不必要开太大窗而引进太多的热流。以一 般的 RC 构造而言, 通常办公建筑在 40%、 住宅在 20%的平均开窗绿就已具备十分良好的采 光眺望开口。 “丰富的阴影” 在开口部上装设遮阳板、雨披、阳台,以遮蔽日射辐射。 “充分的通风” 大略而言,在住宅、宿舍、疗养院、学校等非空调性建筑中,建筑平面应以长条浅短之平面 为主。居室空间深度不应该大于 10m,要留有中庭、回廊以供双面通风之用。 2-5 建筑气候风土美学(小结) 第三章 建筑的通风文化 3-1 台风建筑文化 台风威胁下的“防风型建筑”,不得不以坚固、保守、内敛的造型为取向,而无台风威胁的热 带则可利用简单的自然材料, 发挥出如万花筒般灿烂美丽的建筑文化。 台风对建筑造型的限 制条件, 乃是识别东亚民居文化的一种建筑生态指标, 也是东亚民居研究者必须铭记在心的 建筑风土观。 3-2 形塑建筑通风文化 3-2.1 Sind 的通风塔 通风塔建筑文化在干热气候的中东地区非常普遍, 它利用水蒸发原理来创造浮力对流, 同时 利用中庭与喷泉水池作为导引气流之出路。 3-2.2 干栏民居的通风除湿智慧 3-3 必要换气量的需求 3-4 “封闭型通风文化”与“开放型通风文化” 3-5 通风潜力 3-5.1 通风的定义 3-5.2 通风潜力 3-6 浮力通风设计 3-6.1 利用中庭烟囱效应的通风设计 3-6.2 通风塔建筑设计 3-6.3 浮力通风与空调的矛盾 3-7 风力通风设计 3-7.1 善用季节风与地形风 3-7.2 “深度低于 14m”的平面配置 3-7.3 热湿气候的多孔隙导风建筑文化 3-8 建筑通风文化(小结) 第四章 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 4-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4-1.1 生物多样性的意义 4-1.2 认识“生态金字塔” 4-2 绿化量设计:生物多样性环境设计的第一步 4-2.1 绿化量的 CO2 固定量指标 4-2.2 绿化的 CO2 固定效果评估 4-3 绿地生态质量设计 4-3.1 串联绿地生态的项链:生态绿网设计 4-3.2 建造绿地的生态驿站:小生物栖地设计 4-3.3 乱中有序的生命力:植物多样性设计 4-3.4 生态基盘设计:土壤生态设计 4-4 生物共生建筑设计 4-4.1 生物光害防治 4-4.2 对鸟类友善建筑设计 4-4.3 对生物友善的建筑设计 4-5 小结 第五章 建筑水循环设计 5-1 基地保水的课题 5-1.1 生态保水的都市防洪政策 5-1.2 不透水化环境加速都市热岛效应 5-1.3 宛如塑料布包起来的都市环境 5-2 基地保水设计 5-2.1 直接渗透设计 5-2.2 贮集渗透设计 5-3 建立节水型社会 5-3.1 全球水资源危机 5-3.2 杜绝耗水型文化 5-4 绿色建筑节水设计 5-4.1 采用节水器材 5-4.2 设置雨水贮集利用系统 5-4.3 设置中水系统 5-5 绿色污水处理 5-5.1 不用水的堆肥马桶 5-5.2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 5-5.3 把水还给河川 5-6 小结:永续建筑水循环设计 第六章 建筑围护结构节能设计 6-1 建筑节能的意义 6-1.1 建筑是人类的第三层皮肤 6-1.2 建筑节能设计是建筑风格的雕刻师 6-2 都市节能规划 6-3 建筑围护结构的节能对策重点分析 6-4 开窗节能设计 6-5 选用好的节能玻璃 6-6 外遮阳节能设计 6-7 绝缘保温设计 6-8 双层外皮(Double Skin)在温热气候得不偿失 6-9 屋顶节能设计 6-10 小结 第七章 建筑 CO2 减量设计 7-1 建筑产业的 CO2 减量问题 7-2 建筑物 CO2 排放量评估 7-2.1 建筑躯体 CO2 排放量 7-2.2 建筑规模与 CO2 排放量 7-3 建筑物生命周期 CO2 排放量评估 7-4 建筑 LC CO2 评估的国际比较 7-5 水泥建筑物是环境杀手 7-6 建筑 CO2 减量对策 7-6.1 “结构合理化”是 CO2 减量的第一步 7-6.2 “建筑轻量化”是 CO2 减量的第二步 7-6.3 “使用再生建材”是 CO2 减量的第三步 7-7 小结 第八章 绿色营建 8-1 建筑环境污染 8-1.1 建筑废弃物的环境污染 8-1.2 室内环境污染 8-2 绿色构造 8-2.1 推广钢构造建筑 8-2.2 推广木构造建筑 8-2.3 高性能混凝土 8-2.4 建筑耐久化设计 8-2.5 旧建筑物再利用的省思 8-3 绿色施工 8-4 绿色室内装修 8-4.1 简朴装潢 8-4.2 绿色建材 8-4.3 本土建材 8-4.4 “绿色建材”设计实例 8-5 小结 第九章 绿色建筑的隐忧 9-1 “不建设”是最好的绿色建筑 老子说“大道废,有仁义”。相同道理,我们必须认知:“建筑专业堕落,才有绿色建筑之说”。 绿色建筑虽然标榜地球环保设计,然而假如是不当的需求,不必要的建设,再好的绿色建筑 也是枉然。 例如中国大陆最近的经济起飞,带动各地方政府的建设竞争,但由于缺乏整体规划,却造成 严重的重复建设。各地重复兴建高新技术园区、软件园、信息港、生命科学研究基地,一个 接一个的创办,到处批一大片土地,进行结构雷同的建设,引起区域间恶性竞争,严重浪费 资源。以机场建设为例,在珠江三角洲 4 万 km2 的土地上,已建成和正在兴建的机场有 9 个,一些机场之间相隔不到 30km。南京市目前一口气设了浦口、仙林、江宁三个大学城, 也建成了浦口高新区、珠江路、江宁开发区三个软件基地,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也将是产 业恶性竞争。 这种重复投资建设的浪费在台湾也十分严重。 例如一个小小台湾却盖了五座国 际机场,令人啼笑皆非。在台北、高雄两座国际机场之后,还建造了澎湖、台中清泉港、花 莲等有名无实的三座国际机场, 其中有的设施未符合国家航站标准, 根本没有国际航班愿意 降落。有的连凑足一台国际包机的旅客都没有,除了开幕式开除一班包机以外,从无国际航 班的踪影。 绿色建筑的评估究竟只是一个办法,加入不能谨慎规划,减少建设浪费,谈论绿色设计也是 无用。例如号称绿色奥运的中国北京奥运,尽管北京市提出绿色奥运评估方法,也力求在许 多场馆使用太阳能,但是其场馆设计却极尽过大评估、超量设计之能事。例如耗资 35 亿元 人民币、号称世界最大体育馆,也被戏称为“鸟巢”的奥运会体育场,以超大 990mx340m 空 间跨度来设计,总共需要 13.6 万吨的钢材使用量,每平方米要承受 400 多公斤的重量。大 陆某学者说,“用钢铁垒出个鸟巢,根本不是绿色奥运,而是浪费资源”。后来在 2004 年“奥 运会瘦身”运动中,“鸟巢”被紧急叫停,以进行“优化计划”。“新鸟巢”被迫取消了可开启的 顶盖,其椭圆形的开口东西方向半径加大 90m,座位数减少 9000 个,钢结构用钢量减少到 4.2 万吨,才是预算降至 31.3 亿人民币,但仍然是个天价。 “源流管制”是环保的最高原则,但是很多错误的绿色建筑政策,却常常进行“先污染再治理” 的蠢事。例如北京属于资源性重度缺水的城市,人均雨量不足 300m3,水资源仅为世界的三 十分之一,在 2005 年时缺水近 8 亿立方米。然而,北京国家大剧院却在周边设计一个面积 达 35000m2 的露天大湖,再采用名为“中央液态冷热源环境系统”的新绿色建筑技术,在大 剧院周边打许多深水井,抽取地下 80m 的低热,通过热交换器为湖水提供热量,以防止这 个大水池冬天结冰,可谓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我们先要体认“不建设才是最好的绿色建筑”的哲理,尤其要了解任何建设都是对地球的创 伤,惟有事前消弭无谓之建设,减少无谓之设施,才是迈向可持续建筑之最高境界。 9-2 “越简单”是越好的绿色建筑 这生态系统的“能量第二定律”在都市建筑方面亦为铁的定律。基本上,人类社会的都市化现 象,就是生态系统复杂化,多层级化的反生态现象。都市规模越大,单位人口所消耗的资源 越多,所制造的污染更多,危害地球生态越严重。都市规模的巨型化,相当于资源转换层级 的复杂化,其转换损失当然也加剧扩大。复杂化、巨型化、科技化的建筑物,在先天上就潜 伏着低效率化、浪费化的风险。试想,像香港汇丰银行、世界贸易中心、吉隆坡双塔一样的 高效能建筑,假如没倚赖精致庞大的保安、防灾、交通、节能监控设备与人员管理组织,真 不知有多少风险与浪费。然而,智能化、自动化、管理化本身也是一种食物链冗长化之意, 尽管建筑管理科技可以改善其效率, 但这只是在其高度浪费的本质中减少一些挥霍而已, 其 违反生态的本质是不变的。 9-3 “高科技”绝非拯救地球的万灵丹 戴维森 (Davidson) 在“You Can’t Eat GNP”一书中, 认为当前经济学与科技理论有三大误缪, 其中有一种妄想“高科技终会拯救人类”的误谬,以及许多人认为当人类身陷生态灾难时,高 科技的大军就像好莱坞西部片一样, 在千钧一发之际会赶来拯救人类。 这想法在现在的地球 环保局势之下,简直是极其荒谬之妄想。 事实上,一般所谓的“高科技”,常是一些生态系统越复杂、能源转换次数越多的技术,想要 以此达到节能、节水、减废之功能,在“能量第二定律”看来简直是缘木求鱼。例如台北四栋 高层智能型办公大楼, 虽然耗费巨资倒入自动化建筑节能管理设备, 但其中三栋全年用电量 却比相似规模的一般高层大楼高出 1.3%,甚至有一栋在杂志上一再宣传的豪华智能型办公 建筑,耗电密度却为相似规模一般大楼的 1.4 倍,遗迹越复杂化、越智能管理化、越高科技 的办公大楼,反而有越高耗电的倾向。这些昂贵的“高科技”技术,在局部看似“绿色”,但却 因复杂的多次转换而得不偿失。 ……市面上常出现一些更昂贵的高科技节能设计法。例如现在流行的双层 Low-E 玻璃之节 能设计,由于其单价约为一般玻璃的两倍高,为了节约相同的 669kWh 之空调用电量,回收 年限高达 21.8 年。又例如,以高科技的太阳能光电板来节能时,必须要寻 6.0m2 的屋顶面 积装设光电板,即使以最高效率的并联时发电条件来计算,其回收年限更高达 146 年,几乎 毫无投资效益可言。 上述 6 种节能对策说明了一些事实,只要应用得宜的话,越简单的技术常有越好的效益(如 减少玻璃开窗、自然通风、穿短袖);越便宜自然的设计常比高科技的设计更有效益;事前 预防绝对胜于事后的治疗。 节能技术的复杂程度与投资效益 名称 定义 自然式设计 诱导式设计、混合式设计 强制式设计、机械式设计 以建筑躯体设计配合局部机械控 完全以建筑与景观设计来达成的环境调节技术 制来达成的环境调节技术 实例 完全依赖机械动力系统或能源转换来达成的环境调节技术 隔热保温、遮阳防暑、侧光天窗采光、自然浮力通风、Low-E 玻璃、省水器材、结 活动遮阳、太阳蓄热墙、 构轻量化、木构造、再生建材、生态水池、透水地面、景观绿化 通风塔控制透风、蒸发冷却、风扇混用空调、昼光照明控制、混合式照明系统、地热地冷利 用、太阳能热水、雨水利用 踪光纤照明 特色 花费 效益大、维修小 成本低 效益中等、维修中等 成本高 效益低、维修困难 太阳能光电、风力发电、储冰槽系统、中水系统、太阳能追 成本中等 9-4 “适当技术”的原则 所谓“适当技术的原则”就是尽量采用复合当地产业、设备、材料、劳动水准的技术。此思想 来自于生态经济学大师舒马赫(Schumacher E.F.)1973 年的作品“小即是美(Small is Beautiful)”之影响。此书对于 70 年代初全球奢华经济、追求浪费之风提出严重警告,以人 性化的经济理论,反对巨型化、效率化、层级化、复杂化的企业组织。他认为经济发展应适 可而止、生命之复杂度应适可而止、使用非再生资源应适可而止、细密分工应适可而止、以 科学方法替代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