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症是一种什么心理疾病?

2024-11-30 01:44:42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拖延症形成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一种观点认为,拖延是由一种或数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造成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可能拖延;另一种观点认为,拖延多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

扩展资料:

干预措施:

1、改变认识

拖延与一些认知心理呈负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如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改变完美主义,帮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

2、积极情绪和调节动机

可以通过适当休息,转移注意力,适当地放松娱乐等来转换心情,获得暂时的积极情绪,不能逃避现实,忽视长远利益和问题的根本解决。在动机方面,任务性质中的任务厌恶影响拖延,所以需要将厌恶的任务转换为喜欢的任务或附加一些奖励。

3、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强自我效能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预防拖延的发生。鼓励个体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积极监控自己的行为并评估干预期。

4、发挥群体的作用

群体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拖延症

回答2:



拖延症是什么心理



1、害怕任务完成的后果



一直拖延,就是害怕任务完成后出现自己不能接受的结果。害怕任务完成后带来的改变,比如任务完成后结果不理想,或者是任务完成后会被安排更多的任务,因此有些人会用拖延的方法,规避掉可能出现的责任和更多的期待。

2、完美主义

这种人会习惯把自己的标杆设得太高,容易一开始想得太多,却眼高手低,同样久久地不会行动,这也是一个常见的心态。

3、对未来缺乏实感

人们能很好的体验当下的感受,却不能提前感受到未来的自己。所以,拖延者们往往在牺牲“未来的我”的满足感来成就“现在的我”的快感。而对未来缺乏现实感,也正是人们总是误以为“还有时间”、“总有下次”、“还有机会”的原因。

扩展资料

如何改变拖延呢?



1、工作细分化,设定可分解的、现实的任务



人们总是倾向于完成离自己的能力更近,看上去更容易的目标。因此,你要为自己设定合理的、符合自己能力的任务。并且,将一个大的可行的目标拆分为若干个小任务后,每个小任务也会变得更加容易实现。而实现的小任务,又会为人们实现整个大目标增添信心和正能量。

每完成一个小任务后,人们都会真切的感受到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从而意识到,一个大任务的背后,往往是分解的、持续的努力和付出。比如说,你想在一个月内背完一本单词书,就可以把任务分解到每天的分量上。这样,你会看到,即使有一天可能因为某些原因,不能完成任务,依旧不会影响整个背单词目标的推进。



2、增强对未来的实感,定制时间表



把想做的事固定在每天或每周具体时间来做,可以是上午10点,也可以是“吃过晚饭放下筷子”这个动作后。



3、学会自我关怀

完成任务和情绪是息息相关,互相影响的。比如说因为没能完成“好”任务而焦虑抑郁,又因焦虑抑郁不能好好的完成任务,最后因为拖延了而厌恶自己。其实更像是一种恶性循环。而打破这种恶性循环,首先就是接纳自己的负面情绪,用原谅和接纳替代自我指责。

回答3:

拖延症是指自我调节失败,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一项调查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时拖延,50%认为自己一直拖延。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去咨询
拖延症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心理疾病,但拖延行为反映不同的心理问题,拖延症与心理疾病关系密切。

虽然能够预料后果的危害,但仍然要将事情向后推迟时,就属于拖延症。比较常见的拖延类型包括,拖延自己感觉不愉快的事情、拖延难以完成的工作、拖延难以做出决定的事情。无论是国际上通用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还是国内的精神疾病诊断手册中,都未将拖延症纳入精神心理疾病范畴。

但拖延症与精神心理疾病息息相关。如存在焦虑、抑郁、低自尊感等心理疾病时,很可能会诱发拖延症。拖延症患者常因既定学习、工作计划无法完成,有自责情绪、负罪感,常会自我贬低、自我否定,持续时间长了,可能引起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所以出现拖延症后,常需进行心理治疗,通过心理治疗使患者转变认知观念,建立积极情绪,即刻行动,摆脱拖延等。

回答4:

拖延症这种问题,轻度的是属于一种不良的行为习惯,比较严重的才能称之为是一种疾病,或者说精神心理方面的问题。当然这种问题的轻度和重度是需要自身评估和配合精神心理科的医师专业评判才能够确定的。从你的描述知道,你想了解拖延症方面的问题,拖延症与心理因素有一定的关系,这种情况应该进行调节,不然会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影响。

指导意见:
这种情况应该进行调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每天进行适量的运动,平时多参加一些活动,多接触一些正能量的事物,孩子出现这种情况时家人应该进行监督和心理方面的疏导,坚持调节一定会有改变绝对是.....

还有一周要开学了,作业还没做好;明天要交季度的工作报告了,文档还是一片空白。即便是这样,内心并不是特别急躁,还是拿出手机刷着微博或是玩一盘游戏。如果你有以上的情况,不要大意,你可能患上了拖延症....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 带来消极影响,如: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

拖延症不及时纠正会出现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严重者会出现心理障碍 对身心造成危害 心理学家指出,现代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拖延症则日益困扰人们的生活。

回答5:

原创 一线科普

拖延症是指不断推迟计划的一种行为,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调查结果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有拖延症。

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例如自责情绪、负罪感,自我否定、贬低,严重时会出现焦虑症、抑郁症等心理疾病。
2020年6月2日,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人员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在线发表了一篇名为《Impatience and Savoring vs. Dread: Asymmetries in Anticipation Explain Consumer Time Preferences for Positive vs. Negative Events》的研究论文。

研究发现,人们总是想拖延消极的事物,而去拼命追求积极的事物,这种现象被称为“符号效应“。
什么是符号效应?

每个人的一生都在做出各种选择,例如,什么时候可以吃一顿美餐?什么时候预约牙医?通常来说,人们会优先考虑眼前的需求,而不会去关注未来效益。

换句话说,人们希望立即拥有美好的事物,并尽量拖延不开心的事物,甚至以牺牲长期幸福感为代价。
研究的主要作者、助理教授David Hardisty说道:“这种现象被称为'符号效应',简而言之,人们总是想拖延消极事物,而去拼命追求积极事物。”

研究团队发现,当人们展望未来的积极事件时,他们会感到身心愉悦。

例如,当假期即将来临时,人们会感到十分愉悦,同时也会将其与当前的状况进行对比。

但是,当获悉即将来临的消极事件时,人们的情绪往往会很糟糕,例如去看牙医。(ps:牙疼这个事情根本拖不了......)

两个经典实验

在第一项实验中,研究人员在国外社交媒体Facebook上发布了两则退休广告,第一则广告为:“期待退休后的福利吗?”,另一则是“担心退休后的费用吗?”

如下图所示,人们更偏向于点击第二则广告,也就是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多数人总是想着如何解决当前或未来的忧虑。
在第二项实验中,为了创造积极和消极的情绪体验,研究人员为参与者们提供了各种口味的软糖,包括香橙味、西瓜味以及臭鸡蛋味。

其中,前两种味道的软糖代表即将到来的积极事件,臭鸡蛋味软糖则代表未来的消极事件,参与者们需要随机吃下这些软糖。
研究发现,因为臭鸡蛋味十分令人不快,有些人会拖延并推迟吃下软糖。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早期的相关研究认为,人们会选择推迟积极事件,为的是能够体会到更长久的幸福感。

这个道理其实很简单,想象一下,你一直憧憬着得到一个玩具,时间越久,你的心情就越激动,但最后拿到手之后,你反而会有一种莫名的失落感,所以许多人会说: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
此外,过去发生的事情会给人们带来正面和负面感受,而人们通常会依据这些感受来做出是否拖延的决定。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以前有过消极感受,人们会推迟类似的事件,但是如果之前的经历让你感觉良好,你就会拒绝拖延。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点拖延症,症状严重时,不到deadline,绝不行动,但是我们不能总是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参考文献

https://doi.org/10.1002/jcpy.1169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