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虽然也有过各种各样的战旗,却从来没有正式的国旗。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入侵,中国开始和西方近代国家打交道。后来,洋务大臣李鸿章在同西方国家交往的过程中,发现世界各国都有自己的国旗,而大清帝国却没有一面自己的国旗,便奏请朝廷制定一面代表大清帝国的国旗。19世纪80年代,清政府制定了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也称黄龙旗。旗面为黄色,是皇权的象征,旗面上绘飞龙戏珠的图案,龙为青色,珠为红色,龙头向左上方昂起。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需要制定一面自己的国旗,1895年第一次广州起义前,孙中山的好友陆皓东制作了青天白日旗,后来,孙中山在青天白日旗上加上红底色,成为“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在他领导的十次武装起义中,便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起义军的旗帜。但是孙中山使用的这面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并没有得到革命党人的一致赞同,黄兴就反对使用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未来的中国国旗,他认为青天白日旗有类似日本太阳旗之嫌,他自己设计制作了一面“井”字旗,象征古代中国的井田制度。孙中山则坚持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未来的中华民国国旗,为此,他和黄兴发生了激烈的争执,甚至一度为此而不和。
1911年武昌起义成功后,急需制定国旗,当时的革命党人设计了各种各样的国旗,主要的有十八星旗和五色旗。十八星旗象征汉族聚居的十八行省,含有狭隘的大汉族主义思想,而五色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的意思,故最后决定以五色旗为国旗,十八星旗为陆军旗,青天白日旗为海军旗。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尚在美国,等他回到国内,国旗之议已定,他虽然表示反对,但也无可奈何。
1927年蒋介石北伐定都南京后,决定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作为中华民国的国旗。
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6月16日,全国政协筹备会议首次会议上,决定成立拟定国旗、国徽、国歌方案小组,并向全国发出征稿启事。一个月内就收到国内外应征稿件1920件,图案1992幅。
应征的国旗方案也各具特色,如陈嘉庚设计的国旗是镰刀斧头旗;郭沫若设计的国旗是两个长条,象征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长江和黄河;朱德设计的国旗左上角为蓝色长方形,嵌有红五角星,象征晴朗的天空。这些图案经过认真挑选,选出38幅图案印发给政协代表,让大家评议。最后确定其中的复字第32号图案,经毛泽东审查通过并在9月27日的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正式通过作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这面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是上海一名普通的经济工作者。国旗的寓意是:一颗大星引导在前,几颗小星环绕其后,形成众星拱北斗之势,大星即为中国共产党,小星代表中国人民,党和人民团结战斗,从胜利走向胜利。在确定小星的数目时,他联想到毛主席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人民包括四个阶级,即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所以他决定以四颗小星代表广大人民。
从此,五星红旗正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
1949年9月25日晚,毛泽东同志召开了国旗、国徽、国歌、纪年、国都协商座谈会。在这次会上,毛泽东同志拿着五星红旗的图案说:这个图案表现我国革命人大团结。现在要大团结,将来也要大团结。因此,现在也好,将来也好,又是团结,又是革命。代表听取了毛泽东同志的意见,经过反复讨论,9月26日,全国政协一届全体会议国旗、国徽审查组,通过了第323号设计图案(即国旗图案参考资料中第32号草图)为当选图案。在这之前的五星红旗图案,大星中还有镰刀、斧头。决议通过之前,国旗、国徽审查组对这一设计图案作了局部修改,并对国旗图案的意义作了统一说明。9月27日,周恩来同志代表会议主席团,提出国旗等四个决议草案,请出席政协一届全体会议的代表进行表决。决议草案中,有关国旗的部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一致通过了上述决议。
旗面为红色,长方形,其长与高为三与二之比,旗面左上方缀黄色五角星五颗。一星较大,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三,居左;四星较小,其外接圆直径为旗高十分之一,环拱于大星之右。旗杆套为白色。
旗面的红色象征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相互关系象征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底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旗面的红色象征着革命;旗上的五颗五角星及其相互关系象征着共产党领导,国旗中的大五角星代表中国共产党,四颗小五角星代表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个阶级。
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五角星用黄色是为着在红地上显出光明,黄色较白色明亮美丽;四颗小五角星
各有一尖正对着大星的中心点,这是表示围绕着一个中心而团结,在形式上也显得紧凑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