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斯大林模式的不同

2024-12-04 01:17:48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的实质不同,前者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而新经济政策则是在无产阶级政权掌握经济命脉的情况下,通过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发展商品经济,恢复国民经济,进而使社会主义成分战胜资本主义成份,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两种政策的实行,既是当时形势的需要,也与布尔什维克党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有关。通过比较可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而新经济政策是商品经济不发达,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内行之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高度集中的行政管理,是单一的公有制体制。而新经济政策则扩大地方和企业的自主权,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有点类似于我国目前的体制。
  而斯大林模式呢,在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有存在经济文化落后与历史传统的制约,以及斯大林个人因素及错误的理论指导和国内的政治斗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产物。它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取消一切非社会主义经济成分。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管理取代市场调节,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经济发展不均衡,片面发展重工业,使轻工业和农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对农民的剥夺严重,忽视消费品的生产,导致人民的物质生活长期没有得到重大改善;计划经济体制确立后,没有随着社会的变化进行调整,二战后逐渐僵化,丧失了自我完善的功能,成为苏联解体的重要因素。
  

  第一,两者实行的背景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是1918年夏,协约国帝国主义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质后盾极其匮乏、脆弱,形势岌岌可危。斯大林模式,则是在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有存在经济文化落后与历史传统的制约,以及斯大林个人因素及错误的理论指导和国内的政治斗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第二,两者实行的目的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斯大林模式的实行是为了提高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两者实行的后果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帮助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挺过了国内战争的危机。鉴于该政策取得的成功,在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却反而被被加强,结果导致了苏维埃政权的出现政治危机。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但高度集权模式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误区。同时,在斯大林模式下,农民的物资极其匮乏。

回答2:

第一,两者实行的背景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的背景是1918年夏,协约国帝国主义与俄国国内的反革命势力联合向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起进攻,很快占领了苏俄大约3/4的国土,致使国内最重要的粮食和燃料来源被切断,40%的工厂因缺乏燃料而停工、停产,交通运输几近瘫痪,人民忍饥挨饿,苏维埃政权抵御侵略的物质后盾极其匮乏、脆弱,形势岌岌可危。斯大林模式,则是在外有帝国主义的包围和战争威胁,内有存在经济文化落后与历史传统的制约,以及斯大林个人因素及错误的理论指导和国内的政治斗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的产物。
第二,两者实行的目的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社会生活中排斥商品货币关系,用军事和经济的手段控制社会的金融,意图直接进入共产主义。斯大林模式的实行是为了提高当时苏联极为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落后国家实现工业化的可行方式,在苏联迅速赶上和超过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中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第三,两者实行的后果不同: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帮助了新生的苏维埃政权挺过了国内战争的危机。鉴于该政策取得的成功,在1920年底俄国国内战争基本结束的情况下,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但没有收缩,却反而被被加强,结果导致了苏维埃政权的出现政治危机。斯大林模式使苏联进入工业化国家行列,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奠定物质基础。但高度集权模式阻碍苏联民主与法制建设和经济持续发展,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充分发挥,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方面存在巨大误区。同时,在斯大林模式下,农民的物资极其匮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