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行军打仗,军队走的也多是官道,而不是在野地里到处乱串,所以即使没有GPS没有地图,也可以通过走过的地名了解每天走了多少里。
各朝各代的地理志里,都记载了各地之间的距离,如唐朝人甚至将从长安出发到帝国各地的距离做了精确统计:
东至东都(洛阳)835里;
东南至商衡宴州(陕西商洛)265里;
西南至洋州(陕西洋县)630里;
东至华州(烂裂陕西渭南)180里;
南取库谷路至金州(陕西安康)680里;
正西微北至凤翔(陕西宝鸡)310里;
西北至?州(陕西彬县)300里;
东北至坊州(陕西延安)350里;
正东微北至同州(渭南大荔)250里。
当然,各朝各代的一里,并不一定是500米。但总的来说,军队行进的速度跟军队规模,道路情况,驮马装备率,将领对军队的领导能力有关。
比如主要以步兵为主,行动谨慎讲究步步为营的湘军,每天的行进速度一般都是20里左右。
而配备了骑兵和驮马的骑兵-步兵混合兵团,如饥拦闭山海关之战前的李自成军和八旗军,行进速度大约是45里/天。
如果主要是骑兵为主的突进部队,典型的如三国时期的夏侯渊,其行军速度可以达到“三日五百,六日一千”,即一日内行进120里以上,晚晴时代僧格林沁的蒙古骑兵在与捻军作战时也可以达到这速度,不过非常耗费体力,僧格林沁本人都需要用缰绳把手绑住,才能不从马上掉下来。
而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骑兵则更为强悍,据称能达到每天行进150里以上的高速,这一行进速度远超过当时技术下所有军队,所以蒙古骑兵能够以快打慢,比敌人更快集中兵力进攻或者撤退,在战术上能战胜那些拥有严整步兵阵型却缺乏骑兵的军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