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历法的成就
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据《春秋·文公十四年》记载,鲁文公十四年(前613)“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欧洲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载是在公元66年,我国比西方早六百多年。又据《史记·天官书》记载,春秋时期242年间“彗星三过”,除鲁文公十四年之外,昭公十七年(前528)冬“有星孛于大辰”,哀公十三年(前483)冬十一月,“有星孛于东方”。
春秋战国时期的历法。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的成就突出表现在历法的进步上。春秋后期,产生了一种取回归年长度为365.25天,并采用十九年七闰闰周的历法——古四分历。这一回归年数值比回归年的实际长度只多11分钟。在欧洲,罗马人于公元前43年采用的儒略历也用这个数值,但比我国晚约五百年。能较好地调节回归年与朔望月长度的十九年七闰法,西方是在公元前433年由希腊人默冬在奥林匹亚竞技会上宣布的,比我国晚约一百六十年。我国古四分历的这两个基本数据,在当时世界上都是先进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历法已经进入比较成熟的时期。
《墨经》和自然科学知识
《墨经》是《墨子》一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内容包括《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一说后两篇除外,只有前四篇。《墨经》概括了墨家关于认识论、逻辑学、经济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书中自然科学的知识十分丰富,有我国最早的关于几何学、力学、声学和光学知识的记载。在几何学知识方面,《墨经》对一系列几何概念加以抽象和概括,作出科学定义。如对平、直、圆、点、线、面、体等概念分别做定义或给予说明。《墨经》中还有类似极限观念的思想,这些都是数学理论的萌芽。在力学知识方面,《墨经》分析了杠杆平衡的有关问题。指出杠杆的平衡不但取决于加在两端的重量,还与“本”(重臂)、“标”(力臂)的长短有关,得出“长、重者下,短、轻者上”的结论,这是有关力和力矩概念的定性总结。《墨经》还有关于浮力原理的朴素直观的描述。在光学知识方面,《墨经》中共有八条,近人称它为“墨经光学八条”,即:光与影的关系、半影的形成、小孔成像、光的反射、光源和物的相对位置与影的关系、平面镜成像、凹面镜成像、凸面镜成像等。
《石氏星经》是现在见到的最早的一本天文星占著作,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魏国石申所著。书的原名叫《天文》,内容涉及太阳、月亮、行星、交食、恒星、古代天文名词、宇宙概念等多方面,尤其是恒星部分价值更高。
《墨经》一书最早记述了秤的杠杆原理。《墨经》是战国时期以鲁国人墨翟(约前468-前376)为首的墨家著作。
类别 主 要 成 就
科学技术 李冰父子 都江堰
鲁班 土木建筑工匠的祖师
扁鹊 四诊法—望闻问切,中医传统诊断法
文学 《诗经》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风》《雅》《颂》
屈原 新的诗歌体裁—楚辞,代表作《离骚》
艺术 西周时形成了音乐教育制度
战国时期钟鼓之乐盛行,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
战国《妇女凤鸟图》《御龙图》是我国最古老的帛画
春秋战国时期绘画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