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政治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简论高中政治学科主观题解题思路
主观性试题一般由情景、设问、立意三个要素组成。情景,即试题材料;设问即要求我们解决的问题,一般由几问组成;立意即考查考生运用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立意隐于题中,它是通过设置情景与巧妙地设问结合起来显现的。因此,做好主观性试题应通过分析题目提供的情景、设置的问题来把握命题人的意图。第一步,提取有效信息审慎题。先读设问,一要研究设问之间的关系是并列的还是递进的。二要明确每个设问对知识运用的限定。三要分清每一设问要求运用的逻辑方法,是归纳法还是演绎法。四要确定答题的基本思路。再读材料,带着问题把材料读明白、分析透,这样才有目的性和针对性。近年来主观性试题设置的材料,不再是一个材料提供一个主要信息的多个材料的组合,而是将多个信息浓缩在一个材料中,因此,必须对材料认真审读,抓住材料的中心和主题,理请材料包含的层次,把握材料中的关键字词。第二,精心布局慎答题。首先,要根据有效信息,将有关的知识内容和热点内容从头脑中提取出来,根据题目的材料和设问指向,决定答题内容的取舍。其次,列出答题的简要提纲,并认真对照材料和设问,检查是否抓住了问题的核心,是否联系了相关的问题,是否全面和层次清楚等。最后,要恰当地使用经济学、哲学、政治学术语,紧扣题意回答问题,力求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表述准确、言简意赅。“研究设问明关系,通读材料抓主题,细读材料分层次,活用归纳与演绎,根据设问找原理,理论实际要对齐,列出提纲再对照,语言规范有条理。”
在训练中提高基本技能
一是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要按照上述要求和程序,认真仔细地审题。如做表格题,就要“三看三比一提炼”。三看是看表头、表体和注解,三比是横比、纵比、综合比。一提炼指“透过现象提炼本质”。通过实际运用,达到熟能生巧。二是在复习的中后期要选取近几年的高考题为典型例题,并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来强化答题方法和技巧,对照参考答案找不足,通过体验、领悟,使基本技能为我所用,驾轻就熟。
能力立意就是突出对考生能力的考查,而能力的结构是多层次的。就应试而言,考生的能力一般又必须通过答题的基本技能来体现。因此,这里所说的基本技能是指考生审题、答题的基本技巧和能力
(一)、突破主观题审题关
1、审范围。对题目的背景材料和设问略读一便,弄清回答该问题所依据的知识范围,看其属于经济常识、哲学常识,还是政治常识。哲学常识是属于唯物论、辩证法,还是认识论和人生观。
2、审主客体。主体、客体不同,答案则迥然不同。经济常识的主体通常有国家(政府)、企业(经营者)消费者、农户等,哲学常识的主体通常是具体的哲学观点,政治常识的主体通常有国家(国家机关)、政党、公民、国际组织等。客体则是具体的分析对象。通过审题不难发现,该题的主体是“企业”,客体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因此,我们必须用企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的知识来回答。如果不假思索,不分主客体,大谈特谈政府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知识,得分可想而知。
3、审指向。弄清题目是要求回答“是什么”、“为什么”还是“怎么样”。该题是“应该采取的措施”,这就要求我们围绕“怎么样”去回答。
4、审分值。一般来说,分值与答案的要点成正比,分值高意味着要点多。该题十二分,则极有可能是三点,每点四分或四点每点三分。
5、审联系。在明确知识范围、主客体,设问指向和分值的基础上,进一步研读材料和设问,构建材料、设问、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根据解读出来的信息,在自己知识储备系统中查找相应的知识,组织出答案。分析该题的两则材料,可以解读出我国在GDP持续、平稳、高速增长的同时,能源消费总量也在高速增长,在经济生活中存在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现象。于是我们就可以启动思维,在经济常识中搜索企业应怎样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相关知识:(1)依靠科技进步,采用先进技术。(2)采用现代管理方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3)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企业职工培训,提高劳动技能,增强其节能和环保意识。(4)降低消耗,减少污染,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二)图表题
一是在平时的练习和考试中要按照上述要求和程序,认真仔细地审题。如做表格题,就要“三看三比一提炼”。三看是看表头、表体和注解,三比是横比、纵比、综合比。一提炼指“透过现象提炼本质”。通过实际运用,达到熟能生巧。
[(三)体现类主观题
1、特点:一般表述为“上述材料体现了……”或“上述材料如何体现……”如:2004年天津卷第39题第五问“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体现联系观点的?”
2、解答此类主观题应该:
明确试题的呈现方式:一般包括背景材料和设问。
掌握试题的答题要领:
第一步,把设问要体现的“大观点”拆分成若干“子观点”(注意:子观点的收集一定要全面,否则就可能遗漏答案要点。)
第二步,根据罗列的“子观点”到背景材料中找不到事实依据,就应舍弃。同时,要防止不加分析全盘照搬材料)
第三步,采用演绎法(观点+材料)或归纳法(材料+观点),整理并组织答案。(注意: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防止原理与材料脱节)
(四)“意义“类主观题
近几年高考,“意义”“重要性”“重要意义”等经常出现在高考题中。
做法(1)读懂题意,找出讲“意义”的主体和客体(有些题目未加以规定),避免答非所问。如:2004年38题(3)问,宪法修改的相关内容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何重要意义?那么,该题“意义”的主体就是“宪法修改的相关内容”,客体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而如果不分主、客体,天马行空地谈意义,就会偏离方向。
(2)应从多个角度进行思考,忌围绕一个角度反复阐述,这也是意义型考题拿分的关键。在紧紧围绕“意义”主体同时,思考可能带来的作用,找准、找全角度,列出提纲。
[例]中国与欧盟同为国际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双方的合作关系不断加强,从“长期合作关系”发展到“全面伙伴关系”,2003年有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简要说明我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原因和意义。
思路:第一,找主体、客体。主体:我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客体:未加限制。第二,范围:未加限制,因此政治、经济方面均可以回答。第三,找全角度:中国与欧盟合作,符合双方利益。双方友好关系的维持对世界和平也是一大贡献。
纲要:1、中国(经济、政治方面)2、欧盟(有利,但无法具体讲)3、世界(政治、经济方面)。
答案:第一,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提升我国对外开放水平,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政治、经济方面)。第二,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和建立国家新秩序,促进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多极化,世界经济政治方面)
(五)看法型主观题
理清思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特别是经济类主观题。我们应本着这样的思路:材料中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经济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以及这类现象的影响(好的现象说明其意义。不良现象说明其危害)。如何解决问题(好的现象需要鼓励和发展,不良现象需要解决)
(二)搞好思维过程和方法的训练
1、培养辨证思维的习惯。
辨证思维的方法在政治科学习与考试过程中应用最广泛,它是指分析问题时坚持用联系的、发展的、矛盾的观点看问题,特别是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我们在分析某一事件、某一观点、某一行为等问题是一定要坚持辨证思维。既要知其一,又要知其二;既不能简单地肯定一切,也不能简单地否定一切。为了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可以有针对性地做一些辨析题和变相的辨析题。如“有人认为收入差距的存在不利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请你谈谈对此观点的认识。解答此题必须坚持一分为二地观点。既要看到收入差距的存在有利于提高效率,而效率又是公平的基础,因此有利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又要看到收入差距的过分悬殊,容易导致两极分化,不利于社会主义目标的实现。因此要采取措施调节收入差距,防止两极分化。我们只有辨证地分析问题,才能客观地全面地深刻地思考问题,增强思维的批判性和兼容性,正确地认识事物,科学地解决问题。
2、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主要是运用概念、判断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能力。考生答题时,往往盲目堆砌知识点,所答内容与设问之间关系松散,联系不紧密、不贴切,甚至答非所问,不知所云。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逻辑思维能力欠缺,不能熟练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处理材料、整和知识、加工信息。因此,要在复习训练的过程中掌握好归纳法、演绎法,以提高思维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归纳法就是从一系列个别的、特殊的、具体的情景材料中概括出共同本质或一般原理的思维方法。它要求考生通过对材料的具体分析、判断来归纳出其中包含的基本的政治、经济、哲学道理,它遵循的是“个别——一般”的思维方式。一般要对现象进行概括,在透过现象看本质。演绎法是运用政治、经济、哲学的一般原理或观点分析具体的社会现象的一种思维方法。它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对情景材料进行合理解释和说明,它遵循的是“一般——个别”的思维方式。一般是先阅读材料,抓住主旨,接着归纳观点,然后结合材料具体分析,即先摆观点,再用材料来论证观点。当然,我们在分析材料都用的是归纳法,在组织答案时就要根据设问内来确定是用归纳法还是演绎法,或者是归纳法与演绎法相结合。
3、学会发散思维与聚合择优思维相结合的方法。
发散思维的思维活动方式是分散的、辐射的,它能提高我们思维的创造性。独立思考,多思多想,把思维充分发散开来,我们就能发现许多新东西,也能迅速找到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如果把思维限定在一定的框框内,按固定的方式去考虑问题,只导致思维封闭而僵化,不会迁移。
聚合则有思维是指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通过聚合择优而确定最佳的思维方向和思维点。发散与聚合择优结合,既可保证我们的思维不狭隘,又可保证我们思维有重点,并按照问题的指向思考问题,不至于偏离方向。2003年高考文总第37题第(5)问:按照上述材料与所学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说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解答此题,既要运用分散思维,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的原因,又要在发散思维的基础进行聚合择优思维,筛选好最符合材料和所学知识的要点。因此,我们在复习过程中要善于主动对同一问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侧面的分析、思考,这种分析和思考既可以是学科内的,也可以是学科间的;同时,又要善于根据设问的限定条件进行聚合择优思维,保证答案既符合题目要求,又全面准确。
1先审题干,都是分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知识类,按大类回答
2审题型。包括为什么,意义,怎么做
3经济类的答题,主要常用的:生产力,就业,投资,全球化
4政治:必达国体和政体,主要常用的:政府职能和意义,政协,人民,国际组织
5文化:传统文化,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6哲学:唯物论,辩证唯物(矛盾,联系,辩证否定等),认识论,人生观
7为什么:要答必要性和意义
8注意:理论和白话相结合,能打就多答,先写理论后分析
把知识系统化,比如哲学分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他们又细分为几个板块!这个老师要总结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也是一样,答题时就那么几句!只要你系统化了,答题时照着套用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