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对中国古代木构架建筑的认识和理解

2024-11-17 04:45:32
推荐回答(2个)
回答1:

筑设计界洋风劲吹,建筑追求新、奇、特,功能混乱、造价惊人、结构荒谬,关于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争论不绝于耳,有很多人担忧:我们正在失落着自己的城市文化、建筑文化。而持乐观态度的也大有人在:相信现今人们的喜好和判断力,能坦然接受外来文化的冲击和刺激。《建筑意》主编萧默博士在最近的一次讨论中认为:“可怕的是,上至决策层,下至青年学生,包括某些业主、建筑师、青年教师甚至著名教授、著名学者,都有这股洋风的吹捧者和崇拜者。而对于优秀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则不屑一顾。与此同时,文物建筑还在不断受到破坏,有人说,近20年来文物建筑受到的破坏,已经超过了过去200年。”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认识不足,正在成为中国建筑设计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传统建筑文化期待认同建国以后,在现代建筑创作中为了继承和弘扬民族传统,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建筑,曾走过了曲折艰辛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初提倡“社会主义内容、民族形式”;60年代提倡“中而新”;70年代提倡“民族风格、地方特色、时代精神”;80年代从“形似与神似”之议到主张“弘扬建筑传统文化理念”;到90年代末,“现代建筑地域化、地域建筑现代化”和近几年提倡的“本土化”基本成为共识。设计大师张锦秋认为,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五十年来始终存在而且无法回避的问题,就是对中国建筑传统文化的价值、对本民族建筑文化传统本体,需要重新提高到理论上加以解释,以实现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自我认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是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师都将面临的永恒课题。设计大师陈世民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如果把建筑美观的问题放到文化的层面去理解,就简单了。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时代,就会有不同的文化要求。 崇洋媚外就是自掘坟墓北京金田建筑设计公司总建筑师黄汇在一次讨论中转达了罗哲文老先生的三个观点:第一,爱我中华,挽救建筑文化危机。建筑文化也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很重要的一部分。一直没有失掉的这种建筑文化,能够保护下来,其优秀的部分能在新创作中继承下来,是爱我中华的一个具体内容。第二,保护和发展的关键在领导。中国文化实际上是不排外的,但是吸收不是模仿,吸收更不是代替,所以它有一个转化的过程。所以,应该公平竞争,如果崇洋媚外,就是自掘坟墓。第三,是加强宣传教育。欧陆风不是自然出现的,而是各种宣传煽动起来的。所以社会不要怪年轻人有这样那样不太恰当的看法,关键是要宣传一些正确的东西。” 其他行业发展颇多启迪文化是一种非物质的东西,但和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都有体现。“住”是建筑师要关注的话题。而汽车等其他行业由最初的单纯引进到主动吸收,最终整个行业共同走上自主研发、重视自主品牌道路的过程对建筑设计行业颇多启迪。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王其钧博士说,中国传统民居建筑形式和文化内涵都十分丰富,但是,民居的形式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和环境、文化相契合的。在21世纪的今天,社会、经济、环境和文化与一百年前相比,都产生了相当大的变化。国家重大项目的设计应该选中国建筑师的作品,这种观点心胸不够开阔。在中国的现阶段,外国著名建筑师的作品能够在重重阻力之下中标而且被采用,正代表着中国人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如果把只选中国人的方案,作为是否爱国的评判标准,那么我国的建筑设计就连我国汽车工业开始起步的阶段都还没有达到。中国建筑师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提高和造价的不断提高,其作品的艺术层次正在同步提高。中国建筑师的作品将来也会在外国的重大招标中被选用。 政府业主作用最大据了解,当年西安大雁塔周围的“三唐建筑”是日本人投资的,最初的方案也是由日本建筑师提出。陕西省和西安市领导认为这组建筑足以影响整个古......

回答2:

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