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夫妻峰啊.......
福建太姥山麓有座巍峨俊秀的山峰,远远望去,象是一对久别重逢的情侣,所以被人称为“夫妻峰”
“夫妻峰”的来历:
太姥山下曾经有个靠山面海的小渔村,村里住着十几户人家,男的打鱼耕田,女的织布绣花。乡亲们和睦相处,日子过得十分香甜。
村里有一对年轻的夫妻,男的叫帆哥,生的高大英俊,是个捕鱼的好手;女的叫娟妹,长得标致妩媚,是个绣花的行家。夫妻俩相亲相爱,就象水上的一对鸳鸯。
这年秋天,皇帝要选妃。说是选,其实就是抢,民间良女一旦被抢入宫内,不但一辈子永无出头之日,就是死活,也不得由着自己了。消息一传开,家家户户的妻女藏的藏的躲的躲,象逃避恶魔一样。
巧的是,娟妹的丈夫出海去了,家里没有别的人。娇弱的女子离开丈夫,象一只舢舨离开坚实的海岸,她心里那个急呀,恨不得长上翅膀,飞跨重洋,飞到丈夫的身边;她心里那个怕呀,恨不能化成一缕烟雾。飘上天去,好躲过官兵的搜索。可娟妹毕竟是人,又长得那么漂亮,漂亮得连月亮姑娘都自愧不如。这次选美,她肯定凶多吉少。
果然,这天村上来了个手执圣旨的钦差大臣,说是当选贵妃,可享尽世间荣华富贵,若不从命,满门抄尽斩绝。娟妹的美貌同她绣的花一样出名,软差大臣点名道姓地找她来了。
娟妹不稀罕山珍海味,也不稀罕绫罗绸缎,她只要善良朴实的帆哥,她只要布衣纱裙、粗茶淡饭。
娟妹从后山坡逃走了,由于匆忙,连向邻居打个招呼都没来得及。走呀走呀,不知翻过了多少个山头,也不知走了多少里路,只记得日升七次,日落了七次,她昏倒在一座破庙门前。
好心的尼姑救下了娟妹。娟妹的家给烧了,她已无家可归,就在山中削发为尼了。
记不清过了多少日子。这天,娟妹正在山野中采集草药,忽听得对面的山坳里有砍柴的声音。她抬头望去,只见一个新受戒的和尚在砍柴,高高的身子、宽宽的肩膀,那不正是自己朝思暮想的帆哥吗?娟妹想喊,但喊不出声来,喉咙象塞了一团草;娟妹想哭,但哭不出泪来,泪水早就流干了,她只觉得天旋地转……
醒来时,娟妹已躺在帆哥的怀里,帆哥正用树叶把泉水接来,一滴滴地滴进她的嘴里。
多么清甜的泉水,多么温暖的怀抱,它滋润了娟妹干涸的心田,它温暖了娟妹冰凉的身躯。一别三年,有多少话语要说呀!
三年前的那天,帆哥出海归来,村庄已夷为平地,娟妹已不见踪影,父老乡亲们死的死,逃的逃,不见一人。后来他四处打听,有的说娟妹逃走了,有的说她被官兵带走了。帆哥抱着一线希望,在家乡的废墟上搭了一间小草房。等呀等呀,燕子飞回又飞去,山上的杜鹃花开了三次,还不见娟妹回来,一个阴影罩在他的心头,莫非娟妹真的被抢进皇宫?三天前,碰到一个下山化缘的和尚,帆哥便随他出家了。
这对久别重逢的夫妻谈呀谈呀,谈不完三年的离别恨,诉不尽三年的相思情,不觉太阳西移,天近黄昏。想想过去男耕女织、夫妻团圆的美满生活,再想想如今男僧女尼、天各一方的悲惨境遇,夫妻双双决定回返家乡,重建家园。
两人正说间,忽然一道刺目的霞光从云端射出,他们的举动被西去讲经的南海法师看见了。法师悖然大怒,喝道:“大胆逆徒,犯我佛门清规,罪不可恕!”帆哥和娟妹忙将事情的前前后后叙述了一番,求法师成全他们,让帆哥还俗返乡。哪料到南海法师铁面无情,说是他们若肯回心转意,遵从法规,便不予计较,否则,将他俩变为石头,以戒后者。
夫妻俩不愿分离,帆哥猛地背起娟妹,想凭借气力与胆识逃出佛掌。就在同一时刻,南海法师念动咒语,夫妻俩双双成了石头。
这就是“夫妻峰”的来历。
太姥山麓有座巍峨俊秀的山峰,远远望去,象是一对久别重逢的情侣,正在低语话衷情呢。要是在月清风柔的夜晚,你悄悄地来到峰脚下,似乎还可以听到他们的喃喃语声。 夫妻峰是太姥山的标志性景观。
站在景区广场,抬头看,便见太姥山标志性景观“夫妻峰”。这是一座被流水侵蚀出一条缝隙的山峰,顶端恰好有一高一低的两个石蛋,就像一对年轻夫妻紧紧相拥相抱。夕阳西下之时,还可以察看到女子的睫毛上还悬挂着的泪珠;风清月明之夜,或许还能听见他们的喃喃细语。
这里头还有一个哀婉的故事:古时候,太姥山下的渔村里,有一对新婚夫妇,男俊女靓,从小就青梅竹马,感情极其笃深。一年秋天,男子出海打鱼连日未归,朝廷选秀团却连夜摸到了这里。女子一急之下,乘着夜色从后山逃走,逃入太姥山中,不慎失足摔伤了脚,不能动弹,幸亏一位好心的老尼发现并收留了她,就让她姑且在此带发修行。男子打渔回来,发现娇妻不知去向,四处打探未果,以为被朝廷虏走,最终心灰意冷,看破红尘,削发为僧。世间的事情就这么巧,有一天,这对久别的小夫妻,无意间在太姥山中不期而遇,悲喜交加之际,紧紧相拥痛哭,决意还俗回家组建家园。不巧的是,南海法师途经此处,发现一僧一尼竟敢在此清净之地做出如此违背佛门戒律的事,不顾他们的苦苦央求,狠心地念动咒语,把这对恩爱夫妻双双点化成石。从此,这段凄美的情爱便定格于此,为世人留下一座爱的丰碑。
很多人都想当然以为,高的那位是丈夫,矮的那位是妻子,结果恰恰相反。您瞧,高的那位有发髻,才是妻子,矮的那位头发已剃光,当然是丈夫。所以,当地人还戏称此峰为“和尚背尼姑”。
稍微换个方向,此景便变成一位少年背着老妇,故此景还有一个名称,叫“目莲救母”,或“母子峰”。其实,移步换景是太姥山石景的一大特色,到观鲤亭时,此山峰又变成了“二佛讲经”。
夫妻峰吧。。。
完整的 你可以直接在百科上看
http://baike.baidu.com/view/33057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