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在网络上写日记的人.
博客(blog)是网络日志(weblog)的简写,也有人从英文音译为“部落格”或“博客”,指网友个人撰写于网络空间上的个人日记,属于网络共享空间的一种。
历史
博客的英文blog起源于weblog,意思是网络日志。1997年由 Jorn Barger所提出。在1998年, infosift 的编辑Jesse J. Garrett,将一些类似的网志网站收集起来,寄给Cameron Barrett。 Cameron随后将名单发布在CamWorld网站上,许多人亦陆续将网志的URL给Cameron,慢慢的,一个新的网络社区俨然成型。1999年,Brigitte Eaton成立一个网志目录,收集她所知道的网志站点。1999年,Peter Merholz首次使用缩略词“blog”,成为今天常用的术语。但是,网志真正开始快速发展的转折点,是在1999年6月,当时Pitas开始提供免费的网志服务,紧接着8月,Pyra lab推出了现在的blogger.com。blogger.com 提供了简单易学的说明,以及能通过FTP直接将网志发表在个人网站上的功能,这带给使用者很大的方便。目前已经有了很多网志服务供应商(Blog Service Provider, BSP),业内人士对其盈利前景,持谨慎乐观态度。
特色
网志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并且不断更新。网志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回溯引用(TrackBack)和回响/留言/评论的方式来进行的。网志的操作管理用语,也借鉴了大量档案管理用语。一个网志亦可被视为一个档案(archives),或是卷宗(fonds)。与传统档案不同的是,网志的作者(blogger),既是这份档案的创作人(creator),也是其档案管理人(archivist)。
网志大量采用了RSS(Really Simple Syndication或者Rich Site Summary或者RDF Site Summary)技术,所有的RSS文件都必须符合由W3C发布的XML 1.0规范。对读者来说,可以通过RSS订阅一个网志,确知该网志作者最近的更新。对网志作者来说,RSS可以使自己发布的文章易于被计算机程序理解并摘要。
对知识管理和创造而言,网志提供了新的形态和途径。对汉语为母语的人而言,网志写作既接续了汉语笔记文学的优秀传统,更充分鼓励了个人表达。从交往形态考察,网志空间(blogosphere)设定了积极的读者、作者、编者互动转换关系,“言者互重,阅者相惜”。
网志的应用
目前网志最多用于个人出版,也有用于商业公司的内部交流和教育学习领域。另外,许多新的应用也相继出现。例如Moblog(通过移动通信设备写网志)。
中文译名争议
blog的中文意思即网志或网络日志,不过,中国大陆往往也将blog本身和blogger(即网志作者)音译为“博客”;而在台湾,则分别音译成“部落格”及“部落客”。然而,也有很多人反对这些音译名称,尤其是“博客”。反对者认为“博客”有太多的精英主义色彩(或其它意涵),并被商业利益所利用,为此他们发起了“我不是博客”的运动。因此,“博客”等音译名称并非大家都接受的中文译名。
网络日志
日志=日记
英文叫 BLOG,好像是broad log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个人的日志发布,就是每个人都写自己的东西,在网上发布。 这类东西一般都叫Blog,也有特例,比如微软,他的这类东西交“Spa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