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城管,据说早在周朝就有,那时候叫做“监市”。这个称谓,的确与现代的城管相似。《庄子·知北游》:“监市履也,每下愈况”,这似乎是与城管有关的最早记载了。“市魁履豕,履其股脚难肥处,故知豕肥耳。”猪的小腿以下部位是“难肥处”,越往下踩越能判断出整猪的肥瘦程度。如此做法,应该是为了抽税。
《旧唐书》记载:“监市践于衙,理市治序”。这些人属于衙门管,但是并非在册胥吏,地位低一些。他们的任务就是“理市治序”,还有详细的城市街道管理规定:“距府十丈无市,商于舍外半丈,监市职治之”。官府十丈、民舍半丈外方可设市买卖,这也划定了监市的管辖范围。古代官吏编制远不如现在多,分工也就没那么细。因此,监市很可能身兼城管、税务、工商管理等职能。他们属于外聘人员,大概相当于现在的协管员。
古籍中,监市祸害百姓的记载不多。比较突出的就是唐代的“宫市”欺市扰民,如果他们也算是城管的话,其劣迹比之今天似有过之。这种小吏初名“内中市买”,始于开元、天宝年间。杨贵妃的哥哥杨国忠曾任“内中市买使”,后又改称“宫市使”,负责宫廷采买事宜。甭说,一听这就是个肥差。杨国忠殒命马嵬坡后,这个肥差转入宦官手中。到了德宗晚年,贪婪奢靡,“宫市”也就闹得民不堪命了。
城管在古代管理职能是由衙门来行使的, 有一个古书叫《春渚纪闻》,说的是北宋大臣宗泽在开封府当官时的一则趣闻:宗泽任上,“物价腾贵,至有十倍於前者”。于是宗泽让厨师去市场买面粉,做了一笼饼,估价后一个饼只值六钱,而市价却要二十钱。于是宗泽把一个卖饼的人叫到衙门来责问,那人说,“自都城经乱以来,米麦起落,初无定价,因袭至此,某不能违众独减,使贱市也”。这个人的解释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跟涨不跟跌”。宗泽听了,非常生气,责令其只准售八钱,敢增价者斩。结果整个集市的物价应声而降。
这则故事说明古代的衙门不仅管治安,管集市,还有管物价…….是真正意义的“父母官”。集市办在什么地方,店铺怎样开设,商家要向衙门提出申请,要有担保,衙门审核后发给凭证,这才允许开张。
古代貌似没这个概念
巡捕
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