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乡先问俗”这个“俗”最主要的就是生产、生活习俗。我们采用绳金塔、民俗画作为底色图案,表现民间丰收喜庆的景象。这里重点介绍南昌人的衣、食、住、行、交通、运输等习俗。
南昌市花 月季和金边瑞香、市树 樟树、音乐 采茶戏 (南昌的传统戏曲方式)、地方语言 赣方言的代表语种“南昌话”。
藜蒿炒腊肉:藜蒿是鄱阳湖边上的野草,(南昌话)“鄱阳湖的草,城里人的宝”,“三月藜,四月蒿,,五月当柴烧”是指藜蒿季节性强。
三个蛋一碗面:稀客进门先吃三个蛋一碗面,如是贵客或受宠外甥,还要在面内加只鸡腿。南昌人忌讳两个蛋待客,这是对牵猪轱者的待遇,客人遇此情况可吃一留一,以礼避诟。
走尽天下叫老表:老表就是表兄弟。宋代以来,江西人才辈出,外出为官者甚多,走江湖、操工贸之风亦盛。南昌人重乡情,在外地相逢均呼“老表”,外省人亦以老表为赣人爱称,一直延续至今。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南昌诗人来鹄的《早春》诗句:“新历才将半纸开,小亭犹聚爆竿灰。”写的就是当时南昌春节燃烧竹竿的情景。随着时代的变迁南昌人过年的时候不在燃烧爆竹啦,到了腊月二十四,南昌人就开始“过年”了。大年三十夜,这一天的晚饭叫“合家欢”,每一个出门在外的亲人都要赶回家吃年夜饭,若有事赶不回来,家人也要替其摆好餐具,以示团圆无缺,过大年这餐必食年糕、红烧鱼、炒米粉、八宝饭、煮糊羹,其含义依次是年年高升、年年有鱼、粮食丰收、稻米成串、八宝进财、年年富裕;除夕夜家家户户要红烛高照,通宵不灭,所以南昌有“三十晚上的火,元宵夜里的灯”。 年初一早餐,按照南昌的风俗吃素,只吃面点或菜饭,不沾荤,预示一年的“素”。 初一、初二日,各家各户开始走亲戚拜年。正月初七,南昌人叫它“上七”,有“上七大似年”之说,晚间迎接灶神归位,家里也大摆酒宴庆贺。 元宵节晚上,家家户户门前挂灯笼,一家人齐聚一起吃“元宵”(汤圆),随后看龙灯、放焰火,把家里的鞭炮都打光,二十多天的年才算过完了。
南昌人过元宵叫闹元宵,闹了十五还要闹十六。闹元宵这天地,无论是城市居民还是农村住户,都必须吃元宵,象征全家团圆、幸福。吃了元宵之后,便开始闹灯了。
南昌邻县农村元宵节的龙灯,各式各样,有龙灯、板凳灯、关公灯、采莲灯等。板凳灯最长由1000多条板凳组成,有1000多号人。板凳灯起舞时整齐统一,十分壮观。湾里区太平乡的关公灯,十分好看。如今,民间的闹元宵,又加入了各种民间歌舞。元宵的夜晚,家家挂灯。村村的彩灯彻夜通明,鞭炮声、嬉戏声不断,闹到通宵,一直闹到正月十六,在欢乐的气氛中大家开始将腊月廿四设的供桌拆去将灯收起来,举行送神活动,送神完毕,新春活动也就告一段落了。
朝仙会也名敬香会,是奉祀许逊的庙会。在南昌地区最受人崇拜的是许逊,民间叫他为福主菩萨。
相传大约在1500年前,136岁的许真君及全家42人(连房屋鸡犬)一齐升天。南昌人为纪念许真君,将他升天的日子俗定为他的生日。为此每年的高安、上高、靖安、奉新、丰城、进贤等县的乡民,自愿斋戒沐浴,有组织地以乡、村、族为团体,组成朝仙会,前往西山万寿朝拜、进香。万寿朝仙会许多禁忌:1、朝拜前需斋戒一星期;2、须洗澡换衣服;3、肩上斜挂黄色进香袋敲锣打鼓结队前往。为了能在八月初一的清晨得到头柱香,朝拜者需昼夜不停地赶往万寿宫。凡是得到了头柱香的人,认为是最幸运的人,比中了状元还高兴。
中华民族素有重九登高之习俗,南昌也同样流行。南昌市城郊的龙沙,自晋、南朝以来,便是登高望远的胜地。据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引文说:"北有龙沙,堆阜逶迤,洁白高峻,而似龙形,连亘五六里,旧俗九月九日登高之处。"
九月九日登高的习俗,南昌地区极为盛行。人们或攀梅岭,或登滕王阁,以文会友,登高聚宴。重九登高习俗,长期承袭不衰。
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由南昌民间的"茶灯"和"十二月采茶调"组合而成。后又吸收了南昌地区的民间舞蹈并与之相结合。大致经过"灯戏"、"三脚班"、"半班"等发展阶段,解放后正式定名为"南昌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的表演诙谐风趣,唱腔优美深情,有着浓郁的南昌乡土气息。它常以巧合、夸张、误会等手法去渲染戏剧气氛。特别是台词中那些歇后语、错扯语、反义语、婉曲语以及乡间俗语的巧妙运用,使演出更为妙趣横生。南昌采茶戏长于表现喜剧和歌舞。活泼生动的小丑和小旦,特别受群众喜爱、采茶戏的演唱方法要求男女演唱都须用真声,传统保留剧目有四记:"鸣冤记"、"辜记"、"花轿记"、"南瓜记",合称为"南昌四大记"。均取材于南昌民间故事。
I don't no
南昌婚俗
结婚礼仪是人们用以规范婚姻关系的重要手段,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礼仪。由于婚姻是人生大事,关涉到家庭幸福、种姓繁衍和社会安定,因此有关婚姻的礼仪、习俗也就特别繁多。婚俗与婚姻不同,婚姻是人类社会的产物,是一个不断变迁中的社会文化现象,中国婚姻由习俗而礼制、由礼制而法律,有一套完整的制度。而婚俗则是随着婚姻形式的出现和演变走向复杂化。
六礼
“六礼”源于周初,其后数百年间逐渐成为婚姻“六礼”制度。其世俗化或繁或简这两种类型一直传承到近代。几千年来,虽有变异,嫁娶之礼基本便由这“六礼”组成。“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
纳采
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家送礼求婚的礼仪,是议婚的第一步,意指男女双方采择成偶。过去,南昌婚姻习俗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外,还有许多礼节。男到20岁,女到15岁,父母一经发现有相宜对象,就开始“托媒”。 一般由男家采取主动,并请媒人开始张罗。这个过程相当于“六礼”中的“纳采”。
问名
男家先给媒人买鞋钱,即预付部分报酬,以后要陆陆续续给媒人送礼和请其吃饭。南昌民谚“媒人十八餐、餐餐用肉餐”。媒人从接受买鞋钱起,即开始履约去女家,经说合女家同意议婚,媒人便开始询问女家待嫁闺女的芳名和出生时日,准备占卜之用。这种仪式相当于“六礼”中的“问名”。南昌民间又将“问名”叫做“请八字帖”。所谓“八字”,是指旧历中的“天干地支”所对应人的出生年、月、日、时。按传统的五行之说,相生相克指的是依照年庚八字推算: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合八字的目的,就是看男女双方相生还是相克。
纳吉
媒人用五行相克来推算男女双方八字是否相合。倘若八字相合,双方便焚香燃烛、拜谢天地和祖先。八字合好后,双方父母把交换来的“庚贴”用红纸写好,置于祖宗灵前香炉底下,如三天内全家平安,就取出帖子,请算命先生去合婚求签占卜。这个仪式又叫“卜婚”,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吉”,意指纳取吉利之礼。
纳徵
通过占卜得到可以合婚的吉兆后,双方都同意缔结这门亲事了,男家先向女家发“求允贴”,如女家同意,便发“回允贴”。接着男家就要向女家下聘礼,南昌俗称“过礼”,它相当于“六礼”中的“纳徵”(也称纳币、纳财),意指确定黄道吉日下聘礼。清·同治《南昌县志》载:“县俗则奉柬,报柬均如礼,惟鹅酒之外,必备聘金,并内面、礼饼、布帛,金银饰物,多寡称家之丰啬,谓之‘过聘’。”
在南昌农村,男家向女家下聘礼,先是派媒人送鞋样和“压样钱”,女方收下后,说定时间给男方回一双鞋,鞋要女方亲手做,以示女方的针线手艺。男方接受了鞋,则表明双方都同意结这门亲, 男家便向女家送聘礼,主要有现洋、布匹、衣服等,家境好的,送的鱼、肉、面、饼都要成百,俗称“百肉百面”。女家向男家送的嫁妆有衣橱、桌子、梳妆台、大小一套五只脚盆(象征五子登科)、马桶、两根红漆拖把棍(喻好事成双)。订婚这天,男女双方都要办订婚酒,名叫“知宾酒”,目的是让亲友知道男女双方已定亲。接着,男方媒人将“龙凤贴”送到女方家,双方的婚事算是最后谈妥了。
请期
选择结婚日期,是结婚步骤中的重要一环,旧时南昌人认为,日子选择得好,则夫妻和睦,家业兴旺;日子选得不好,则夫妻反目,家业衰败。故而从古至今,双方对结婚日期的选择都十分重视。古人结婚一般都选择在春季。但更多的人除了注意选择春季的黄道吉日外,同时还注意男女双方的生肖属相是否适宜此日而定。譬如,鸡兔两属宜于正月,马鼠两属宜于腊月,虎猴两属宜于二月,狗龙两属宜于十月等。南昌民间称“腊八结婚不用拣日子”,腊月初八紫微星降临,各属相均可结婚。这一天为佛祖成道日,此日太岁休闲,无煞星管事,为婚嫁吉日,于此办喜事者甚多。也说源于乾隆游江南的传说故事。确定了吉日,就要向女家通报,南昌地区将此日称为“送日子”,相当于“六礼”中的“请期”(意指确定结婚的日期)。
亲迎
对于整个婚礼来说,以上数礼还只算是前奏,婚礼的真正高潮是在迎新娘这一天,它相当于“六礼”中的“亲迎”(是新郎在傧相的陪同下到女方迎娶新娘的一系列仪式)。两家缔结婚约后,双方就开始忙于筹备婚事了,何时是吉日,多由算命先生算定。婚期确定后, 女家就要准备嫁妆, 择日发送。嫁妆主要有:盆、桶大小七个,漆红色,“七”谐音为“妻”,意为“妻生贵子”,其中马桶内放筷子(快生贵子)、枣子(早生贵子)、花生(龙凤胎)、红蛋(生男孩)。各种器具内放有:红枣子、白莲子、南瓜子、绿豆子、红被子,取意“五子登科”。
上花烛
至婚期前一日,再送凤冠霞披,佐以书柬,礼物于女家谓之“催妆”。女家则答以妆奁衣被,张陈婚室,谓之“下衣”。清·同治《南昌县志》载:“是晚,男家宴新郎于堂中,谓之‘待郎’。女家宴嫁娘于室内,谓之‘待娘’。”
旧时举行婚礼的头一天下午二时左右,开始上花烛贺郎,吹鼓手开始吹打。新郎要戴冠,向天地、祖宗、父母叩头,便开宴请客,喝贺郎酒。新娘出嫁前一天,新娘要向父母叩头,感谢父母养育之恩,然后束发开面。束发也叫及笄,就是将头发收到头心,做成盘头插上花,接着开面,即用线把脸上的汗毛界掉。
哭嫁
这天晚上,女方的母亲和新娘要哭嫁, 哭嫁的内容大都是母亲教女儿到了男家怎样做媳妇,怎样相夫教子;女儿主要是感谢母亲多年来的养育之恩。哭嫁一直到第二天花轿进门结束。
这里列举一首南昌哭嫁歌:“崽呀!宝哇!要脚跟上带泥哟崽,要听公婆话哟崽,婆重声喊来低声应罗崽,要命好福气好哟崽。买田要买门庄田罗崽,做屋要做檐撞檐罗崽。姆妈娘啊!你要勤把脚前来看我哟娘,哥哥姐姐都要来看我哟娘!”
照轿
举行婚礼这天,男家要请花轿去女家迎亲。发轿前,请两位全福老婆婆 (指老伴健在、子孙满堂) 照轿,目的是为了辟邪。出轿时,花轿居中而行, 要带灯笼火把,迎亲队伍以灯笼为先导,随后是仪仗、鼓吹手,媒人坐官轿或人力车随花轿。在南昌一些地方有“不亲迎”的习俗,新郎在家等花轿回来接新娘。
新娘这天一早就要起来梳洗打扮,由长辈妇女陪坐房中,当花轿在女家院内落下,女方家便由两位全福老婆婆照轿。照轿时由新娘的母亲手持蘸上清油的纸捻对着花轿唱些吉利话,为女儿祝福。新娘的闺房紧关着,男方代表请求开门,女方代表就趁机讨价还价地讲结婚礼的价钱,媒人出面调停,女方才开门,此俗农村至今犹存,俗称“越吵越发”。
镇财
新娘的父母在女儿出嫁的这一天要坐在客厅上两旁,用脚紧紧地踏着一根红绸子捆着的柴,意为“镇财”,因“柴”与“财”同音,意指财气踩住,防止钱财带到男方家去。女家在厅堂的门口还会放上一个谷斗和米筛子,新娘由其兄长或娘舅抱出闺房跨过再上花轿(俗称过“千里眼”)。新娘穿新鞋的双脚不能沾地,沾了地会被认为带走了娘家的财气。
传袋
花轿到了男家,新郎站在大门外迎接,掀开轿帘把自己的银簪插到新娘的头上,把新娘的簪子插到自己的头上,此举叫“换簪”。这时新郎家的一群小孩拥上前去,用手中的苦楝子迎面撒向刚扶出轿的新娘,这叫“去煞”。新娘下轿脚是不能沾地的,这时男家会在地上铺上麻袋(麻,孝顺;袋与“代”谐音), 新娘踩着麻袋进入喜堂,男家代表铺着麻袋口中念道:“传袋、传袋,一代接一代”(意指“传种接代”之义)。
拜堂
新郎、新娘进入喜堂后,新娘要拜花轿,即向花轿的四方作揖,以感谢迎送,然后同新郎在一片喝彩声中一拜天地、二拜高堂、三拜父母,夫妻对拜和向宾客作揖。父母、宾客都要赏红包。拜毕,新郎用秤杆掀新娘的红盖头(用“秤杆”意指“称心如意”)。接着用盂盛饭加肉,让新郎新娘各举一箸,谓“孝顺饭”。一对新人并喝交杯酒(古称“合卺礼”)。
撒谷
礼毕开宴,新娘站在客厅的凳上看客人吃饭。饭前宾客及众小孩以稻谷向新娘及“牵娘”的脸上、身上撒来,名曰“撒谷”,意在预祝新娘能像稻谷那样多子多女。
传花
举行“传花”游戏,是在一盘中插花,从首席开始,由上方至下方,每桌逐人传送,类似“击鼓传花”,歌止停传,停传时持盘者饮一大杯酒,祝新人新婚之喜。最后由新郎拉着一条打有同心结的大花绸,新娘牵着另一端由伴娘搀着进入洞房。观者同时发出喝彩声,并向他们撒早谷,以示祝贺。
坐床
新婚之床是夫妻性生活和生育的重要场所,所以在婚礼前必须举行安床、铺床、滚床、压床等仪式。这时洞房内燃起了一对对长长的龙凤花烛,新郎新娘入洞房前,先物色五个男孩、两个女孩,不脱鞋袜放到床上去,歌手一边唱,一边抛撒一些红枣、花生、桂圆、瓜子之类食品,引得孩子们在床上争食、嘻闹,抢糖和糕点,象征“五龙二凤”、“龙腾凤舞”,预示新人“早生贵子”。并给每个坐床的小孩发一份“照子”,即用糯米炸的丸子及其他礼品或钱物。 坐床彩词(新建县
采录:陶学湖)
伏以!
天上金鸡叫,地下凤凰啼,
八仙云里过,正是坐床时。
坐床坐床,听我言张,
好男生五个,好女生一双,
大公子当朝一品,二公子两榜都堂,
三公子云南布政,四公子兵部两堂,
五公子年将虽小,带管十三省钱粮,
大女儿千金小姐,二女儿皇后娘娘,
百折罗裙就地拖,罗裙上面绣莺哥,
莺哥口衔七个字,状元榜眼探花郎,
自从今晚喝采后,大富大贵大吉祥。
贺郎歌
过去南昌“闹洞房”、“贺郎歌”的彩词非常有特色,这里我们来看一首:“一对花烛喜洋洋,满堂宾客贺新郎,老者贺郎添福寿,少者贺郎寿命长,读书贺郎登金榜,作田贺郎万担粮。男扶栏杆女浆纱,满堂宾客笑哈哈。今日洞房花烛夜,一床锦被盖双虾。”
婚姻陋俗
表亲婚
表亲婚是在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从兄弟姐妹之间婚姻关系后,遗留下来的血缘、亚血缘婚的一种陋俗。
指腹婚
指腹婚又称“胎婚”,指两家女主人同时有孕,指腹相约,产后若一男一女则结为夫妻。这是一种畸形的预约包办婚。
童养婚
一是家有子嗣后,抱养或买进别家幼儿为童养媳,待儿子长大后成婚;二是婚后暂无子嗣,先抱养或买进别家幼儿为养女,待生子后将养女转为子媳,称为“等郎婚”。
转亲婚
又称换亲,是古代氏族外婚的残存形式。
典妻婚
是买卖婚派生出的非法临时婚姻形式,以男方用财物租用已婚女子作为临时妻子为特点。
冥婚
又称“鬼婚”,是男女双方家庭为已死去的儿女联姻的迷信恶俗。
早婚、纳妾与表亲婚、指腹婚、童养婚、转亲婚、典妻婚、冥婚等陋俗,是我国传统婚育习俗中的糟粕,有些已经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而呈自然消亡状态,有的则仍以各种变化了的形式(如包“二奶”)在社会上残存着,需要在建设新型生育文化过程中予以革除。
婚姻、生育观念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最贴近、流传最广泛、延续最悠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对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婚育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促进还是阻碍社会经济发展,取决于它所反映的是社会先进文化的要求,还是落后势力的要求。今天我们倡导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旗帜鲜明地倡导“晚婚晚育”、“少生优生”、“生男生女一样好,女儿也是传后人”、“计划生育丈夫有责”。因此,深入研究新型婚育观念的特征内涵,对于稳定低生育水平,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最终转变的关键性因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