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为自身免疫性疾病,尚无特效的根治方法,故目前治疗的目的是使血小板数目恢复到安全阀门值之上,减低死亡率。
1、成分输血:一般仅用于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急救治疗或切脾术前准备或难治性ITP。
2、肾上腺皮质激素
3、丹那唑(Danazol):是一种合成雄性激素,男性化副作用少。可能通过抑制T细胞,使抗体产生减少而提高血小板数。剂量:每次0.2g,每日3次,连服6个月后减量至停药。复发者,再服有效。目前有取代皮质激素成为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首选之势。亦可与皮质激素联用。
4、他莫昔芬:可竞争抑制雌激素与T细胞结合而升高血小板。每次10mg,每日3次,口服。见效慢,宜连续用药3个月以上,待血小板复常后2个月再停药。
5、脾切除或脾动脉栓塞术
6、免疫抑制剂:为三线药物,毒副作用较大。
7、造血干细胞移植,对于各种常规治疗无效果并伴有血小板严重减少致出血症状显著的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但目前多数患者效果不佳。
8、中医中药治疗,如升血小板胶囊等。
原发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简称ITP)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临床上分急性和慢性两型,前者多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成年女性。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和粘膜的自发性紫癜或出血。急性型在发病前1-3周内常有上呼吸道或病毒(如麻疹、风疹、水痘等)感染史,起病急骤,多有畏寒、发热、突然发生广泛的皮肤粘膜出血,表现为大量瘀点、瘀斑、甚至血肿;紫癜通常先出现于四肢:粘膜出血多见于鼻、口腔及舌面;。80%患者于6个月内自行恢复,少数患者转为慢性。慢性型发病缓慢,出血症状较轻,主要为反复发作的皮肤瘀点、鼻衄或月经过多。症状持续时间可达数月至数年,少数患者可以自行缓解。反复发作者常有脾脏轻度肿大。出血严重者常引起贫血。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未明了。近年来研究发现与免疫因素、脾脏的作用、毛细血管因素及血小板功能异常有关。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是皮肤,粘膜瘀点和瘀斑;血小板计数常低于5万/立方毫米,且有形态异常;出血时间延长,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血块回缩不良,凝血时间正常,骨髓象中巨核细胞有质和量的变化。
临床治疗最好的方法就是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从根本上调节患者自身的造血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