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孔子家语·子路初见》:“孔子为鲁司寇,见季桓子(原文为康子,误。 —— 作者)。桓子不悦,孔 子又见之。宰予进曰:‘昔,予也尝闻诸夫子 曰:“王公不我聘,则弗动。”今夫子之于司寇也日少,而 屈节数矣。不可 以已乎?’孔子曰:‘然。鲁国以众相凌、以兵相暴之日久矣,而有司不治。 则将乱也。 其聘我者,孰大于是哉!’”
并表示歉意他说:“这是寡人之过啊。”他回去后对随从人员说:“孔子引 导他的国君遵循古人礼仪,你们却引导我学夷狄的陋俗,这是为什么呢?” 双方最后缔订盟约时,齐国人突然在盟约中加了一条,说齐国出征时,如果 鲁国不出三百乘兵车相从,就是破坏此盟。这显然是要鲁国无条件承认自己 是齐国的附庸国。孔子看到当时两国强弱悬殊的客观形势,这一条虽然难以 拒绝,但不能无条件接受,乃当机立断地提出新的条款,派人回答说,如果 不把齐国侵占鲁国的位阳之田归还鲁国,而要鲁国出兵车,也是破坏此盟。 这使景公很难堪,会后只好把侵占的位阳地区郓、、龟阴三地归还鲁国。孔 子在夹谷之会中,随机应变,折冲樽俎,拿当时很重视的礼作武器,进行斗 争,以弱胜强,保全国格,充分显示了一个伟大政治家、外交家的才能和胆
有教无类,教育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