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位于祖国的东北部,南濒浩瀚的渤海与黄海,背幅广袤的工业腹地,沿海城市众多,港口密集,交通发达,是我国东北唯一的沿海省份,也是我国近代开埠最早的省份之一。
建国六十年来,辽宁港航人高举毛泽东细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在交通运输部和交通厅的具体指导下,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努力拼搏,实现了港航事业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六十载春秋,充满了艰辛与奋斗,成功与喜悦,六十年岁月铸就了辽宁港航闪光的勋章!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如火如荼,成绩斐然,功能结构不断满足需求,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水运市场蓬勃发展,管理机制健全完善,行业面貌焕然一新。六十年年来,辽宁港航凭借着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经济基础和优越的对外开放环境,已经成为全省交通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综合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在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和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先导作用,促进了辽宁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辽宁成为东北地区及内蒙古东四盟连通世界的海上门户。
回首六十年
历史是凝固的现实,现实是流动的历史。解放初期,留给新中国的青岛港是个烂摊子。在解放前的20多年中,辽宁几乎无港可言,航道从没有疏浚过。稍大一点的船舶就要随着潮水出入,万吨货轮满载就无法出港。仓库漏雨、码头随时有坍塌的危险,而船舶,还是陈旧的舢板船和木质船。
一九七八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辽宁港航一举扭转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码头能力长期严重不足的状态,曾经长期困扰经济发展的“压船、压港、压货”瓶颈得到了根本性的解决,经过“八五”“九五”的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尤其是在“十五”期间,辽宁港航抢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对外开放双重战略机遇,改变单一的港口生产和船舶运输,形成功能完备、布局合理、安全可靠的港口群和技术先进、种类齐全、灵活高效的运输船队,为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的建设与发展提供了必要的交通运输保障。辽宁港航已经成为经济总量占全国1/3的东北、环渤海地区连接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两大经济圈和世界五大洲、四大洋的重要衔接纽带。
港口建设成绩斐然
建国60年以来,在旺盛的运输需求带动下,辽宁港口事业长期保持了快速增长。资料显示,1978年的沿海吞吐量合计不足1000吨,随着国民经济与对外贸易的振兴与持续高速增长,港口建设与生产逐年提升。1985年底,全省共有大、中、小商港11个,共有码头139个,其中生产性码头96个,万吨级泊位26个。码头总长度14200米,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4570万吨,是1949年的32倍,是1978年的4倍多。
“九五”期间,全省港口建设累计完成投资24.13亿元,共新建泊位2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17个,集装箱泊位3个。新增吞吐能力1905万吨,85万标准箱,其中地方港口累计完成投资9.85亿元,新建泊位10个(5万吨级),新增吞吐能力655万吨。到2000年底,全省港口泊位达到250个,比“八五”增加了48%,其中:深水泊位81个,吞吐能力达到10112万吨,比“八五”增长了31%,其中:地方港口泊位达到64个,(深水泊位14个),吞吐能力达到1292万吨,形成了以大连港、营口港为枢纽,丹东港、锦州港为两翼,大中小港口合理分布的沿海港口体系。港口生产实现稳定、快速增长。“九五”期末港口吞吐量达到12800万吨,其中外贸4850万吨,分别比“八五”期间提高了55.7%和17.2%。
跨入新世纪,辽宁港口发展再次实现腾飞。到2002年全省共有港口10个,生产性码头泊位267个,比1990年增长了2.4倍,其中深水泊位83个,比1990年增长了2.7倍。到2002年底,完成港口吞吐量16000万吨,其中外贸吞吐量5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160万TEU,分别比1990年增长2.4倍、1.3倍和123倍,年平均递增7.5%、2%和49%。2001年大连港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亿吨大关,胜利实现亿吨跨越,成为全国第七个国际亿吨港口。
2003年,辽宁港口以其重大而深远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社会影响越来越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深切关注和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中共中央11号文件的颁布,明确提出“充分利用东北地区现有的港口条件和优势,把大连建成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赋予了辽宁港口再开放、再提速、再发展的良机。为早日实现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的战略部署,省委省政府提出举全省之力而为之,为辽宁港口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2003年底,全省拥有生产泊位273个,其中万吨级泊位88个;完成货物吞吐量1.93亿吨,集装箱吞吐量221万标准箱。与2002年相比,分别增长了16.3%、26.2%。辽宁沿海港口群基本形成以大连港和营口港为主枢纽港,丹东港和锦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其它中小港口为补充的分层次港口布局。
“十五”期间,备受瞩目的辽宁港口勇担重任,坚持以经济发展为根本,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资金投入为保障,在全国港口行业率先引入民营资本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和运用股票上市,通过内外合资合作、国际国内信贷等方式,加强与国内外大型港口集团的战略合作,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全国乃至亚洲地区最新崛起的作业效率最佳的集装箱码头;世界先进水平的30万吨原油码头;国内最大最先进的30万吨矿石码头;亚洲规模最大的现代化粮食专业码头;具有国际水平的汽车滚装专用码头,具备了完善的内外贸集装箱运输和原油、成品油、铁矿石、散粮、煤炭、散杂货、钢材、商品汽车、液体化工的装卸、仓储、运输、服务及滚装运输、火车轮渡等功能,为辽宁作为我国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原材料工业基地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
“十五”期间,辽宁港口全面开放,使辽宁同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贸易航运往来,每年承担着东北地区70%以上的海运货物,80%以上的外贸运输,90%以上的集装箱外贸运输,为辽宁乃至整个东北经济的快速发展叙写着辉煌的篇章。“十五”期间,全省港口共完成货物吞吐量10.6亿吨,集装箱吞吐量1120万标准箱,吞吐量年均增加3000万吨,其增加规模相当于每年新增一个中型港口,2006年,全省港口完成货物吞吐量3.5亿吨,集装箱吞吐量完成468万标准箱。2008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88亿吨,集装箱吞吐量达到744万标准箱,接近于“十五”期间的一半,相当于1978年到2000年22年间的总和,大连港吞吐量在2亿吨基础上再次突破,营口港吞吐量突破1.5亿吨。
辽宁港口南联北开、辐射国际的对外开放格局,物流园区功能的日益完善,“区港联动”全面实现,促进了临港产业的蓬勃发展,辽宁的石油、化工、钢铁、大型机械、电子、服务产业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辽宁港口已经成为东北地区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战略资源,成为振兴老工业基地的基础设施,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的窗口和桥梁。
航运市场蓬勃发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省实行开放搞活政策,贯彻沿海与远洋并举,中央、地方、集体、个人一齐上的方针,形成了适应性较强的多层次、多样式的海上运输结构,逐渐优化船舶结构,沿海货轮逐渐代替了托驳船,船舶吨位有所增加。省委省政府、各级交通管理部门一改“重陆运、轻水运”的思想,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水上运输,发展地方船队,批给外汇额度,允许企业贷款购置国外二手船,开展为外贸进出口服务的运输工作,开创了航运事业的新局面。1985年末,全省海上运输拥有各种营运船舶825艘,66.99万载重吨,全年完成货运量1132万吨,272.19亿吨公里,完成客运量288.7万人次,56826万人公里。
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在国家“扩大内需,增加出口”等多项措施作用下,国家经济出现明显转机,给水运带来巨大物流,也给我省船队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在交通部、省交通厅的政策支持下,我省水运企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九五”期末,我省拥有水运运输业户405家,其中水运企业105家(从事国际海上运输的企业25家,从事国内沿海运输的企业89家)。拥有营运船舶833艘(其中:货轮630艘、客滚船30艘),135万载重吨,3万客位。国际船舶代理企业25家,外商独资企业及分公司8家,外商驻我省办事处143家,国内水路运输服务企业298家。“九五”期末,全省货运量达2800万吨,货运周转量为510亿吨公里,分别为“八五”期末的102.8%和74.2%(注:由于船舶结构调整,中远大连公司远洋船下线很多,故使运距大幅度下降)。客运量达650万人次,客运周转量为110000万人公里,比“八五”期末分别提高了17.1%和27%。
“十五”期间,伴随着港口的全面繁荣,辽宁航运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资料显示,2002年末,全省拥有水运业户435户,营运船舶1752艘,35861客位,1593475载重吨,分别比1990年增长681%、224%、235%和164%,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7.3%、6.95%、7.38%和4.2%。全省完成货运量2800万吨,货运周转量5422721万吨公里,客运量598万人,旅客周转量75333万人公里,分别比1990年增长162%,171%,181%和125%,年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1%、4.57%、5.1%和1.88%。
辽宁航运在“十五”期间,紧紧依托密集的疏港公路、发达高速公路、四通八达的铁路、航空、管道网络,辽宁航运大力发展客滚船、内外贸集装箱船、大型散杂货船、液化气特种船,淘汰老旧船舶,提升单船运力,形成了船龄合理的梯形层次分布,运力总量达324万吨,相当于“八五”和“九五”十年的总和。航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运输船队,构建起具有地方特性的国际油品运输、日韩近洋货物运输、冷藏鲜活运输和国内渤海湾客滚运输、成品油运输、集装箱、散杂货运输的航运体系以及较完善的国际、国内多式联运和物流系统,一改计划经济单一、传统的局面。从而将辽宁与全国沿海各地和世界紧密的连接,实现经济往来的良性互动,满足了区域经济及对外贸易发展的需要。
货运船舶日趋大型化、专业化,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的投用,打造了中国油轮运输的品牌,客船日趋快速化、豪华化、舒适化、国际化,四艘“岛”字号客滚船代表了我国海上客运的最高水平,拉近了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之间的距离,使四大航运热点之一的渤海湾市场成为全国运量最大的客运市场;大仁、营仁、丹仁航线的开通,成为促进我国与韩国之间贸易往来、文化交流的“绿色通道”。“十五”期间,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19623万吨,货运周转量5599亿吨公里,完成客运量3061万人,客运周转量41亿人公里。2006年,全省水路运输完成货运量7303万吨、货物周转量2211亿吨公里,同比增长27.5%和27%;客运量722万人次、旅客周转量9.2亿人公里。
辽宁航运建立了公正、诚信、便捷、高效的综合服务体系,在通关时效、整体运作、服务经营和科技应用上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002年成立的大连航运交易市场在我国航运交易史上率先实现口岸通关及物流发展“一站式”服务、“一网式”交易,将海关、检验检疫、海事、边检等查验功能以及信息、金融、市场交易、物流等服务功能集为一体,大大提高了货物贸易的进出口效率。规范、统一、有序的航运市场有效地促进了1200多家水运及辅助企业经营国际化、服务物流化,管理数字化、制度现代化。中远、中海以及国内外大型航运集团,加速了辽宁航运的战略合作进程,其组建的远洋运输公司、客轮有限公司、海运公司已经成为我省海运的骨干企业。伴随着国有大型企业集团化实现,航运民营经济迅速发展,中小企业日渐规模化、集约化,个体水路运输业户与航运辅助企业也逐步实现了规范化、企业化经营, 截至2008年年底,全省水运民营企业比重达到70%以上。日益发展壮大的辽宁航运在区域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推动作用,是东北老工业的振兴强有力的“催化剂”。
后记
港航兴则产业兴,沿海兴则内地兴!
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实施,辽宁以开放促进调整,港航带动产业,沿海辐射内地,已经成为我们国家最具活力、最具发展潜力的地区,成为振兴东北的重要前沿,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辽宁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牢牢把握振兴和开放的双重机遇,审慎提出“五点一线”的对外开放新战略,全面建设五大临港工业区——大连长兴岛、营口沿海产业基地、丹东产业园区、锦州湾沿海经济区、大连庄河花园口工业园区,全面促进全省经济的加速腾飞。
辽宁港航加快发展,充分发挥港口的分层次布局和航运的集疏运网络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推动作用。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打造辽宁沿海经济带创造了先决条件。“十一五”期间,辽宁港航以国际、国内航运市场为导向,以提升水路交通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适应能力和发挥交通先导作用为目标,按照“强化通道、构建网络、整合资源、合理布局、突出枢纽、港航一体、统一市场、提升服务”的发展,重点建设 “一条主线、一个中心、四大系统和一个体系”。形成能力适应需求、功能科学完善、资源配置合理、管理手段先进的港口群和水路运输系统,为“五点一线”开放战略的快速推进注入新的动力,进一步积聚港口群优势和水路运输能力,为环渤海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创造有力的交通条件,为进一步牵动腹地经济提速、升级,带动整个沿海经济带的发展,为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强的支撑与保障。届时港口将投入700多亿元,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生产性泊位将达到470个,货物吞吐能力将达到5.79亿吨,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1366万标箱,分别约相当于目前的2倍和5倍。水路运力总量将达到1000万载重吨、0.92万TEU、4万客位。
“向海则兴、背海则衰”的海洋经济大发展时期已然到来,辽宁港航凸显出更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辽宁港航好像高昂的龙头,将带动港口物流、临港工业一同腾飞,辽宁将迎来更加灿烂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