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课内文言文复习资料(一)
七年级上册
1、郑人买履
一、原 文: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其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 ”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二、实词列举:
1、自度其足:量长短。 2、置之其坐:放置。同“座”,座位。 3、操:拿,携带。4、吾忘持度:量好的尺码。 5、及反:到,等到。同“返”,返回。 6、遂:终于。 7、宁:宁可。 8、无自信:不。
三、虚词列举:
1、之 ①置之其坐:代词,量好的尺码。②至之市:到……去。③试之以足:代词,鞋子。以:用。2、其 ①自度其足:自己。②置之其坐:自己。 3、而 ①而置之其坐:表承接。②而忘操之:表转折,却。
四、文章翻译:
郑国有个人将要买鞋子,先自己量好了脚的尺码,把它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上,却忘记了携带尺码。鞋子已经拿到手了,就说:“我忘带尺码了。”就返回家取尺码。等到返回,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有人说:“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试一试鞋子呢?”(那人)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刻舟求剑
一、原 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jù)契(qì)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二、实词列举:
①遽契其舟:立即,匆忙。雕刻。②是吾剑:指示代词,这儿。③不亦惑乎:迷惑,糊涂。“不亦……乎”是一种委婉的反问句式。
三、虚词列举:
1、之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结构助词,不译。(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②入水求之:剑。2、其 ①其剑:他的,指楚人的。②遽契其舟:那。③从其所契者:他,指楚人。3、而 ①而剑不行:表转折,但是,却。4、于 ①自舟中坠于水:到。自:从。
四、文章翻译:
有个楚国人渡江,他的剑从船上掉到水里,他立即在船帮上刻下一个记号,说:“这儿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了,他就从刻记号的地方下水去找剑。船已经前进了,但是剑不会随船前进,像这样去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3.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我回忆幼小的时候,能睁大眼睛对着太阳,眼力足以看得清极细小的东西。
余:代词,我。 张,张开,这里是张得很大的意思。
明察秋毫:这是个成语,出自《孟子•梁惠王上》: “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明,眼力。察,看清。秋毫,秋天鸟兽身上新长的细毛,比喻极细小的东西。开头这一句形容目光敏锐,既不怕强烈阳光的刺激,又能观察入微,连极细小的东西也能看得清楚。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看到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花纹。
[故时有物外之趣。]
所以我时常有观察物体本身以外的乐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夏天蚊群的飞鸣声像雷声一样,我把它们比作鹤群在空中飞舞。
拟:比。 舞空:即舞于空,介词“于”省略。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心中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之:助词,没有实在意义。 所向:名词性短语,指想像的景象。
则:连词,那么。 或:连词,或者。 果然:副词,真的,果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仰起头来观赏这种景象,脖颈因此都僵硬了。
第一个“之”代“群鹤舞空”的景象;第二个“之”代“昂首观之”的动作。
为 (wèi):介词,表原因,可作“因为”讲。
[又留蚊子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有时)我又把蚊子留在白色的蚊帐里,用烟慢慢地喷它,使它冲着烟雾飞叫, (把这种情景)当做青云白鹤图来看,果真就像鹤在云头上高亢地鸣叫,令人高兴得连声叫好。
素:本是白色的生绢,引申指白色的。
徐喷以烟:即以烟徐喷之。宾语“之”省略,介宾短语“以烟”置于“喷”后。
作……观:即“当……看”。 怡然:喜悦的样子。 称快:喊痛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我常在坑洼不平的土墙边,杂草丛生的花台旁,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高,定晴细看。
于:在。 丛杂:多而杂乱。 其:代词,相当于“自己的”。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把繁茂的杂草看作树林,把昆虫蚂蚁看成野兽,把泥土瓦砾突起的地方看作山丘,低洼的地方看成沟谷,想像在里面游历的情景,真感到,心情舒畅,自得其乐。
“以....,为.....”是固定结构。“以”是介词,组成介宾短语,作动词“为”的状语,相当于“把……当做……”。
神游:这里指在想像中游历。 自得:自己感到得意或安闲舒适。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一天,看见两只虫子在草丛间相斗,观看这一情景兴趣正浓厚的时候,忽然有一个很大的东西,搬开土山撞倒大树着闯进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
斗草间:即斗于草间,介词“于”省略。 之,指“二虫斗”。
庞然大物:很大的东西。 拔:移,搬开。
而:表修饰,翻泽为“着”。 盖:这里是“原来是”的意思。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蛤蟆舌头一伸然后两只虫就全被癞蛤蟆吞进肚里。
而:表承接,然后。尽:全。为:被。为所:表示被动, “……被……”的意思。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我还小,正出神,不禁“哎呀”地惊叫一声,感到害怕;心神安定下来,捉住蛤蟆,鞭打它几十下,把它驱赶封别的院子里去了。
方:正在。 鞭:鞭打。
1.明察秋毫(眼力) 2.私拟作群鹤舞空(比) 3.则或千或百(那么) 4.项为之强(强,同“僵”,僵硬) 5.又留蚊于素帐中(白色)6.常蹲其身(自己的)7.以丛草为林(把……当作) 8.以土砾凸者为邱(同“丘” ,土山) 9.拔山倒树而来(移,搬开) 10.盖一癞虾蟆(原来是)
4、三峡
一、原 文: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蟑,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至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山献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二、实词列举:
①略无阙处(完全;同“缺”,空缺,空隙)②自非亭午夜分(如果;正午;半夜)③至于夏水襄陵(到;上)④重岩叠嶂(直立像屏障一样的山峰)⑤或王命急宜(有)⑥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⑦虽乘奔御风(即使;奔驰的马)⑧清荣峻茂(树木茂盛)⑨春冬之时(季节)⑩不以疾也(如;快)⑾飞漱其间(冲荡)⑿良多趣叶(的确,实在)⒀林寒涧肃(寂静)⒁空谷传响(回声)⒂哀转久绝(同“啭”,声音曲折;消失)⒃属引凄异(连续;延长)⒄自三峡:(在)
三、虚词列举:
1、其 ①其间千二百里:这,指白帝到江陵。②飞漱其间:它们,指怪柏。2、则 ①则素湍绿潭: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意味。
四、文章翻译:
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两岸高山连绵不绝,没有一点空缺的地方;重重叠叠的岩峰像屏障一样,遮盖住了蓝天和太阳。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到了夏天,江水暴涨,漫上山陵的时候,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断了。(如)有皇帝有命令必须急速传达,有时早晨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到了江陵,这两地中间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骑上快马,驾着长风,也不如船行得快。春天和冬天的季节,雪白的急流,回旋着清波,碧绿的潭水,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山峰上多生长着姿态怪异的柏树,悬挂着得泉水瀑布从它们中间飞流冲荡下来。水清,树荣,山高,草盛,实在是趣味无穷。每逢秋雨初晴的日子或者降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显出一片清凉和寂静,常常有猿猴在高处放声长叫,声音持续不断,音调异常凄凉怪异,空荡的山谷里传来猿叫的回声,悲哀婉转,很久才消失。所以三峡中的渔民唱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5.以虫治虫
一、原 文: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二、译文:
宋神宗元丰年问,庆州地区生了黏虫,开始危害秋田里的庄稼。忽然有一种昆虫出现了,样子像泥土里的”狗蝎”,嘴上长有钳,成千上万,遮蔽住了土地;它们遇上黏虫,就用嘴上的钳跟黏虫搏斗,黏虫全都被咬成两段。十天后,黏虫全被杀尽,年成因此而获得大丰收。这种虫过去曾经有过,当地的人称它为“傍不肯”(意谓这虫的旁边容不得害虫)
三、注释:
方:在 为:成为 之:的 害:危害
其:它的 喙:嘴 蔽:遮盖 则:就
以:用 之:代子方虫 悉:都 为: 成为
皆:都 岁:年 以:因为 大穰:大丰收
其:这样 旧:过去 曾:曾经 之:语气助词,无义
谓:叫 之:代子方这种虫的天敌
1.方为秋田之害(正)2.以钳搏之(用)3.悉为两段(全,都) 4.岁以大穰(年)(因为)5.土人谓之“傍不肯”(同“旁”,旁边)
6.梵天寺木塔
一、原 文: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肤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二、译文:
钱氏王朝统治浙东浙西时,在杭州梵天寺修建一座木塔,才建了两三层,钱帅登上木塔,嫌它晃动。工匠师傅说:“木塔上没有铺瓦片,上面轻,所以才这样。”于是就叫人把瓦片铺排在塔上,但是木塔还像当初一样晃动。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喻皓笑着说:“这很容易啊,只要逐层铺好木板,用钉子钉牢,就不会晃动了。”工匠师傅遵照他的话(去办),塔身就稳定了。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朋门都佩喻皓的高明。
三、注释:
1.方两三级(才)(层) 2.患其塔动(担心)3.贻以金钗(赠给) 4.但逐层布板讫(只)5.匠师如其言(遵照) 6.盖钉板上下弥束(因为)(紧密约束)7.人履其板(走,踩踏) 8.人皆伏其精练(同“服”,佩服)(精熟)
7、《论语》八则
一、字词解释:
(一)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子:先生,指孔子)(而:连词,表顺承)(时:按时)(习:温习)(之:代词,它,指学到的知识)(亦:助词,也)(说:同“悦”,愉快,高兴)(乎:语气助词,表反问,吗)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朋:泛指朋友,可以译成“志同道合的人”)(自:介词,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知:了解,知道)(而:表转折)(愠:恼恨,怨恨)(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故:旧的知识 )(而:顺接连词)(知:领悟)(新:新的东西)(可:可以)(以:凭借)(为:做)(师:老师)(矣:表陈述,了)
(三)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指死读书,死记硬背的意思)(而:表转折,却、可是)(思:思考,动脑筋)(则:连词,就)(罔:迷惑而无所得)(思:空想)(学:认真学习)(殆: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四)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诲:教导,教)(女:同“汝”,你)(第一和第六个知:指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之:代词, 代指孔子的训言)(乎:语气词,吧)(知:知道)(后两个之:指代事物)(为:动词,就是)(是:指示代词,此,这,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种态度)
(五)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何以:即“以何”,凭什么)(谓:称为)(之:他,指孔文子)(也:表疑问,呢)
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敏:聪敏)(而:表顺承)(耻: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下问:向地位或学识不如自己的人请教)(问,询问,这里指向人请教)(是以:“以是”,因此)(之,他,指孔文子)(也,表陈述,可不译)
(六)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默:静默,不说话)(而:表修饰,地)(识:记住)(之:指学习所得的东西)(而:表顺承)(厌,满足)(倦:厌倦)(何有:有何,有什么)(于:对)(哉:表感叹,呢)
(七)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师:老师,这里指值得取法、学习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在里面)(择:选择)(其:他们的)(而:表顺承,相当于“就”)(从:跟从、遵循,这里指学习)
(八)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启:启发,开导)(悱:口中想说却不能恰当地表达出来的样子)(发:启发)(举:提出,举出)(隅:方角)(反:类推)(则:就)(复:答复)
二、译文:
孔子说:“学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们,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来(一起探讨问题),不也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有道德修养的人吗?
孔子说:“复习旧的知识时,又领悟到新的东西,可以凭(这一点)做老师了。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一味空想却不认真学习,就会弄得精神疲倦而无所得。”
孔子说:“仲由!我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正确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知啊。”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赐给‘文’的谥号呢?”孔子说:“他聪敏而又努力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羞耻,因此赐给他‘文’的谥号。”
孔子说:“默默地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厌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孔子说:“三个人一同走路,必定有我能取法的人在里面;我选取他们的优点来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改正。
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却不能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举出一个方角却不能由此类推出其他三个方角,就不再教他了。”
三、默写
1、《论语》中表现孔子对学习中“温故”极为深刻见解的名句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2、孔子强调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的名句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孔子强调应采取极其诚实的学习态度的名句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孔子讲学习上要勤学好问的名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孔子认为要善于向一切人学习,不仅学习他人的优点,同时注意把他人的缺点作为自己的借鉴以改正自己的缺点,其名句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孔子主张启发式教学,要使学生用心思主动学习,要能举一反三,该名句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孔子强调要按时温习所学知识,要善于与朋友探讨问题,寻找学习的乐趣,学习上应有很高的道德修养,原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8.狼
一、原 文: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以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二、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生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扣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扬,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
三、注释:
1.止有剩骨(通“只”) 2.缀行甚远(紧跟)
3.投以骨(用,拿,把,介词)
4.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取消句子独立性)(一起)(旧,原来)
5.屠大窘(困窘,处境危急)6.恐前后受其敌(代词,指两狼)(胁迫、攻击)
7.顾野有麦场(往旁边看) 8.苫蔽成丘(覆盖,遮蔽)
9.屠乃奔倚其下(于是,就)(代词,柴草堆) 10.一狼径去(离开)
11.其一犬坐于前(其中) (像狗一样,名作状)(在)
12.久之(音节助词,无实在意义)
13.屠暴起(突然)14.意暇甚(神情,名词)(空闲)
15.一狼洞其中(打洞,名作动)(代词,指柴草堆)
1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钻洞,名作动)(来,连词)(代词,指屠户)
17.屠自后断其股(大腿)18.乃悟前狼假寐(才)(醒悟,明白)
19.盖以诱敌(表示原因,这里有“原来是”的意思)(用来,连词)
20.狼亦黠矣(狡猾) 21.止增笑耳(通“只”)(罢了)。
几块钱买本书就可以了 祝你中考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