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年限法:
每年计提折旧金额=(505000-5000)÷5=100000(元)
2、双倍余额递减法:
第一年计提折旧额=505000*2÷5=202000(元)
第二年计提折旧=(505000-202000)*2÷5=121200(元)
第三年计提折旧=(505000-202000-121200)*2÷5=72720(元)
第四年和第五年改为平均使用寿命法:即年计提折旧 = [(505000-202000-12100-72720) - 5000] ÷ 2 = 52040(元)
3、年总和法:总年数 = 1 + 2 + 3 + 4 + 5 = 15,然后
第一年计提折旧额=(505000-5000)*5÷15=166666.67(元)
第二年计提折旧金额=(505000-5000)*4÷15=133333.33(元)
第三年计提折旧=(505000-5000)*3÷15=100000(元)
第四年计提折旧金额=(505000-5000)*2÷15=66666.67(元)
第五年计提折旧=(505000-5000)*1÷15=33333.33(元)
4、根据平均使用寿命法的计算结果编制下列会计分录:
借:制造成本 100000,贷:累计折旧100000。
拓展资料:
1、平均年限法,又称直线法,是按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平均地提折旧的方法。按此计算方法所计算的每年的折旧额是相同的,因此,在各年使用资产情况相同时,采用直线法比较恰当。它是最简单、最普遍的折旧方法,又称“直线法”或“平均法”。平均年限法适用于各个时期使用情况大致相同的固定资产折旧。
2、计算方法:固定资产在一定时间计提折旧额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下列因素:固定资产的原值、预计使用年限、固定资产报废清理时所取得的残余价值收入和支付的各项清理费用。固定资产残余价值收入即是指固定资产清理时剩下的残料或零部件等变价收入。固定资产残余价值收入扣除清理费用后的净额即固定资产净残值。在实际工作中,为了反映固定资产在一定时间内的损耗程度便于计算折旧,每月计提的折旧额一般根据固定资产的原值乘以月折旧率计算。
你好,
解析:
第一题:
(说明:以年来计算)
平均年限法:
每年应计提的折旧额=(505000-5000)/5=100 000(元)
双倍余额递减法:
第一年应计提折旧额=505000*2/5=202000(元)
第二年应计提折旧额=(505000-202000)*2/5=121200(元)
第三年应计提折旧额=(505000-202000-121200)*2/5=72720(元)
第四年和第五年改为了平均年限法:即
每年应计提折旧额=【(505000-202000-12100-72720)-5000】/2=52040(元)
年数总和法:
年数总和=1+2+3+4+5=15,则
第一年应计提折旧额=(505000-5000)*5/15=166666.67(元)
第二年应计提折旧额=(505000-5000)*4/15=133333.33(元)
第三年应计提折旧额=(505000-5000)*3/15=100000(元)
第四年应计提折旧额=(505000-5000)*2/15=66666.67(元)
第五年应计提折旧额=(505000-5000)*1/15=33333.33(元)
下面以平均年限法计算结果编制会计分录:
借:制造费用 100000
贷:累计折旧 100000
你的第二题:
所得税=400000*25%=100000(元)
净利润=400000-100000=300000(元)
年终未分配利润余额=120000+300000*(1-10%+20%)=3300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