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哀的梅州,梅州的悲哀!
从“三个希望”到“四个梅州”,看梅州经济发展!
梅州,这个名字,不管是在广东省内还是省外,甚至海外,她对于中国人,包括海外华人,应该并不陌生。华侨之乡、文化之乡、足球之乡,曾经一个又一个的光环宠于一身的梅州。改革开放25年过去了,一个个的兄弟城市已经进入小康,步入现代化的生活了,梅州却仍然摆脱不了贫困的现实,家乡的父老乡亲仍然挣扎在日求三餐、夜求一宿温饱线上。
(一)90年代末的“三个希望”战略变成了“三个失望”。
(1)希望在山,梅州是“8山1水1耕地”的山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这种传统的农民思想被决策者者们用来发展梅州经济,谁不知道现在是无工不富,无商不活的年代?男耕女织能让中国人奔上小康吗?到现在梅州的山还是那座山,希望变成了失望!
(2)希望在路,这本来是决策者英明的方针,路通才财通吗,这个就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明白道理,但直到今天,直达省城广州的高速公路仍未通车,其他20个兄弟早就车来人往,财源滚滚了。这样大家也就明白了为什么梅州会那么穷!
(3)希望在外,改革开放、招商引资、筑巢引凤、可25年过去了,梅州的招商引资、外向型经济只能说是凤毛麟角,不过倒有很多华侨为家乡建了不少学校、医院、桥梁公路等,为何这些梅州侨胞情愿给家乡输血也不肯为家乡造血呢?这既有硬件因素(交通、区位)也有软件因素(官员素质、营商环境)。所以“希望在外”又是一个空头口号而也,或者可理解为梅州人为何总是“漂泊在外”做了“客家”再做“新客家”!
(二)2003年,新一届梅州市委、市政府明白以前的“三个希望”走了太多的弯路,提出了以“开放梅州”战略为先导,建设开放梅州、工业梅州、生态梅州、文化梅州的“四个梅州”战略。
(1)开放梅州,梅州要发展就要放眼世界,创新思路,把握时机,乘势而上。于是乎各县市区也就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加快招商引资步伐,“回归工程”“亲情工程““走出去,引进来”“侨资牌”,“世界客都,中国梅州”,一个接一个的口号真的以为梅州的春天来了。海内外的客家乡亲高兴了,家乡终于开放了,腾飞了......2年过去了,梅州还在广东“绑猪尾”。
(2)工业梅州,新一届领导班子终于清醒要学习珠三角大力发展工业才是唯一出路了,于是乎一个又一的工业园,高科技产业园轰轰烈烈动工了,“将承接珠三角地区的产业转移”“积极溶入到泛珠三角经济圈中”,2年过去了,梅州的工业园仍然是杂草丛生或尘土飞扬,梅州人仍然背井离乡到远方去谋生。而原来的小兄弟河源,一栋栋的现代化厂房起来了,轰轰隆隆的机器声真正实现了“后发河源”,原来的追兵变成标兵。江西、福建等邻省在泛珠洽谈会中也硕果累累,而梅州只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屁颠屁颠地唱高调、叫口号。
(3)生态梅州,值得欣慰的是今年梅州终于进入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注意:广东已有18个城市是了,河源也在2003年通过了),为什么梅州总是走在广东的后面?河源这几年的旅游搞得红红火火,万绿湖已经是珠三角人消闲旅游的首选。河源已由最贫穷的市变成珠三角的后花园、活力新城。
(4)文化梅州,梅州自古崇文重教、知理识义,文化之乡并非虚传,但试问10个在外的学子有1个肯回梅吗?梅州又能为这些学子提供那些用武之地呢?梅州的初等教育一直在省的前列,但随着师资力量的严重流失,梅州的教育还能走多远呢?梅州是客家人的聚集地,也是客家文化的发扬地,但经济萧条的梅州能让客家文化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吗?能担负起弘扬客家文化的重任吗?
梅州客家人大部分在外拼搏努力进取留下妇幼儿童读书人多地少交通落后工业基础差比较单一相信五年至十年后会有所改变
写的很真实,我就是梅州人,梅州确实不行,十八线城市收入,消费比一线高。迟早完蛋。
梅州哪里穷?梅州各个地方都不同吧,我老家也在梅州,他们以前过年包红包最低都是二十,现在几乎都是五十一百的。过年都吃鸡啊鸭啊鹅啊,你说哪里穷了?只是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风俗而已。
梅州也不是说穷,但我有一点是深刻的体会,太官寮,税收太严格,一般的企业不会在这投资,就连一个山村的小店,一年也是二千左右的税收,不像深圳,一点点~~是可以过去的,连小店都开不起来,百姓会有好日子过?深圳和潮州就是好例子。税收高了又不做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