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钗之年【解释】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豆蔻年华:唐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年华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
二八年纪:即十六岁,指年轻美丽的女子。 破瓜之年:把瓜破成两个八字,即二八之年,指女子十六岁,或指八八六十四岁。
及笄年华:及到,笄,古代盘头发的簪子,古代女子已订婚者15而笄,未订婚者20而笄,指女子到了结婚的年龄。
碧玉年华
【解释】古时女子年龄称谓。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
【出处】《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桃李年华【解释】古人指女子二十岁的年龄。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待字闺中:指尚未出嫁的少女,闺中,指女子居住的卧室。(凡未出嫁的女子都可用此语,但已订婚的则不行)
半老徐娘
【解释】人接近老年,泛指中年。
【出处】 《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金钗之年
【解释】年龄代称,古人指女子十二岁的年龄。
豆蔻年华
【解释】豆蒄:多年生草本植物,比喻处女。指女子十三四岁时。
【出处】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及笄之年
【解释】笄:束发用的簪子。古时女子十五岁时许配的,当年就束发戴上簪子;未许配的,二十岁时束发戴上簪子。古代女子满15岁结发,用笄贯之,因称女子满15岁为及笄。也指已到了结婚的年龄,如“年已及笄”。
【出处】语出《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年而笄”。“笄”,谓结发而用笄贯之,表示已到出嫁的年岁。
碧玉年华
【解释】古时女子年龄称谓。女子十六岁称为碧玉年华,即破瓜年华,又可称瓜字初分,风信之年,所谓二八年纪,破瓜之年 。
【出处】《通俗编·妇女》:“宋谢幼词:'破瓜年纪小腰身’。按俗以女子破身为破瓜,非也。瓜字破之为二八字,言其二八十六岁耳。”。
桃李年华
【解释】古人指女子二十岁的年龄。
花信年华
【解释】花信:开花时期,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年轻貌美之时。
【出处】宋·范成大《元夕后连阴》:“谁能腰鼓催花信,快打扬州百面雷。”
半老徐娘
【解释】人接近老年,泛指中年。
【出处】 《南史·后妃传下》:“徐娘虽老,犹尚多情。
16岁
女孩:7岁称髫年
女孩12岁称金钗之年。
女孩13岁称豆蔻年华。
女孩15岁称及笄(读jī)之年。
花信年华:花信,开花的信息,指花期,指女子的年龄到了二十四岁,也泛指女子正处于年轻貌美的年龄。
碧玉年华、破瓜之年:女子十六岁。
桃李年华:女子二十岁。
古稀之年:七十岁。
杖朝之年:八十岁。
耄耋:八十、九十岁。
舞象之年:十五至二十岁。
舞勺之年:十三至十五岁
女孩:12岁-金钗之年,13岁-豆蔻之年,15岁--及笈之年,16岁-碧玉之年,出嫁-梅之年.
人的一生:不满周岁-襁褓之年,2-3岁-孩提之年,13-15岁午匀之年,16-20岁-弱冠之年,30岁-而立之年,40岁-不惑之年,50岁-知命之年,60岁-花甲之年,70岁-古希之年,80岁-杖朝之年,90岁-耄耋之年,100岁-期颐之年.
古人云,女人二八。男人二九,正值十六和十八。青春好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