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是如何吃饭

2025-04-14 14:56:54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到饭点了,皇帝命御前侍卫开始传膳,总管太监命底下的太监在用膳的场所布置膳桌,将准备好的饭菜从御膳房端来。膳食送达后,皇帝并不立即开吃,而是先命太监在每一道菜上放一个小银牌,以检验是否有毒。

接着再命太监尝膳,尝膳太监要把每一道菜都尝一尝,确认无毒后,另有太监高喊一声“打碗盖”,意思就是把银制试毒牌子撤下来,这时皇帝才开始正式用餐,由此可见皇帝吃的饭菜都是经过层层把关的。

扩展资料:

我国古代宫廷饮食制度,早在西周便已确立。到了明代,分为外廷和内廷两大系统,外廷饮食机构光禄寺负责以国家或朝廷的名义举办的各种祭祀、宴会饮食,而内廷饮食机构尚膳监负责皇帝御膳的制作。

皇帝想吃某种食物,下旨到尚膳监,由尚膳监拿着经过审批的领物票证到光禄寺领取所需食材,制作完成后呈上。

到了清代,皇家饮食由内务府单独管理,御膳房是其下属机构,紫禁城内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御膳房。内务府职官多达三千人,比事务最为繁忙的户部人数多十倍以上。御膳房有总管太监三人,首领太监十人,太监一百人。除了管理机构厨师差不多四百人。

普通的一个鸡蛋,内务府报价是十两银子。清代一名七品县令一年的俸禄才四十五两,四个鸡蛋已经接近一个县官一年的收入了。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神秘的宫廷饮食

回答2:

既然皇帝宴臣下乃是国家礼仪,当然规矩不可不定,按明制,可分大宴、中宴、常宴、小宴。一般只有节日,象立春、元宵、四月八日、端午、重阳、腊八日,或者在郊祀或宗庙及宫殿建成之际才有机会行“大宴仪”。至于大宴以下的规格,则“凡祀圜丘、方泽、祈谷、朝日夕月、耕?c、经筵日讲、东宫讲读,皆赐饭。亲蚕,赐内外命妇饭。纂修校勘书籍,开馆暨书成,皆赐宴”。建国之初朱元璋、朱棣都在奉天殿行“大宴仪”,赐百官宴,宣德以后则改在午门举行。当然,有时候皇帝一时兴起,忽然想要“行礼”,只需找个合适的借口即可。《明史》载,宣德五年冬,“久未雪,十二月大雪,帝示群臣《喜雪》诗,复赐赏雪宴。群臣进和章,帝择其寓警戒者录之,而为之序”。 行大宴仪的准备工作由尚宝司负责,先在殿上摆好御座,铺上黄麾,金吾卫设护卫官二十四人伺立。教坊司设九奏乐歌于殿内,设大乐于殿外,舞杂队候在殿外。光禄寺设酒亭于御座西,设膳亭于御座东,设珍羞美味亭(原文是古字,难写,大意如此)于酒膳亭东西侧。御筵摆在御座的东西一方,皇太子座位于御座东,西向,诸王以次由南而东西相向设座。群臣四品以上在殿内,五品以下在殿外招待,另安排司壶、尚酒、尚食等一班人等伺候。 开宴时,由仪礼司奏请皇帝升座。皇帝走出,大乐立即奏响,待皇帝升座之后,乐止。随后鞭炮鸣响,皇太子、亲王等依次上殿。再下来四品以上文武官由东西入,立殿中,五品以下则只能立于殿下。百官行赞拜大礼,礼罢,光禄寺鱼贯而入,大乐再度奏响,行至御前时,乐止。然后光禄寺开爵注酒,首先向皇帝敬酒。敬第一轮酒时,教坊司奏《炎精之曲》。乐起,全体皆跪,教坊司当然也得跪奏。皇帝举杯饮毕,乐止。众官俯伏,再行赞拜礼,然后各就位坐。第二轮敬酒时,乐队奏《皇风之曲》,乐起,光禄寺为皇帝酌酒,序班酌群臣酒。待皇帝举酒后,群臣亦举酒,乐止。接下来进汤,鼓吹乐前导,光禄寺行至殿外,鼓吹止,殿上乐起,群臣起立,由光禄寺官向皇帝进汤,进罢,群臣复坐,然后序班供群臣汤。这时皇帝举箸,群臣亦举箸,这也有个讲究,叫赞馔。接下来舞蹈登场,第一个一般是武舞,按现代说法就是劲舞,叫做《平定天下之舞》。再往下,第三轮,乐队奏《眷皇明之曲》,跳《抚安四夷之舞》。第四轮,奏《天道传之曲》,跳《车书会同之舞》。第五轮,奏《振皇纲之曲》,跳《百戏承应舞》。第六轮,奏《金陵之曲》,跳《八蛮献宝舞》。第七轮,奏《长杨之曲》,跳《采莲队子舞》。第八轮,奏《芳醴之曲》,跳《鱼跃于渊舞》。第九轮,奏《驾六龙之曲》。每一论敬酒,仪式同初轮相同,依样画瓢作一遍。九轮之后,光禄寺收御爵,序班收群臣盏,进汤。到这个时候,估计所有的人都被折腾的饥肠辘辘,胃口大开,终于轮到了进大膳,大乐奏响,群臣起立,谢恩之后复坐,序班开始上菜。 宴饮食物原料均是四方珍异,从全国各地水陆远送到京。有的时鲜食物用驿马加急快递。经由御膳房名厨精心烹制,当然都是绝佳上品。 宴罢乐止。撤膳,最后来个舞蹈《百花队舞》。轻歌曼舞之中,光禄寺撤御案,序班撤群臣案。舞罢,群臣分东西北向而立。最后一次行赞拜大礼谢恩,仪礼司向皇帝奏告大宴仪结束,圣驾请回,群臣匍匐恭送待皇帝起身离去后,乐止,大宴仪正式结束。 这一顿饭下来,靡费的人力、物力、财力实难计算,明代的宫廷宴会,总体而言规模上不及宋,下不及清,尚且如此。皇帝请客吃饭的气势排场可想而知,套一句古人的切身感受,就是“设山楼排场,穷极奢丽”。

回答3:

清朝时期,皇帝并不都是一日3餐,有的多,有的少。有的皇帝一日只有两餐,即早膳和晚膳。皇帝在吃饭时,也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并在专设的桌子前单独进餐,民间称为“吃独食儿”。虽然皇帝喜欢吃独食儿,但吃饭时不会就他一个人,旁边会有侍候的宦官——侍膳太监。因为菜太多,桌子摆得满满的,用餐时远处的菜便够不着。但不必担心,皇帝吃饭时,并不用自己夹菜,太监会送到嘴边。
  皇帝用膳时,除了太监在场,不远处还会站着听赏的人,如宠臣、皇子。皇帝不想吃,或是一时高兴,更多时候是吃不完,就会把美食赏赐下去。被赏的人只能在另设的桌子前,站着吃完。因为是皇帝赏的,即使不饿不想吃也得吃,而且要表示“味道好极了”。
早期,帝王吃饭时还会有乐队助兴,后来的皇帝只有寿诞或庆典活动的餐会上,才会用乐。但吃饭时摆谱,却一直被发扬光大,直到晚清仍是如此。
  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在自传《我的前半生》一书中,讲到了了自己吃饭的事情:
  “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候——并无固定时间,完全由皇帝自己决定——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自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