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Psychopathic Personality)又称病态人格、变态人格、精神病态、人格异常等。所谓人格障碍,是指儿童期或青少年期发展起来的严重人格缺陷或病理人格改变,或者人格在总体上不适应的一类心理疾病。人格障碍有广义和狭义两种不同概念。欧美各国都持广义观点,除了传统的反社会型病态人格外,还包括偏执型、分裂型、情感型、暴发型、强迫型、薏症型、衰弱型、幼稚型以及纵火癖、偷窃癖、说谎癖等数十种类型。多数精神病学家认为本症不是一种真正的精神病,而是一种人格异常,病理人格、心理变态,极端偏离正常人的人格范畴的心理障碍。在表现形式和处理方法上也与一般精神病不同。他们所犯的犯罪行为是要负法律责任的,但是要减轻量刑尺度。在心理医学中,按照传统习惯仍将病态人格与性变态放在心理疾病的范畴中探讨,是一种表现在人格方面,即心理功能第二层次的个性心理特征方面的病理形态。
人格障碍所致学习障碍的原因
人格障碍可以导致学生的学习功能障碍,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人格障碍患者经常寻找新鲜刺激,以损人不利己的反社会行为,破坏课堂和学校纪律为自己的兴奋刺激,至青春发育期逐渐厌恶艰苦学习生活,对学习表现出厌倦反感和逆反心理。学习和考试应付搪塞,得过且过,成绩逐渐下降,最好贪图享受,吃喝玩乐,早年脱离学校。家长与老师要他学,人格障碍的学生不要学--矛盾日益突出,学习障碍问题亦逐年突出。
(2)人格障碍患者的屡教不改、屡教屡犯的反社会行为导致经常性违法乱纪,从人际关系来说,既分散他集中注意的学习功能,又得不到老师、同学有益的帮助,加重学习困难的程度。
(3)缺乏心理动力,尤其缺乏较优秀的理想追求,必然反映其自我意识的不完整性和低水平,间接导致不能接受艰苦学习生活的现实,追求低级生活乐趣,经常与不良伙伴为伍,过着醉生梦死的低级生活。
(4)病态人格的无社会责任性,经常犯错误又屡教不改,不断检讨不断违反,使他无法有效地接受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帮助,无法心灵纯化和培养高尚情操,这一切加重学习障碍的严重性。
(5)不少个性暴烈的人格障碍青少年和青年,在学习问题上与家长冲突争执,甚至谩骂和殴打父母,毁物行凶,家长几乎对这类患者放弃管教的心理,谈不上得到家庭有力的经济和精神上的援助。
病态人格的防治措施
严格地说,反社会型病态人格尚无有效的纠治方法。目前推荐的试用方法是社会隔离和特殊的行为训练方法。在心理训练和教育方法可试用以下方法:
1.读书训练法
读书学习的作用,是使人知书达理,明辨是非,心胸开阔,陶冶情操,故具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纠治心理行为控制不良的功能。大量生活经验和临床观察资料表明,一般情况下,一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水平与本人的文化知识水平呈现正相关。读书学习使人文化水平提高,有助于明察达理,增强心理行为自控能力。本类心理缺陷者应该多读些哲学、逻辑、政治思想修养方面的书籍,并且经常对照自己的行为,理论联系实际,加以改正。
2.兴趣培养法
鼓励和指导本类心理缺陷者培养一种或多种适合自己心理特长的兴趣爱好,亦是一种良好的心理训练方法。这种兴趣爱好必须是品格高尚,层次较高,具有陶冶心灵、转化心理行为,有助于较高的人生追求和情趣的项目,如弹琴、绘画、文学创作、舞蹈、歌唱、集邮、体育锻炼等。要求他们全神贯注,除了必要的学习工作外,坚持学习,钻研提高,作出成绩。同样要求放弃一些原来低级趣味的兴趣或游乐活动。一方面从高尚的兴趣爱好中得到启迪,净化心灵,提高心理认识水平和追求高层次的人生理想抱负。另一方面分散和发泄过剩的精力和注意力,有助于身心健康和塑造较好人格品质。
3.提高心理认识训练法
心理发育不良和心理幼稚化常常使人心理需求水平低下,缺乏正确的人生动机,难以形成符合社会需要的人生观,表现心理认识水平低下,这是不良行为和犯罪的心理基础。方法有加强社会化学习、培养独立生活能力、阅读名人传记、接受高层次教育、出外旅游、参观访问,扩大视野,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通过自我分析,作出符合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的结论,确立正确人生观,并为此奋斗终生。
4.自我情绪调节法
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情感活动的能力。情绪无法自控,难以保持心理平衡,这是本类心理缺陷者的通病。因此学会主动的自我情绪调节方法具有重要的心理意义。具体要领是:大喜时要抑制和收敛;激怒时要镇静和疏导;忧愁时要释放和自解;思虑过头要转移和分散;悲哀时要娱乐和淡化;惊恐时要镇定和坚强;恐怖时要支持和沉着。目的是使情绪的钟摆周期始终处于中位线附近,保持心理平衡状态。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存在人格上的偏差,日常生活中我们携带着自己的人格在忙碌,在不够成对学习、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下,我们认为都是健康的人格,反之则属于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给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比如,抑郁,焦虑,失眠,人际关系恶化等诸多困扰....
人格障碍类型
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型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自恋型人格障碍、边缘型人格障碍、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回避型人格障碍、依赖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测试、筛查,自测 (专业测试 共有107题) 网页链接
人格障碍
指明显偏离正常且根深蒂固的行为方式,具有适应不良的性质,会让人遭受痛苦或使他人遭受痛苦,或给个人或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人格障碍又称为病态人格或异常人格,是指人格的畸形发展,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明显的、偏离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及多数人认可的认知行为模式。人格特征的偏离对环境适应不良,明显干扰了其社会和职业功能,导致此人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和难以适应社会生活。病态人格原是广义的概念,泛指所有类型的人格不正常,后来一些学者发现病态人格的最初定义,符合现今称谓的反社会人格,从而又出现了病态人格的狭义的概念,专指反社会人格,提出以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代替广义的病态人格。
概述(人格障碍泛指一切心理障碍。这样应用时人格障碍就成了精神症状或精神疾病的代用词。严格意义的人格障碍,是变态心理学范围中一种介乎精神疾病及正常人格之间的行为特征。)
人格障碍(personality disorders)是指人格特征显著偏离正常,使患者形成了特有的行为模式,对环境适应不良,常影响其社会功能,甚至与社会发生冲突,给自己或社会造成恶果。人格障碍常开始于幼年,青年期定型。持续至成年期或者终生。人格障碍有时与精神疾病有相似之处或易于发生精神疾病,但其本身尚非病态。严重躯体疾病,伤残,脑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或灾难性生活体验之后发生的人格特征偏离,应列入相应疾病的人格改变。儿童少年期的行为异常或成年后的人格特征篇离尚不影响其社会功能时,暂不诊断为人格障碍。关于人格障碍流行学研究较少,一般认为某些机构如监袱、福利部门中的发病率高;Langer和Michael认为最低社会经济阶层的发生率较最高层大三倍;Leightons则认为社会秩序混乱地区的发生率较安全地区的总发生率大三倍。
人格障碍的分类
常见类型有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偏执型人格障碍、分裂样型人格障碍、强迫型人格障碍、癔症型人格障碍等。
人格障碍也称病态人格,是一种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是在没有认知过程障碍或没有智力障碍的情况下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大学生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