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局说明了什么

2024-11-15 14:26:44
推荐回答(5个)
回答1:

《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局:文才将沾有山伯血迹的休书交给英台,英台虽不愿相信,但是见到文才不再限制她的行动,也不得不相信此一噩耗。悲痛欲绝的英台想往慈云庵祭拜山伯,但祝威却担心英台再耍花样,而不让其踏出祝家大门,英台只得请吟心代为前往。

吟心祭过山伯之后,回秉英台山伯将葬于忘情坡,以便日日夜夜眺望英台,英台闻之心碎。成亲之日,英台要挟祝威,花轿需先绕道忘情坡祭拜山伯墓,否则她宁死不进马家门,祝威只得应允。喜轿来至忘情坡前,英台脱下凤冠霞帔、露出白衣素服,奔向山伯坟茔,并在墓碑之上以鲜血写下自己的名字。

霎时风云变色、天摇地动,坟茔裂开,山伯含笑现身,英台扑向墓中,墓冢合起,一切归于平静。众人错愕。此时奇迹出现,一双彩蝶自山伯、英台坟中翩翩飞出,就像是山伯与英台已羽化的魂魄永远相爱,相守奔向永恒的幸福。

扩展资料:

关于梁山伯与祝英台这两个人,有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

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

回答2:

梁山伯与祝英台结局说明了对封建礼教进行愤怒控诉,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深切同情。

文章细腻地呈现一段唯美彻骨、惊天动地的爱情。 出身富裕人家的祝英台反抗传统社会对女子的不平等待遇和束缚,争取到与男孩子一同读书受教育的机会。继而挑战长久以来“门当户对”的观念,与同窗三年的平民子弟梁山伯相恋,为自己争取婚姻自由。

然而,保守的年代却棒打鸳鸯两分离。但梁、祝的真情,终究感动天与地!二人化成彩蝶翩翩飞舞,溶入多彩、自由的天空,所经之处,花儿漫天开放。

扩展资料:

相关故事

东晋时,祝英台女扮男装前往杭州求学,路遇梁山伯,因志同道合而结为兄弟并同窗三载,祝英台归家,行前托媒师母许婚梁山伯。

梁山伯知情,往祝家求婚,此时,祝父公远已将女许婚马太守之子马文才。梁祝二人楼台相会,之后,梁山伯抱病归家,病亡。祝英台新婚之时,花轿绕道至梁山伯坟前祭奠,惊雷裂墓,英台入坟。梁祝化蝶双舞。

回答3:

说明当时人们的封建思想严重,讲究门当户对,不顾各自的儿女情长。反映了当时现实社会的残酷。并通过梁山伯与祝英台那凄美的爱情故事说明更多的有情人不能够终成眷属。表达了世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憧憬。赞美了有情人的美好思想。

回答4:

1)礼法家教约束:在古代,“父为子纲”,子女的神马都要听命于父母,当然也包括婚姻。而现代社会,提倡人权民主,当然包括婚姻自由;古代的父母是约束子女的权威,而现代社会父母是为子女的行为保驾护航的。所以现代青年想干啥就干啥,实在不行就说“我爸是李刚”。

2)产权制度安排:在古代,父母拥有对子女的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与处置权。而现代社会,提倡独立生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3)会计制度影响:在古代,父母拥有子女100%的股权,对子女的婚姻能实施控制;而现代社会,父母只能对子女的婚因施加重大影响、甚至连重大影响都无法施加。

4)经济学教育缺失:祝英台选择了死,这显然是最差的一种决策!因为这个决策无人受益,倒领所有人受损,导致社会福利下降;按经济学思想,至少不用选择去死。

5)缺乏组织培养:主人翁缺乏将爱情进行到底的斗争意志,一切屈从父母,导致悲剧发生;如果她们早日加入党组织,接受党的教育,培养出给力的反抗压迫之精神,结果就不会这么悲惨。

6)社会环境恶劣:她们本来也可以选择私奔,但是在古代,经济落后,没有繁荣的广东和深圳,一旦逃婚外出,生计就无着落。况且外出交通不便,盗匪横行,缺乏110等现代化治安维护体系保护。

7)社会责任意识弱:无论是梁米女是祝帅锅,为了痴恋同学而丢下父母不管,既造成父母从此凄凉孤独无依靠、枉费了父母多年的养育,又给社会带来了负担。如果她们有社会责任意识,就不会如此轻易地让青春年华成为浮云。

8)交际圈过于狭窄:在古代,待嫁姑娘都在绣楼里生活,少有社会交往,不太可能参加PARTY,所以造成青年男女相识的太少,恋爱上可选择面太窄,好不容易遇到一个就非他不娶(嫁),容易犯“一叶樟木不见老林”的错误!而现代社会,青年男女交往不受约束,想找十个八意中人是件很容易的事情,也不用在“一棵樟木上吊死”!
摘自QQ空间——快活林

回答5:

当时东晋士族与平民对立,爱情自由与传统束缚不能并存,结局梁祝双双化蝶,也表现了世人的理想主义,对社会的美好憧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