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原因导致统一六国的秦朝灭亡的如此迅速?

2025-04-05 01:05:20
推荐回答(3个)
回答1:

建立秦朝的伟大历史意义

秦人兼并六国,建立史无前例的秦王朝,将混乱松散的华夏大家族重新凝聚在一起,疆域连成一片达到340万平方公里。秦王朝疆域为后世王朝汉地奠定基础,全盛时期东起辽东、西抵高原、南据岭南、北达阴山。之前松散的采邑领主制被改为中央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后添加至48郡,暗合“天数”。秦朝创立的皇帝制延续后世两千余年,从根本上将华夏民族和神州大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割据和混乱变为短时间的常态,每位雄心壮志的君主都会想结束乱世,成为真正的皇帝,而不是一味的偏居一隅、自娱自乐。秦朝的官制在秦国基础上进行扩展调整,一个新兴且健全的政府机构诞生,后世封建王朝至始至终没改革出这个框架,因为其效率完全符合现实统治的需求。

秦朝贯彻以法治国,为后世开启先河,封建统治者们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法制思想渐渐深入人心,天子口口声声喊着的“天子与庶民同罪”就是最好的证明。起码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都提倡“依法治国”,国家法制自然不会崩坏到哪去。军队方面的军队建制、武器补给、后勤供应等,经济上的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土地私有、户籍制度、重农抑商和盐铁官营等,文化思想和民族团结上同样做出卓越贡献。秦朝短短十五年国祚,为中华文明带来脱胎换骨的改变,后世千年王朝都可以视作秦王朝的转生和延续。很多人都说,秦,真正做到了“万世一系”。

可是开中国先河的秦朝为何灭亡的如此迅速?这个问题相信许多人都讨论过,得出很多不同结论。但究其本源,这都是站在下文“四大原因”上的。有的国家因一个问题就弄得手忙脚乱、手足无措,引发许多其他矛盾,秦朝却是四大并存,颇有百毒缠身的意味,能够有十五年国祚,已是一个可以骄傲的寿命。

秦亡的号角

秦朝结束中国长达近千年的分裂割据,重启夏商的大一统国家制,建立庞大的帝国。秦的强大举世公认,无论是当时的山东六国,还是后世的君臣百姓。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十一年)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国凭借着六代先君的贤明治国,终于可以用强大的武力碾压横扫山东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终结这时隔近五百年的人心隔阂与乱世战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多民族的统一封建王朝建立,十五年后匆匆下台,这没出乎很多人的预料。纷争数百年,突然统一,能平稳过渡,延续下去几乎不可能。后世的晋朝、隋朝、后周,乱世太久,人心浮动思变,统一并不能让社会稳定下来,只有灭亡它,从它尸骸上站起来的王朝才能让乱世彻底终结,在人心和思想上终结。秦的灭亡,在统一开始就埋下伏笔,已经开始倒计时。

秦亡的四大深层次因素

统治的失衡:

秦朝,嬴政和胡亥的统治,我们都可以用残暴来概括,百姓和后人共同冠名。焚书坑儒的前后,直接造成两大严重后果,一是阻碍文化的发展融合,法家独裁着秦王朝,其他学派思想被打压的死死的,蛰伏民间,愤愤不满,联合社会中下层绞尽脑汁想把秦朝推翻,建立一个符合自己利益的政权,七国百姓的文化和思想都不和秦朝在同一频道;二不只是儒生畏惧反抗秦王朝,整个知识分子阶层都对秦朝统治失去期望,大量掌握知识的统治阶层都背离秦朝,站立在秦朝对立面。

山河破碎、民生凋敝,秦朝依旧坚持“强本除末”抑制商业,大力打压商人。全国各地的经济和文化交流遭到阻碍,各地的百姓就像在一个稍大的监狱里面,对外面的事务基本上一概不知。秦朝统一后的“重农抑商”力度超乎寻常的大,管制的特别严格。最最重要的来了,严刑峻法。秦朝大体继续承袭着商鞅时期定下的律法,还研究出其他更严酷的刑法镇压各阶层人民。

秦地百姓可能习惯了这样的刑罚,但其他六国特别不适应。况且如今结束了战争,不应该放宽些刑罚吗?不是乱世,干嘛还继续用重典。种种残暴的统治做法,让百姓的不满情绪不断积攒,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期爆发。

治国策略的不当:

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不再尊崇周人的诗书礼教,不再对周王室的“绝对忠诚”,走上“机器”的道路。法家思想指导下的秦国,每一个人每一户家庭,都成为秦国战争机器上的零部件,也许是齿轮,也许是利刃,也许是轮轴。秦国的“虎狼”凶名山东六国没叫错,若是一个国家的普通人放弃了所有娱乐项目,一生只为种田、生产和打仗,这样的国家不恐怖吗?


当秦朝走向大一统,经过几百年发展的法家治国思想走向极端化,出现一些缺陷。这些缺陷产生,让秦朝统治者们制定了一系列的错误治国策略。山东六国被消灭殆尽,坚持法家极端策略也行,继续去四面八方找其他敌人,北方的草原,南方的山岭,西方的雪山,东方的岛屿,都可以成为秦朝敌人,维持高压策略。但秦朝并没有,在天下一统后,他们继续选择用高压策略稳定社会。治国策略的不当使秦朝在灭亡道路上越走越远,让各个阶层带来巨大危害,逼迫他们最终走向造反叛乱的道路寻找人生的乐趣。

秦朝时期的法家思想,采用暴力手段进行统治。通过严刑峻法,逼迫百姓进行繁重劳累的农业生产日复一日,迫使百姓加入到战争戍边,迫使百姓一点律法都不能违背。国家的富裕,国家的强大,国家的安定,全都建立在高压政策上。商鞅变法前,秦国百姓是吃不饱穿不暖,高压统治可能没什么。如今吃饱穿暖,还来高压统治,百姓愿意才奇怪。

各国变法,为什么秦国能脱颖而出并吞六国,因为秦国在经济、文化、政治、民生、军事等上全盘接纳法家思想。“驱民耕战”“刑无等级”“论功授爵”等理论支持,让秦迅速走向国家富强。但是秦朝建立后,法家思想的致命缺陷不断放大。秦朝统治者们并没有意识到。秦朝大一统是法家思想的胜利,证明“强国弱民”是对的,但这只在乱世战争中适用。两代秦皇的“乐以刑杀为威”“皆杀之”等理念,让整个秦朝陷入血色恐怖,百姓战战兢兢,惧怒并存。

各阶层的矛盾

官僚阶层,秦朝进行政治权力和统治机构改革且再分配,让部分官僚产生极大的不满,权力和利益分配上产生矛盾,不断激化。秦始皇时期的统治阶层就貌合神离,秦二世时期基本处于分裂、各怀鬼胎的局面。

地主阶层,东方六国的地主阶层及从六国遗贵演变来的地主阶层,没有在重新洗牌中得到利益,反而被打压,苛刻对待,有些秦地地主同样不例外。

文人阶层,“焚书坑儒”那一堆事不用多说,直接站秦廷对面,有部分法家同样是如此。

农民阶层,明明战争结束了,为何还要有繁重的徭役赋税,为什么不能去休养生息、轻徭薄赋,让百姓安居乐业?多年的战争本就将他们逼到崩溃边缘,如今天下一统,日子比以前还难过。不造反重建六国,还能干嘛,难道乖乖承受,默不作声吗?

秦文化的“野蛮”

秦朝建立后,秦文化走遍全国,却始终不得山东六国的人认可,有些秦人也逐渐动摇起来。秦朝的信仰秦始皇,认为秦始皇还在,一切所有都不会成为问题。秦始皇被忠于他的人神话了,秦始皇一死,秦朝的统治根基立即遭到动摇。

效忠对象没了,还怎么效忠。这问题的根源就在“秦”,或者说“秦文化”得不到他人认可。第一个原因是秦国奉行的愚民政策令关东士人不满,认为不做出改变的话,自己子孙也会在这种环境下变成愚民;第二个原因是秦国世居西陲,文化落后复古,没跟上山东六国的先进步伐;第三个原因是秦国一统后沿用旧制,并没有在新时代采取新的治国理念和策略。

秦朝是马上得天下,马上治天下。天下一统,合该下马治国,可他们偏偏不下。徒呼奈何。

结语

综上所述,秦朝灭亡并非一个原因,而是多方面导致的。秦帝国在秦始皇死后迅速崩塌灭亡,它出现的意义仿佛是为了后世做铺垫,为后世王朝开先河,告诉后世王朝: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做了利于统治,什么事做了不利统治。

回答2:

我个人认为是因为奸臣,要不是赵高和李斯害死了太子扶苏,秦朝绝对可以长久,因为扶苏和秦始皇不同,扶苏爱戴百姓,这也就是为什么秦始皇那么看重扶苏的原因。

回答3:

是赵高乱搞的原因,他将扶苏害死扶胡亥上位,又蛊惑胡亥施行暴政,所以导致秦朝那么早灭亡。